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田東利老遺址首現大石鏟文化新類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石鏟文化是廣西南部地區最具地域特色的一種原始文化,其分布範圍涉及廣西36 個市縣近120 處地點,尤以左右江及邕江交匯處的三角地帶最為密集。
這類遺址地層堆積簡單,遺蹟遺物單一,主要以稜角分明、製作對稱規整的鏟狀石器為主。
2015 年9 月至2016年1
月,為配合廣西「那文化」研究課題,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對田東利老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本次發掘除發現大石鏟類遺址中常見的大量石鏟原料、廢料外,還發現有墓葬共存的現象。
特別是遺址出土的石鏟和部分陶器、不僅製作精美,而且造型獨特,無論是器形還是紋飾均為廣西此前所未見。
利老遺址位於廣西田東縣作登鄉大板村大勤屯南面的利老坡上,田東至天等二級公路從遺址東面穿過。
利老坡為一橢圓形土坡,其南北長約240 米、東西寬約230 米,一條寬約50 米的溝壑自土坡西南至東北環繞土坡,並在遺址東北部與龍鬚河相通。
遺址就位於利老坡上,其西面為延綿的石山,東面為開闊的山間盆地,周圍石山環繞,地理位置較為優越。
遺址於2010 年文物調查時發現,2012 年被田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田東縣文物保護單位。
2015 年9 月,為配合廣西「那文化」研究課題,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發掘。
由於遺址面積較大,為全面了解遺址信息,本次發掘分別在遺址南部、中部及北部布方,共布5×5 米探方24 個,發掘面積600 平方米。
從保留的局部地層堆積看,遺址一共可分為3 層堆積。
其中第①層為現代擾土層,厚0.1~0.7 厘米不等;第②層為灰褐色沙土堆積,厚0.1~0.5 厘米,包含遺物較少,偶見石鏟殘片;第③層為黃褐色黏土堆積,厚0.05~0.1 厘米,土質相對純凈,偶見石鏟碎片。
遺蹟主要有灰坑、溝和墓葬三種,均屬新石器時代晚期。
其中灰坑共發現10 個,均開口於耕土層下,打破生土。
灰坑大部呈橢圓形,也有個別近方形的。
填土以灰褐色沙土為主,夾雜橄欖核等炭粒,絕大部分坑內發現有大量石鏟殘片、礫石、石鏟碎片及陶片、紅燒土等。
從坑內出土較多原、廢料來看,部分灰坑是有意識用來集中填埋石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品的,這是廣西大石鏟類遺存中一個較為普遍而獨特的現象,也是這類遺存的一個顯著特徵。
溝僅發現一條,呈環形分布。
北部基本被破壞。
溝內堆積為灰褐色沙黏土,包含大量炭屑、紅燒土等。
溝內出土遺物較為豐富,主要有石鏟殘片、碎屑、礫石、石錘、石砧、礪石及陶片等。
局部石鏟碎屑較為集中,應為加工製作石鏟的地點。
出土陶片均較碎,從個別可見器形陶片判斷,主要器形有釜、杯等。
墓葬均位於遺址南部的緩坡下部,共發現3 座,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其中M1、M2 平行並列,存在異穴合葬的可能。
墓葬上部均在耕種過程中破壞,開口層位不詳。
墓葬規模均較小,長1.6~1.7 米不等、寬0.8~1 米、深0.57~0.8 米左右。
填土均為五花土,較硬較黏,未見葬具及人骨痕跡。
隨葬品多寡不一,其中以M1 隨葬器物最為豐富,該墓隨葬器物共分三層擺放。
其中第1
層隨葬器物位於墓室上部中間,共隨葬陶器4 件,計有陶杯2 件、陶壺及陶杯形器各1 件,此外還發現礫石及礪石各1 件,石鏟殘片及陶片若干;第二層隨葬器物位於墓室南部,僅發現陶杯1 件;第三層隨葬器物位於墓室底部,散布於整個墓底,計有陶杯4 件、高領罐1 件、礫石12件、石鏟坯料1 件。
M2 隨葬器物均位於墓室底部,隨葬陶器均較殘碎,依稀可辨有陶杯、陶罐兩種,數量不清。
礫石共發現9 件,另外還隨葬1
件石鏟坯料。
M3 隨葬器物分置兩端,陶器均較殘碎,其中南部見有1 件陶杯及數片陶片,北部依稀可見兩件陶罐,另外在北部還發現1 件大塊礫石。
出土遺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兩大類。
以石器居多,類別主要有石鏟殘片、斷塊、石錘、礪石及少量石斧、石錛、砍砸器等。
石鏟完整器形雖然僅發現一件,但其製作精美,造型獨特,禮器特徵明顯,為廣西此前所未見。
陶器主要有釜、杯、壺等,胎質均較薄,火候較低,除墓葬見有個別相對完整器形外,大多較殘破,無法提取復原。
紋飾主要以繩紋、勾連雲紋為主。
此外遺址還出土大量陶片,但大多較碎,陶片以夾炭陶為主,部分陶片胎質較厚,火候較低,紋飾主要以繩紋為主。
在出土的陶器中,陶壺及陶杯,不僅器形獨特,而且裝飾的勾連雲紋布局規整,構圖清晰。
無論是器形還是紋飾均為廣西此前所未見。
本次發掘是廣西大石鏟類遺址中首次發現墓葬存在,雖然墓葬中未見完整石鏟隨葬,但在兩座墓墓底均發現石鏟毛坯的現象說明,這些石鏟毛坯顯然是用於隨葬的。
另外,在墓葬中還發現大量礫石隨葬的現象,以往的發掘研究表明,用礫石隨葬在越人墓中較為盛行,而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兩漢時期。
利老遺址墓葬中大量用礫石隨葬的現象表明,墓主應和古越人有關。
田東利老遺址作為一處以大石鏟為主要遺物特徵的遺址,是目前百色盆地範圍內發現的唯一一處較為明確的石鏟類遺存。
從目前發現情況看,遺址文化面貌較為獨特,遺址出土的石鏟不僅磨製精美,而且造型獨特,具有強烈的禮器特徵,是廣西目前發現的一種新型石鏟形態。
另外遺址出土的陶杯、陶壺等器形,特別是筒形陶杯,為廣西史前考古中首次發現。
在陶壺、陶杯上裝飾的成組勾連雲紋,不僅造型獨特、構圖清晰,結構布局對稱,一改廣西史前陶器紋飾單一、布局雜亂的情況,表明遺址所屬群體在造型藝術方面具有了長足的進步。
發掘情況表明,利老遺址文化面貌較為獨特,是廣西大石鏟類遺存中一種新發現的文化類型。
膠州古村落挖出商代青銅器
昨天,記者從膠州博物館獲悉,歷經50多天的膠東國際機場周王莊遺址搶救性發掘項目現已全部結束。從此次出土石器、陶器、釉陶器和各類銅器等器物來看,這個古村落遺址主要集中在商晚期至漢代,這對研究膠東半...
雲南雲龍三岔村遺址發掘收穫
三岔村遺址位於大理州雲龍縣苗偉鄉表村村民委員會三岔自然村東南二級台地上。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為配合瀾滄江苗尾水電站的建設,我所聯合大理州文物管理所、雲龍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組成考古隊...
山東昌樂發掘都北遺址
都北遺址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朱劉街道辦事處都昌社區都北村東約700 米,遺址略呈橢圓形,東西長約500 米,南北寬約460 米,總面積約23 萬平方米。為做好濰(坊)日(日照)高速公路濱海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