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挖出疑似猛獁象牙化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記者昨天從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獲悉,經過半個多月的發掘,來自中科院、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黃島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在大珠山遺址出土了普氏羚羊、野豬、馬、鹿、疑似猛獁象等10餘種典型的更新世晚期動物化石500餘件,以及大量石器,為遺址提供了很好的年代依據,對研究我國乃至東亞現代人起源與遷徙問題提供了科學的證據,對探討遠古人類在海岸地區的生計方式、生存能力和文化傳承,完善山東的史前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義。

疑似猛獁象牙化石現身

昨天下午,記者驅車順著大珠山腳下的綿延山路一路南行,在喬家窪村西的一個很隱蔽的山坡上找到了這處遺址。

只見現場已經被挖出一個深三米多,長寬七八米的大坑,幾名考古人員正坐在板凳上,每人拿著個小鏟子,耐心地一點一點地挖著土。

「我們不敢用力,就怕萬一挖出寶貝來給鏟壞了。

」一名考古人員告訴記者,挖掘工作從10月16日正式開始,快的時候每天也就挖個十幾厘米深,除去覆土部分,直到現在,也就挖了一米左右深。

記者看到,在南面的高處,來自中科院的專家正用全站儀測繪,並不時對挖掘人員進行指揮,以確保挖掘位置和尺寸的精準度;另一名考古人員則在照相留取資料。

「考古來不得半點馬虎,每一個程序都要十分小心。

」考古專家說。

記者注意到,挖掘人員在挖出石器或者化石後,將它們交給另外兩名來自黃島博物館的考古人員,這兩名考古人員從旁邊的水塘里舀水,將這些物件反覆清洗。

然後才小心地將文物放好封存。

「這些物件已在地下沉睡了萬餘年,身上沾滿了泥土,要清洗乾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一名考古人員告訴記者,有的物件要反覆清洗30多遍才能露出本來面目。

[pagebreak]

在給化石「凈身」後,考古人員取來錫紙,將一些比較重要的動物骨骼化石包起來;另一名考古人員則掏出一個塑料袋,在寫好編號後,將物件小心地放在裡面,其中包括一塊長約半米,最寬處近20厘米的大型骨骼化石。

「這有可能是猛獁象牙化石,當然還只是推測,有待進一步考證。

」一位考古專家介紹,之所以用錫紙包裝,是為了防止風化。

在將化石包裝好後,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放在一個專用器具里。

「這些物件必須保存好,後期還會有不少專家來現場觀摩、做進一步勘察。

」考古人員說。

「現場的土質為什麼是黑色的?」記者好奇地問。

「因為這是一處水源地,黑色的應該是淤泥。

而在當時,水源地是動物和人類的主要集聚地,此前我們發現的很多古人類遺址都跟此有關。

」考古人員介紹。

半月發現500件化石標本

「半個月以來,考古人員在遺址上有了很大發現。

」昨天,青島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告訴記者,經過對大珠山遺址10餘天的發掘工作,目前已取得非常豐富的考古成果。

「在下挖3米深時,大量的化石標本出現了。

」考古人員興奮地說,在發掘探方距地表3米深度內,首先發現了保存很好的更新世晚期的地層堆積。

而在地層中,又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目前已經提取有鑑定意義的化石標本達500餘件。

據介紹,這些化石標本包括動物的下頜及牙齒、肢骨、髖骨、角、肋骨等,至少涉及象、披毛犀、普氏羚羊、野豬、馬、鹿、牛等10餘種典型的更新世晚期動物。

[pagebreak]

另外,在發掘工作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些沒有完全石化的樹木殘塊。

這些動植物化石為該遺址提供了很好的年代依據,對於研究當時古人類的生存環境提供了豐富的一手資料。

上百件精美石器會「說話」

「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裡,就發掘出土了上百件古人類用過的石器。

」青島考古工作人員說,更為重要的是,考古專家在地層中發現了確切的人工打制石器(舊石器),證明了大珠山遺址是一處萬年前的舊石器遺址。

青島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專家告訴記者,目前提取人工加工痕跡明顯的石器標本已達100餘件。

這些石器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工具等,用料多為灰黑色火山岩和石英,堅硬且韌度較高,人工打制痕跡明顯,石器加工精緻。

石器的打制技術十分成熟,與中國北方地區其他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的石器類型相同,以小型刮削器為主,石器刃部加工精細,反映出在1-3萬年前,古人類為適應寒冷的自然環境,以狩獵採集為主的遷徙生活方式。

「比如這幾件圓圓的石頭,可能是投擲石器,是當時的人類用來打野獸用的。

」考古專家說。

萬年前原始人隨動物遷徙

「你看,這些動物的骨骼,都比較碩大,基本證明都是一些野生大型動物的骨骼。

」記者看到,剛剛從發掘現場出土的大量珍貴動物化石和石器,在經歷萬年沉積後,終於露出了真容。

經過考古人員的精心處理,這些動物骨骼的局部顯得十分完整。

「這是鹿骨,這是野豬的骨骼……」考古專家告訴記者,一萬年前或更早時期,在大珠山遺址上,就有古人類在此生存,而這裡的生態環境比較完整,野生動物也比較多。

犀牛追逐羚羊,猛獁象踱步、野馬奔騰的場面常見。

原始人類隨著動物遷徙而來,用石器作為武器,過著狩獵為生的原始生活。

[pagebreak]

「這次開挖考古的面積有50平方米。

目前經過半個多月的發掘,第一階段的考古已結束,接下來還將根據考古安排繼續發掘。

」據考古專家介紹,大珠山遺址位於黃島區喬家窪社區西一公里的大珠山東麓,遺址東距離海岸只有兩公里。

這次考古發掘,對揭開海邊古人類原始生活模樣起著重要作用。

舊石器遺址島城首次開挖

據考古專家介紹,舊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一直以來是山東地區考古工作的薄弱環節,有地層依據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也是青島考古的空白。

此前青島地區發現最早的人類遺址是即墨北阡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其年代上限是距今7000年左右的北辛(大汶口)文化時期。

舊石器時代的考古是青島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一個心愿,放在全國範圍,也是山東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人的一個心愿。

「這次考古發掘,確定大珠山遺址的確切地層、文化面貌、石器技術和年代序列以及環境背景,其將對研究我國乃至東亞現代人起源與遷徙問題提供科學的證據,從而探討遠古人類在海岸地區的生計方式、生存能力和文化傳承,完善山東的史前文化序列。

」青島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說。

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即墨北阡大汶口文化早期古遺址經過數次發掘,7000年前一個原始部落村的形象已展現在人們眼前,在北阡遺址上沉睡數千年的「土著」青島人不會想到,今天能「重見天日」。

而隨著大珠山遺址考古發掘,一個一萬年前的青島原始人類生活狀態即將還原「真相」。

「目前,即墨新的博物館正在建設,建成後,北阡遺址發掘中出土的4000多件文物,將入住專門的展廳。

」記者昨天從即墨市博物館了解到,目前,北阡出土的大量文物都已經入庫封存,等到博物館建成後,將入住博物館北阡遺址展廳,到時市民就可以親眼感受青島史前文明歷史。

[pagebreak]

村民挖井挖出猛獁象化石

據考古專家介紹,早在1982年,喬家窪遺址就曾挖掘出大量動物化石,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國動畫大片《冰河世紀》中的主人公——猛獁象化石。

記者昨天經多方聯繫,採訪了時任原膠南博物館館長王景東。

「這件事是原膠南考古界的一件大事,雖然過去30多年了,但我對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

」王景東告訴記者,當時喬家窪村西有片蘋果園,因為天比較旱,村民打算挖井取水澆樹。

「因為遺址處是條小河溝,水源相對豐富,村民就決定在那挖。

」王景東說,在挖的過程中,村民掘出不少骨骼樣的東西,他們感覺奇怪,就跟鎮政府做了匯報。

「鎮政府又找到我,我帶人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

」王景東說,一到現場見到那些化石,他就感覺很興奮,認為這些化石非常獨特,歷史應該很久遠。

「後來我帶著化石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鑑定為猛獁象、犀牛、鹿等多種動物化石。

」王景東說,因為各種原因,這處遺址遲遲沒有做進一步挖掘,逐漸成了一個廢棄的水塘。

2012年4月,為探源青島地區的早期人類歷史,青島市考古研究所聯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原膠南市範圍內,開展了一次早期遺址考古調查。

這次調查不僅對膠南地區的地質地貌有了充分了解,而且在喬家窪社區西側河流北岸發現了動物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器,引起了考古隊員的高度重視。

去年11月,為確定喬家窪遺址性質,市考古研究所聯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又開展了一次有針對性的考古勘探工作,通過對地層堆積的考古勘探及石器、化石標本的鑑定,確定了該遺址是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並將該遺址命名為「大珠山遺址」。

今年4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對這處遺址進行發掘。

[pagebreak]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寧夏水洞溝:還你一個舊石器時代遺址

寧夏,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距銀川市19公里,占地7.8平方公里。民國十二年(1923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裡發現,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