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最詭異事件,日軍連發13炮彈未爆炸,嚇得全體下跪謝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位於現在河南鹿邑縣城內東北隅有一處古老的建築,叫老君台,現在是國家4A級景區。

老君台是歷史上最牛古建築。

據說當年抗日戰爭的時候,日軍打到老君台,連發13發炮彈,結果日軍只聽見炮彈的出膛聲,卻沒聽到炮彈的爆炸聲。

最後嚇得日軍集體下跪。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為明道宮的一部分。

相傳此地是老子修道成仙飛升的地方,因而得名。

公元1014年,大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老君台始建於漢代,盛於大唐,多次毀於兵亂,經過歷代修葺,已有2000多年歷史。

老君台台高8.84米,台底面積765平方米。

全台以古式大磚堆砌,由24個平面圍成圓柱形,台上環築七十厘米高的圍牆,形與城牆相似。

台上有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一間。

正殿內原有老子銅像一尊,高兩米許,鑄工精巧。

殿門檐下東西各嵌一碑,上書「道德真源」、「猶龍遺蹟」。

山門內東側原有鐵柱一根,高七尺,徑七寸,突兀而立,古色默然。

山門下有青石台墜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好33層,正符合老子升33層青天之說。

公元1938年6月1日上午,侵華日軍第4騎兵旅團藤田所部從安徽亳州方向進犯鹿邑縣城。

當年鹿邑小城全是低矮的平房,只有這座老君台卻高高聳起。

於是日軍認為這是一處軍事據點,所以想先拔掉這個據點。

因此,日軍用迫擊炮向它一連發射了13顆炮彈,大有要把它炸平之勢。

但日軍只聽見炮彈的出膛聲,卻沒聽到炮彈的爆炸聲。

日軍指揮官和年輕的炮手驚得目瞪口呆,怎麼打出的炮彈一發也沒見個響,目標還依舊高高地聳立在那裡,巋然不動?

日軍還以為自己的炮彈問題,於是改變射擊方向,向縣城連發數十炮,炮炮皆響。

此情讓日軍十分詫異和不安。

於是他們來到打了十幾發炮彈而未爆炸的那座高高的建築物前尋找答案。

當這支日軍走進明道宮,爬上老君台時,看到台上大殿里供奉著「太上老君」。

同樣信奉道教的日軍不禁驚呼:「中國的老祖宗顯靈了!」。

忽然間,整個日軍隊伍一個個張口結舌,目瞪口呆,繼而全體日軍不約而同忙跪地磕頭懺悔謝罪。

據說後來戰爭結束後,有一個叫梅川太郎的日本老人從日本專程趕到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里——河南省鹿邑縣,在老君台雙膝跪地,磕頭懺悔、謝罪,並從日本帶來一根白色方柱形「謝罪碑」,碑四面分別用簡體中文、繁體中文、日文、英文刻寫了這樣一句話:「我們祝願世界人類的和平」。

而這個叫梅川太郎的日本老人就是當年那個炮擊手。

此事真偽,目前不得而知,只能是一個謎。

據說兩年後,逃難百姓陸續回到縣城,老君台的道士也回到老君台。

看到日軍把沒爆炸的炮彈還留在老君台上,後來在老君台的大殿東牆、東偏殿後牆和柏樹上共中炮彈12發,其中兩發穿過大殿山牆,一發卡在樑上,一發落在老君像前神龕上,還有一發卡在了殿東柏樹的樹杈上。

老君台雖然經過幾次修復,至今東山牆和古柏樹上彈痕還清晰可見,為日軍侵華留下了又一鐵證。

而公元2002的時候,老君台進行維修施工時,工作人員意外發現了一枚鐵鏽斑斑的炮彈,經過層層請示並經有關技術人員鑑定,為日軍轟炸老君台時使用的。

幾十年的謎底終於揭開,沒有找到的那發炮彈也打到了老君台上,只是打到了土裡。

正印證了當年13發炮彈。

這事只能說很詭異,我們知道,「老子」其人,目前學術界是眾說紛紜,說不清楚,神龍見首不見尾,出現過好幾個版本。

司馬遷的《史記·老子列傳》上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意思是「老子」這個人叫李耳,字聃,所以又叫老聃,是楚國人。

不過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又說「孔子所嚴事者,於周老子,於楚老萊子。

這裡面其實又提到另一位「老子」,叫「老萊子」,以《老萊子》傳之於世,《老萊子》十五篇。

據史記載,老子晚年乘青牛雲遊天下,到處宣講自己的思想,在函谷關創作完道德經之後,他就騎青牛出關,一路西去,從此不知去向,至今成迷。

有人說老子出散關,經流沙去了印度。

還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的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升」,後來演變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太上老君。

反正老子的去向迷霧重重,至今成迷。

朋友,歡迎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南古城鹿邑,竟是9500萬李氏家族的祭祖聖地

河南鹿邑,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2570多年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道教鼻祖老子就誕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老子是李姓子 孫的先祖。目前,李姓在中國人口中約占漢族人口的7...

當年抗戰時期發的靈異事件

在河南省鹿邑縣明道宮內的老君台,為鹿邑獨有的一大景觀。老君台,是老子設壇傳道、講學的地方。始建於漢代,盛於唐代,多次毀於兵亂。經過歷代的修葺,已有2000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