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時尚美人圖散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的人物畫自古便有講故事的傳統。

明謝肇淛《五雜組》卷七:「宦官婦人每見人畫,輒問甚麼故事,談者往往笑之。

不知自唐以前,名畫未有無故事者。

」這裡所謂「宦官婦人」,似可泛指不具備士大夫欣賞趣味的民眾。

1.《啟母塗山》 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屏風畫

北魏時期最為著名的一個例子,是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畫屏風,它創作在太和八年之前,屏風正面圖畫列女(圖1),屏風之背圖畫先賢。

列女圖作為屏風畫,本來是傳統,不過它出在北魏司馬金龍墓,以墓主人的出身、婚姻、仕途經歷以及相關的若干歷史背景,屏風畫的題材選擇應該還有它的特殊意義。

當然司馬金龍是政界人物,屏風和他的政治生活相關是清理中事,也許不能代表世風。

2. 「天人」畫像磚 河南鄧縣出土

3. 莫高窟第285窟北壁供養人像

南朝宮體詩中的詠美人,由縈迴其間的香艷氣息可見得詩人入微之觀察,詩筆畫出的「美人圖」,已遠離「監戒」之傳統。



《歷代名畫記》卷七述南齊畫人,「沈粲」一條張彥遠引姚最之說雲「筆跡調媚,專工綺羅,屏障所圖,頗有情趣」,可遙想其韻致。

此際美人圖常見的題材之一是女仙,或繪於團扇,或繪於畫屏,是所謂「亦有曲帳畫屏,素女彩扇」也(江淹《空青賦》)。

在河南鄧縣出土南朝畫像磚中,便可看到「天人」的昳麗(圖2),而在敦煌的北朝壁畫里,作為供養人的「清信女」,也是合乎時尚的衣帶當風,裊裊婷婷(圖3),竟也教人想到「筆跡調媚」之語。

4.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屏風畫

盛唐屏風畫中流行的「士女畫」和「子女畫」,早沒有如列女圖那樣的故事,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美人圖屏風,色彩明麗嬌媚,畫中人無不姿容豐艷,秀色爛發(圖4)。

5-1. 百戲童子 莫高窟第351窟南壁(晚唐)

莫高窟第361窟(晚唐)南壁的百戲童子:一小兒反首弓腰,鼓腹托起一個單腿獨立的舞盤小兒(圖5-1)。

5-2. 彩繪女舞俑 陝西周至縣唐墓出土

《酉陽雜俎》中的這一則紀事雖然略如志怪,卻別有真切近人的一種可愛。

陝西周至縣唐墓出土一組彩繪女俑(圖5-2),也正如同從古屏上走來踏歌的舞人個個欲作弓腰而反身向後,眉微蹙,眼微合,「舞袖弓腰渾忘卻,蛾眉空帶九秋霜」,神情之仿佛亦如其歌也。

6. 琴 陝西甘泉金代壁畫墓壁畫

至於兩宋,今存世的美人圖很少,以女性為主角的《瑤台步月圖》、《招涼仕女圖》之類,與其說是美人圖,不如說是風俗畫。

然而宋宗室趙必(造字:王象)《戲題睡屏》四絕卻透出此際美人圖中的一點新消息。

7. 棋 陝西甘泉金代壁畫墓壁畫

詩曰:「一別相如直至今,床頭綠綺暗生塵。

當年自是文君誤,未必琴心解挑人。

」(之一)「點檢殘枰未了棋,才貪著處轉成低。

一番輸後惺惺了,記取從前當局迷。

」(之二)「翻覆於郎錦笥看,紅邊墨跡未曾干。

宮中怨女今無幾,那得新詩到世間。

」(之三)「秋水盈盈嬌眼溜,春山淡淡黛眉輕。

人間一段真描畫,喚起王維寫不成。

」(之四)

8. 書 陝西甘泉金代壁畫墓壁畫

陝西甘泉縣袁莊村金代壁畫墓四號墓墓室壁畫中的四幅,乃清一色女兒為主人公的琴、棋、書、畫圖(圖6~9)。

出自民間工匠之手,不免畫筆稚拙,但構圖不俗,當有所本。

墓主人並無功名,不過當地富紳之流 。

而此四幅壁畫與《戲題睡屏》的互證,則使人看到一向由士人所承擔的風雅 ,曾幾何時移到了女兒,並且又走向了民間。

9. 畫 陝西甘泉金代壁畫墓壁畫

時尚中的女子之美,至此似乎有了來自兩方面的標準,其一是女子企望用男性所擁有的儒雅風流妝點自己的生活,——如果壁畫為生活場景實錄的話;其一是男性希望女子具有的素養,此素養,便概括為琴棋書畫。

10.《四美圖》 黑水城遺址出土

金代另有一件很是出色的作品,即出自黑水城遺址的「平陽姬家雕印」木刻版畫《四美圖》(圖10)。

所繪四美各有榜題:班姬在左,綠珠在右,王昭君、趙飛燕居中。

畫心上面的扁框內刊刻「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十個大字。

由此可知這裡另外樹立了一個載道與言情之外的「選美」標準,即宮廷美人,即在作者看來是純粹以窈窕芳容書寫歷史的女兒輩。

11. 宣德款青花碗(掬水月在手)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明以後的美人圖很少再見「時世妝」。

女子多如《四美圖》一般身穿集萃式的可以適用於各個時代的「古裝」,而背負時代風尚所賦予伊人的講故事的功能。

故事性的空前豐富,便是明代美人圖的特色之一。

12. 宣德款青花高足碗(弄花香滿衣)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金瓶梅》第五十九回寫愛月兒房間裡的一番布置,道「明間內供養著一軸海潮觀音,兩旁掛四軸美人,按春夏秋冬: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上面掛著一聯:捲簾邀月入,諧瑟待雲來」。

這裡的「四軸美人」,正是當日最為流行的一組四首詩意圖,專意用來表現林下風流而普及到秦樓楚館。

今天所見到的,則有數量不少的器皿圖案(圖11~12),可據以想見其所依憑的粉本之仿佛。

13.《十二美人》之 「烘爐觀雪」 、「倚門觀竹」

言及清代美人圖,「十二美人圖」好似依循十項標準為想像中的美人作成十二幅行樂圖,而如同一部標誌風尚的美人畫譜。

14.《十二美人》「立持如意」 、 「消夏賞蝶」

《十二美人》中所謂「烘爐觀雪」,題旨或可解作美人之「事」的「詠絮」;「倚門觀竹」,不妨視作「護蘭」;「立持如意」,則是「春曉看花」。

「消夏賞蝶」中美人面前的摺扇和檻外的舞蝶,似乎暗合著「撲蝶」,「倚榻觀鵲」也不免令人想到「教鸜鵒念詩」。

15.《十二美人》之「倚榻觀鵲」 、「博古幽思」

「博古幽思」之幅,黑漆螺鈿的小几上放著松花石硯,硯前的水盂里插著一柄小勺,几旁多寶格中的一摞書,一望可知是法帖,則美人之「技」的「臨池摹帖」,其意在焉。

16.《十二美人》之「撫書低吟」 、「捻珠觀貓」

「撫書低吟」中掀開的一葉展露著杜秋娘《金縷詞》:「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與美人居處應該有的「《玉台》《香奩》諸集」,也是同一氣息。

17.《十二美人》之「桐蔭品茗」 、「燭下縫衣」

名花,簫,硯,紈扇,金爐,香合,古瓶,異香,菱花,為美人之美烘托氣氛的諸般物事,這裡應有盡有(圖13~17)。

雖然《女才子書》的十項標準與「十二美人圖」之間並沒有一種直接的對應,雖然以上舉出的種種相合或許只是巧合,但如此之多的巧合,至少表明二者背後有著共同的「潛勢力」,且這「潛勢力」乃是彼「標準」與此「畫譜」的催生劑。

18. 唐代紙本「仕女圖」 、19.莫高窟第45窟南壁觀音經變局部

其實歷代美人圖幾乎都是「雌雄同體」,從屏風上的列女圖到「十二美人」屏風畫,美人身上從來負擔著男性或「載道」或「言情」的訴求。

不過尚有一個特殊的例子,即出自吐魯番的一幅紙本「仕女圖」(圖18),今藏瑞典斯德哥爾摩國家人種學博物館。

這是一幅女子的立像,其髮式姿容以及繪畫風格,均與敦煌莫高窟第45窟南壁觀音經變中的女子十分相近(圖19)。

壁畫的時代為盛唐,此圖的年代似亦近之。

最有情味的是畫面左側一行墨書題識,便是「九娘語四姊兒初學畫四姊憶念兒即看」。

此當讀作:九娘語四姊,兒初學畫,四姊憶念兒,即看。

可知圖的作者本是九娘,所繪則是九娘自己。

在這幅「初學畫」者的自畫像中,可以看到唐代美人畫的一個標準樣態。

難得更在於它是目前所能見到年代最早且數量極少的古代女子自畫像,並且在這裡我們聽到了女兒自己的聲音,所言之情質素無華而唇吻親切,若論美人圖的功能意義,似唯此幅最是貼近人心。

(藝術新青年微信公眾號:yishuxinqingnia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