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華龍洞二次發掘 專家:該遺址距今40萬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保存相對完好的華龍洞(圖片為考古人員提供)

近日,記者從省考古所獨家獲悉,歷經一個多月的發掘,有著安徽「周口店」之稱的東至華龍洞二次發掘告一段落。

本次出土了3000多塊動物化石、三件石器,還新發現了古人類牙齒化石和一些疑似人類頭骨碎片。

更讓考古人員激動的是:原認為因地殼運動可能不復存在的華龍洞,此次不僅找到了它的確切位置,而且洞穴保存相對完好。

也就是說,在接下來的發掘中,洞穴的發掘可能會有更驚人發現。

[二次發掘]已發現了15種動物種屬

據負責此次發掘的省考古所董哲介紹,2006年華龍洞出土了珍貴的古人類化石標本,和大量石製品、骨製品和哺乳動物化石,這在安徽省舊石器考古工作中尚屬首次。

在我省的幾個已經發現的古人類遺址中,華龍洞最為全面。

董哲說,為了尋找更為豐富的古人類化石資源,深入了解華龍洞遺址古人類的生存狀態,省考古所和中科院古脊椎所聯合對其進行二次發掘。

從去年10月9日到11月20日,一個多月時間,考古人員在15平方米範圍內發現並採集了大量動物化石,初步估算有3000餘件,大多數為碎骨,牙齒化石相對較少。

為了確認這些哺乳動物的種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同號文研究員初步鑑定,種屬計15種,如:獼猴、褐鼠、豪豬、黑熊、巴氏大熊貓、東方劍齒象、蘇門犀、谷氏大額牛等。

其中,東方劍齒象、巴氏大熊貓、巨貘和谷氏大額牛4種確定已經滅絕。

[鑑定結果]將華龍洞向前推進30萬年

2006年的考古發掘中,有關專家對華龍洞洞頂的鈣板進行了測年,得出的結論是距今約40萬年前的中更新世,但負責發掘的考古專家根據出土石器等特徵,認為其應該屬於距今約10萬年的晚更新世。

為了確認華龍洞古人類的確切年代,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對2006年該遺址出土的古人類頭蓋骨碎片和一枚牙齒進行了檢測和比對,2014年12月公布的鑑定結果顯示:該古人類化石屬直立人化石。

董哲說,根據歷史資料,直立人最後存在的年代是距今73萬年—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時期。

這個鑑定結果結合洞頂鈣板測年,專家認為該遺址距今約40萬年,此結果將第一次考古專家認為的距今約10萬年的華龍洞歷史向前推進了30萬年。

[意外驚喜] 真正的華龍「洞」重見天日

採訪中,董哲告訴記者,雖然說是華龍「洞」,但兩次發掘都是在一片山谷空地上進行。

而且,在第一次的發掘中,考古人員在對遺址的地形地貌進行觀察研究判斷:由於地殼變化等地質原因,原先古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的華龍洞早已不復存在,洞頂坍塌後又被泥土塵封,周圍的地理環境也在慢慢改變。

但讓人意外的是,此次考古人員在遺址附近清理一處阻礙農民耕種的大石塊時,居然意外發現了保存相對完好的華龍洞。

「這個發現,讓我們很是興奮。

因為從目前發掘的情況來看,洞外的遺存已如此豐富,洞內作為重要的活動場所,應該會有更多發現。

也就是說,發現完整的古人類頭蓋骨、以及古人類其他活動遺蹟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們對下一次發掘充滿期待。

」董哲說,第三次發掘準備在今年秋季進行。

-懸疑

華龍洞是不是古人類的「屠宰場」?

華龍洞兩次發掘為何都出土這麼多支離破碎的動物骨骼?省考古所的董哲說,古人有敲骨吸髓的習慣。

殺死動物,除了吃肉,骨髓也是重要獲取能量的來源。

第一次發掘中,發現的大量骨器,有關專家認為,這應該是一處屠宰肢解動物為主的「加工場」。

而本次發掘出土了有砍砸和切割痕跡的骨片,說明這些動物的死很可能與古人類有關。

豐富的動物化石中能否發現新物種?

華龍洞兩次發掘中,考古人員都在遺址上發現大量動物化石,雖然此次沒有發現第一次發掘出土的老虎化石,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在對新發現的動物化石進行初步鑑定後,已經發現包括巴氏大熊貓、東方劍齒象、褐鼠、黑熊、靈貓等在內的15個種屬。

董哲說,如此豐富的動物種群非常罕見,我們希望在接下來的發掘中,能有新發現。

最好能發現新的動物種群。

(記者 王素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東挖出疑似猛獁象牙化石

記者昨天從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獲悉,經過半個多月的發掘,來自中科院、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黃島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在大珠山遺址出土了普氏羚羊、野豬、馬、鹿、疑似猛獁象等10餘種典型的更新世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