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禮太子城遺址或為金代皇家行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月18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業務匯報會在石家莊舉行,考古專家們發布了過去一年中考古勘探、發掘、文物保護等一系列成果,許多精彩而富有價值的發掘項目和文物保護成果首次與公眾見面。

這一年,除了燕趙都市報持續關注的泥河灣考古項目又發現新的成果外,滿城要莊、2022年冬奧會項目河北崇禮太子城遺址考古發掘都取得了重要收穫。

滿城要莊: 發現西周時期城址填補區域歷史空白

2017年,滿城要莊遺址繼續進行田野考古鑽探與發掘。

鑽探範圍70萬平方米,新探出遺蹟點70餘處。

要莊城址內新發現周代黃土堆積4處、溝8條、墓葬3座、窯4座、灶13座、井10眼、踩踏面2處、疑是城門1處、疑是牆體3處、灰坑若干。

另有漢代建築遺蹟2處、路1條、溝1條等。

城址外的鑽探集中於西城牆外,發現周代窯址跡象4處、墓葬3座等。

河北大學副教授洪猛介紹說,2017年在要莊遺址城內中北部發掘324平方米。

地點位於一片分布較連續的黃土堆積處,該堆積據鑽探約7千餘平方米。

出土殘陶片、石器、骨器等。

發掘的69個遺蹟單位初步判斷年代不出兩周時期,黃土堆積的年代當不晚於西周時期。

其實,2017年度的工作是自2014年啟動的要莊遺址考古項目的繼續和深化,一是首次確認了要莊遺址西北區域為一西周時期城址,解決了長期以來關於要莊遺址的性質模糊不清的問題。

將正式發掘的河北地區城址的歷史至少提早到西周早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河北缺乏早期城址資料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二是大致明晰了要莊遺址的文化內涵和發展序列。

從目前出土遺存來看,要莊遺址主要沿用於西周至東漢時期,其中尤以兩周時期最為重要,當屬兩周文化重要區域中心性聚落,所可建構的文化脈絡有助於釐清冀中地區周代文化編年體系和演進特點。

三是基本摸清了要莊遺址空間區域劃分和基本遺產構成。

根據大規模鑽探和針對性發掘的成果,要莊遺址大致可分為三大區域,西北區為城址區,東南區基本是墓葬區,西南區可能以手工業作坊區為主。

四是逐步加深理解要莊城址的附屬結構、建築特點和布局等基本內涵。

目前得知城垣直接起建於生土之上,由主體和護坡組成,外側有護城壕,有水門連通城內排水系統與護城壕等。

洪猛介紹說,目前要莊遺址已積累起較多田野考古資料,未來幾年將在整理資料的基礎上圍繞學術課題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研究,闡釋出該遺址的重要學術價值。

泥河灣: 130萬年前就有豐富而精緻的打制石器

2017年,泥河灣考古又有新成果,馬圈溝遺址新發現三個文化層,進一步延伸了馬圈溝剖面古人類遺存的序列,把人類活動的文化層增加至15個,時代延伸至120萬年左右,進一步豐富了文化序列,證明古人類在泥河灣盆地演化具有很強的連續性,文化遺物非常豐富,石製品特點鮮明,具有明顯的進步性的特點,更加精細,可能代表了泥河灣盆地早更的第一次石器技術革命,為我們認識中國北方早更新世石器技術具有重要的價值。

據悉,泥河灣遺址群位於張家口陽原縣,是目前唯一能與東非奧杜維峽谷媲美、對「非洲單一起源論」提出挑戰的世界級人類文化寶庫,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

2013年河北省在陽原正式啟動「東方人類探源工程——泥河灣人類起源、地質及環境背景研究」項目。

馬圈溝遺址位於張家口泥河灣盆地東緣,是目前盆地內層位最低、時代最早的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最早文化層的絕對年代可能已接近距今200萬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王法崗介紹說,2001-2005年、2014、2016年連續進行發掘。

在馬圈溝剖面已確認12個文化層。

2017年發掘地點為魚咀溝II號地點,位於馬圈溝中部東側支溝——魚咀溝的東南端南側,最早發現於2015年,2016年複查,發現石製品、動物化石比較豐富。

2017年,野外發掘工作自5月開展,發掘總深度16.45米,共發現4個文化層,第一至三文化層為新發現文化層,但發現文化遺物有限,第四文化層為主文化層,文化遺物豐富。

總計發現石製品792件、動物化石1573件。

相對來說,第四文化層石製品比較精緻,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等,石核、石片特徵非常明顯,刮削器為主要的器形,存在一定數量的精製品,有明顯的進步性。

「石溝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泥河灣盆地東緣,」河北師範大學副教授趙海龍介紹說,去年,在石溝遺址的牛圈溝地點,1.5平方米內集中出土了犀牛、馬、鹿、野牛、羚羊等動物的下頜骨和四肢骨殘塊百餘件,化石上除了留有鬣狗啃食的痕跡外,還發現了疑似人類使用石片邊緣切割動物趾骨韌帶而產生的切割痕。

這些發現進一步說明了在更新世早期古代人類尚缺乏主動獵殺大型動物的能力,而是在利用鬣狗殺死犀牛、野牛和馬這樣的大型動物後而採取的一種適應環境的掠食策略。

在石溝遺址的南山根地點,發掘了20平方米,包含一個文化層,共出土遺物519件,以石製品為主,化石17件。

石製品的主要原料類型為角礫岩、燧石、矽質灰岩、石英砂岩等,其中棕紅色角礫岩占絕大多數,這種原料在南山根地點南部和東部出露的基岩可見,可能是就近取材。

石製品的類型有石器、石核、石片、斷塊、殘片、碎屑等。

總體上看,石製品較小,應屬於華北小石器傳統。

出土化石保存狀況差,均為骨骼殘片,其中一件化石殘片可見線形痕跡,可能是古人在刮骨取肉的過程中形成的。

因此,該地點應為一處接近原地埋藏的古人類活動場地,是研究泥河灣早期人類石器工業的又一案例。

西門、西瓮城與瓮城內建築基址

太子城遺址: 可能是第一個發掘的金代皇家行宮

為保障2022年北京冬奧會張家口奧運村建設的順利進行,經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崇禮區文廣新局聯合考古隊的全面測繪、勘探與發掘,張家口奧運村內太子城遺址考古發掘獲重要發現,從已發掘的遺蹟與遺物分析,太子城遺址或為金代後期皇室行宮遺址,其規制、建築布局等在全國極為罕見。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科技信息部副研究員黃信介紹說,崇禮太子城遺址位於張家口市崇禮區四台嘴鄉太子城村村南,聯合考古隊於2017年5-12月對太子城遺址進行了全面測繪、勘探與發掘,太子城遺址經勘探確認為一座平面為長方形的城址,南北400米、東西350米,總面積14萬平方米。

現東西南三面城牆存有地下基址,北方基址被河流破壞無存,殘存三面牆體外均有壕溝,另鑽探發現城址西牆有2道,東西間距50米。

道路系統方面,鑽探確認城內主街道基本呈T字形分布,有南門與西門各1座,門外均有瓮城。

太子城遺址2017年共發掘6400平方米,對4處重要遺蹟進行了清理,太子城遺址出土遺物以各類泥質灰陶胎的筒板瓦、龍鳳形脊飾、迦陵頻伽等建築構件為主,另有部分綠釉筒板瓦、脊飾等。

除建築構件外,還出土部分白釉印花、刻花碗盤、粉青釉盒、碗、黑釉雞腿瓶等瓷器殘片及木結構建築上的鋪首、門釘、鎏金銅片等銅鐵構件。

建築構件中有大量勾紋方磚、素麵條磚上戳印「內」、「宮」、「官」字,白釉瓷器中已發現15件印摩羯紋碗盤底有「尚食局」款銘文,另出土2件銅鎏金的小龍頭飾件。

黃信介紹說,從出土遺物分析:太子城遺址時代為金代中後期,約金世宗(1161-1189年)、金章宗(1190-1208年)時期。

據《金史》卷十一、卷十二記載,金章宗泰和二年、五年分別駐夏泰和宮(後改為慶寧宮),另《金史》卷二十四《地理志》龍門縣:「有慶寧宮,行宮也,泰和五年以提舉兼龍門令。

」金代的龍門縣位於現河北省赤城縣龍關鎮一帶,太子城東距現龍關鎮18公里。

經考古調查,太子城是龍關鎮一帶唯一一處金代中後期有宮廷性質的城址,故太子城有可能即《金史》中記載金章宗駐夏的泰和宮。

「目前太子城的考古規劃已經整體納入2022年北京冬奧會張家口奧運村的整體規劃中。

(燕趙都市報 記者 楊佳薇 黃信 供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張家口奧運村內考古發掘獲重要發現

崇禮太子城遺址 或為金代皇室行宮遺址9月7日,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為保障2022年北京冬奧會張家口奧運村建設的順利進行,經過省文物研究所、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崇禮區文廣新局聯合考古隊4個多月...

馬圈溝遺址又發現兩處百萬年前文化層

本報訊(記者耿建擴 通訊員田建輝、仝輝)記者日前從河北省陽原縣委宣傳部獲悉,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歷時數月對泥河灣遺址群進行了詳細考察,在馬圈溝遺址第一文化層探方右側山體發現兩處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