侵華日軍炮轟老君台 炮彈沒有一顆炸響,進去一看趕忙磕頭賠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要: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為明道宮的一部分,位於老子故里鹿邑縣城內東北隅。

相傳老子修道成仙於此處飛升,因而得名。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台高13米,頂部面積765平方米,底面積略大。

全台以古式大磚堆砌,由24個平面圍成圓柱形,台上環築七十厘米高的圍牆,形與城牆相似。

台上有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一間。

正殿內原有老子銅像一尊,高兩米許,鑄工精巧。

殿門檐下東西各嵌一碑,上書「道德真源」、「猶龍遺蹟」。

山門內東側原有鐵柱一根,高七尺,徑七寸,突兀而立,古色默然。

1938年6月1日(農曆五月初四),侵華日軍攻打鹿邑縣城,對老君台進行炮擊,共打13發炮彈,無一發爆炸。

見此情景,日軍炮兵個個驚得目瞪口呆,停止了炮擊。

這些炮彈是當年日軍炮擊老君台的啞彈。

近代歷史可以查閱證明的。


老君台下,有和平碑。

該碑立於1997年9月19日,是1938年侵華日軍炮兵梅川太郎等人所立,當年日軍向老君台打13發炮彈均沒有爆炸。

為向鹿邑人民表示懺悔,祝願全人類和平,特立此碑。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日軍的同類炮彈在縣城的其它地方很有威力,如東南城角的奎星樓、南城門的城樓,都遭到了日軍徹底摧毀,唯有老君台巋然不動,不為所傷。

此時日軍見射向老君台的十三發炮彈一發未炸,甚為驚奇,回過神後看到老君台上沒有任何反應,就誤以為守衛這個抗戰工事的國軍部隊聞風喪膽,已經望風而逃了,於是就集結部隊,向鹿邑縣城進發,並徑直朝老君台撲去。

當這隊日軍走進明道宮,爬上老君台,看到台上大殿里供奉著「太上老君」,得知這裡是太上老君的升仙台時,整個日軍隊伍譁然,一個個張口結舌,目瞪口呆,梅川太郎更是張大了嘴巴,一句話也說不來。

繼而全體日軍便不約而同,齊刷刷地跪倒匍匐在大殿門前,磕頭作揖,並口中念念有詞,請求「老君爺」寬恕自己「向老君台開炮」的罪行,並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國。

  1980年,梅川太郎和他的部分戰友一起回到了鹿邑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又一次向老君台低下了罪惡的頭顱。

此後的幾年時間,梅川太郎成為鹿邑縣的常客,時不時來為老子上幾柱香,叩幾個頭。

  1997年9月19日,梅川太郎最後一次來到鹿邑,和他的戰友把從日本帶來的兩個白色方柱恭恭敬敬地立在老君台前和太清宮裡面。

據說那次回國後不久,梅川太郎就死掉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南古城鹿邑,竟是9500萬李氏家族的祭祖聖地

河南鹿邑,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2570多年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道教鼻祖老子就誕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老子是李姓子 孫的先祖。目前,李姓在中國人口中約占漢族人口的7...

當年抗戰時期發的靈異事件

在河南省鹿邑縣明道宮內的老君台,為鹿邑獨有的一大景觀。老君台,是老子設壇傳道、講學的地方。始建於漢代,盛於唐代,多次毀於兵亂。經過歷代的修葺,已有2000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