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古瓷器的收藏 需要一雙慧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馬未都,漢族,1955年3月22日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曾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超級暢銷書作家,2008年,馬未都以745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2008第三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發廣泛關注。

六寶:看過《收藏馬未都》,想知道馬老師是怎樣練成獨特的眼力呢?

品小鑒:藝術品收藏關鍵在於慧眼,馬未都無家世淵源,白手起家,從一個不知收藏為何物的青年,成為一個收藏界的名人。

馬未都說,文物是文化,第一要理論先行,首先應該知道你要收藏什麼,再把對應的書找來看。

讀幾本好書,吃透歷史,讀懂文化。

他當年找到的陶瓷方面的書就兩本,翻來覆去地看,背得滾瓜爛熟。

隨著文物收藏品的不斷增多,馬未都的眼光開始跳出文物本身,透過文物研究歷史,研究文化。

哪裡有什麼展覽、研討會他都去聽,能看到好東西的機會,一定不會放過。

後來他對中國歷史的了解比北大歷史系的人還透徹。

靠這份用心和堅持,馬未都把中國的陶瓷文化摸了個「門兒清」。

他甚至不謙虛地說:「歷史上著名的瓷器收藏家,古代是乾隆爺,近代就是我。

」就這樣,馬未都對藝術品所有的門類都了如指掌,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主要著作】

小說集:《今夜月兒圓》、《馬說陶瓷》、《中國古代門窗》、《百家講壇系列》;

《馬未都說收藏》共五本:《馬未都說收藏·家具篇》、《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馬未都說收藏·玉器篇》、《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

《馬未都說》系列三本:《馬未都說 枕上篇》、《馬未都說 車上篇》、《馬未都說 廁上篇》;2011年出版系列圖書:《醉文明》、《瓷之色》。

【重要事件】

觀復博物館:是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

1996年10月30日獲政府批准成立,並於1997年1月18日正式開館,馬未都先生為創辦人。

2004年實行理事會制。

本館設有:瓷器館、家具館、油畫館、工藝館、影像館、門窗館和多功能廳。

常年舉辦各類展覽及講座,開展鑑定和諮詢業務。

展覽側重開放形式,強調人與歷史的溝通,突出傳統文化的親和力;

「觀復」由來

「觀復」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原文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

意思是說:達到虛空的極點,安住於甚深的禪定之中;宇宙萬物相互運作生長,我們得以觀察到它們的本根源頭。

不論萬物如何變化多端,終會回歸根本。

回歸根本稱作靜,就是所謂的回歸其本來自性。

「觀」即看,「復」即一遍又一遍。

世間萬物你只有靜下心來一遍又一遍反覆仔細觀察,才能認清它的本質。

「觀復」博物館由此得名。

觀復博物館至今已舉辦了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中國古代文房用具展、明清箱匣展、宋遼金元古瓷展、觀復小品展、海上懷舊展、食之美器——康雍乾青花瓷盤展、錘鏨工巧——中國古代金屬工藝展、中國古代門窗展、中國古建築門窗及陳設展等十多個展覽。

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的成立填補了建國以來私立博物館的空白。

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各地方台、香港衛視鳳凰台、日本NHK、中國日報、人民政協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北京青年報、南方周末、北京晚報、中國文物報、香港大公報等百餘家媒體給予報導,聲援他的文化事業。

註:百家講壇專題

馬未都先生於2008年1月1日起做客央視《百家講壇》,先後播出52講。

分別為《馬未都說家具收藏》(共10講)、《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共23講)、《馬未都說玉器收藏》(共8講)、《馬未都說漆器收藏》(共3講)和《馬未都說收藏雜項》(共7講),以及《薪火相傳說收藏》

更多資訊,請點擊關注,小編萬分榮幸!文章內容僅代表小編個人意見,歡迎您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希望您能看得愉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馬未都:從草根到收藏大家

藏品是時光的結晶,向我們顯露歷史的明暗、和煦與蕭瑟、驚濤駭浪和潺潺細流。它是信使,勾連著古今,帶我們領略先人的樸質淡雅。它的寥寥餘溫,足已慰籍無根的心,幫你尋到歸家的路。馬未都,他的生命里,有藏...

中國藝術品背後的「西方推手」

藝術品交易、收藏、研究的中心,總是隨著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而轉移。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古代藝術品,也遵循同樣的規律。19世紀中晚期到20世紀初,世界經濟的中心在歐洲,中國古代藝術品集散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