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昌樂發掘都北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都北遺址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朱劉街道辦事處都昌社區都北村東約700 米,遺址略呈橢圓形,東西長約500 米,南北寬約460 米,總面積約23 萬平方米。

為做好濰(坊)日(日照)高速公路濱海連接線工程項目的考古工作,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濰坊市博物館及昌樂縣博物館組成都北遺址考古隊,於2016 年3 月至7月對遺址工程占壓區內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遺址共布設了86 個5 米×10 米的探方,發掘面積超過4300 平方米。

由於施工破壞,遺址文化層基本不見,但遺蹟遺物十分豐富,共清理灰坑近300 個、墓葬60 余座,水井2 口。

灰坑時代主要集中在春秋時期,有的屬西周、商,個別甚至早至龍山文化時期。

灰坑主要出土陶鬲、甗、盂、豆、罐、盆及少量石器、骨器等。

值得一提的是,數量較多的灰坑形制較規整,有的呈袋狀,顯然是作為窖穴使用的。

因此,在發掘過程中,從這些灰坑中提取了大量的浮選土樣,以期研究這些窖穴的功用。

墓葬主要分為春秋、戰國、漢、魏晉、宋明等幾個時期。

漢、魏晉、宋明墓基本被盜掘一空,春秋、戰國墓葬一部分亦被盜,但大部分保留完整。

遺址規格最高的為3 座魏晉時期帶一條窄長墓道的大型磚室墓,這幾座墓或為單室,或為雙室,有的甚至帶有耳室,但皆被盜掘一空。

宋明墓墓室多為圓形,皆有較短的墓道,雖然均被盜擾嚴重,但從其盜余的形制看出,墓葬具有濃厚的當地特色。

東周墓葬是這次發掘最重要的收穫。

一般來說,春秋墓面積較小,出土鬲、盂、豆、罐等陶器;戰國墓面積稍大,出土鼎、豆、壺、敦、舟、盤、匜等陶器,有的甚至出現盒,說明墓葬年代已進入戰國晚期。

這次發掘的東周墓葬,無論從墓葬結構、埋葬習俗,還是從出土器物上,皆具有本地區的特色。

例如,該遺址東周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梯形土坑豎穴墓,多數使用一槨一棺,有的為一棺。

最大的特點是一部分墓葬在棺下放置器物。

即使沒有隨葬器物的墓葬,也有一部分墓葬的棺懸於槨底之上,棺槨之間則為墓葬填土或是淤土,這種現象很少見於其他地區。

另外,這批墓葬中很多有腰坑並在其中殉狗,但是腰坑的位置不一,一部分位於墓主人腰部,一部分位於下肢處,有的甚至位於墓主腳腕處,這說明當時人們對腰坑的設計比較隨意,是在槨下葬時或之前即埋入了殉牲。

同時,隨葬器物出土位置不一,一部分放置於二層台上,一部分置於棺槨之間,另一部分把器物放在棺底以下。

放置於棺槨之間的陶器也是深淺不一,而不是埋入棺底或是槨底。

從隨葬器物上,比較有特色的是流行偶數組合,特別是豆,非但習慣流行偶數組合,其數量也是最多的。

本次發掘的器物中,有些器物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如M5出土的兩件鷹形燈等,不見或少見於其他地區。

從整個墓地考察,墓葬很少有打破關係,並且有隨葬品和無隨葬品的墓共葬一處,說明該墓地為一處「邦墓」。

然而至戰國時期墓地卻出現了夫妻並穴墓(如M4 與M5),說明其墓葬形式開始向家庭墓地轉化。

總之,都北遺址在東周時期屬齊國,遺址的發掘,不僅對齊國東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內涵、分期及發掘序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有利於研究當地腰坑習俗的流變過程,同時對齊國墓葬制度、聚落結構和布局演化過程等方面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濰坊市博物館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杜曉軍 郝導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少陵原上考古發現的西周人古墓

一 傳說西安東南郊外的少陵原上自古流傳著有關西周時代的傳說。相傳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曾路過少陵原。當時,紂王當道,寵信妲己,朝政混亂,民不聊生。姬昌繼承父親西伯侯之位,人稱西伯昌,舊都岐山,居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