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本書看透中國古代王朝經濟興衰走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曹二(武漢大學,研習社社員)

不同於傳統的政治史,經濟史關注的不是帝王將相、禮樂征伐。

雖然經濟史通常也繞不開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與重大歷史事件,但更重要的是,經濟史關注的問題不僅是一個龐大帝國的財政收支甚至於全球經濟體系,也是一戶普通小農家庭的生計,以及在這二者之間所產生豐富且複雜的種種問題。

實際上,沒有某一本書能夠明確地告訴你經濟史究竟是什麼。

不過,如果你有興趣了解中國經濟史,下面這七本書一定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因為其中既有關於中國經濟史的通論性概述,也有有著明確問題意識的經典研究,還有著名經濟史家對於經濟史的總結與反思,請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

錢穆《中國經濟史》

錢穆先生盡人皆知,相信不需要多作介紹。

而本書原為錢穆先生50年代在新亞書院講授「中國經濟史」與「中國社會經濟史」的筆記,由學生葉龍記錄整理。

全書提綱挈領,分朝代介紹與評論了中國古代經濟史之犖犖大端者,經濟制度、經濟政策、經濟發展以至經濟思想皆有涉及,揭示了自上古至明清時期中國經濟變遷大勢。

同時,本書也並非專從經濟看經濟,而在全部文化傳統一體性中,從經濟活動出發,評議了歷代政治的得失,從而將經濟史放到了一個更大的視野中。

本書原為講稿,整理者文筆亦流暢易讀,可作為了解中國歷史經濟大勢的入門讀物。

2

冀朝鼎《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

本書作者冀朝鼎先生曾是民國時期共產黨難得的「三通」幹部:英文通、美國通、國民黨通。

也是被安插在國民政府中的「經濟間諜」,有著傳奇的人生。

本書是作者1936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的論文,原名《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

書中的「基本經濟區」指的是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可以作為征服與統一全中國經濟基地的一個區域。

由此概念出發作者探討了幾千年來中國歷代王朝的興衰以及中國統一與分裂的經濟基礎

由於中國農業發展的特性,灌溉與防洪,即水利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基石。

由此作者就以水利事業發展切入,探討了基本經濟區的發育、維護和轉移及其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本書雖篇幅不大,但影響深遠,後代許多水利史與經濟史研究都能在此找到淵源。

本書也通俗易懂,適合作為入門讀物。

3

梁方仲《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

本書作者梁方仲先生曾就讀於清華大學經濟系,主修財政學,專攻明代田賦史,先後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經濟史組、中山大學歷史系,畢生致力於中國社會經濟史的研究,被國內外史學界譽為研究「明代賦役制度的世界權威」。

本書由作者十八篇富有創見的代表作組成,包括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發表以及未發表的文章,每篇都有獨到的見解,價值不可忽視。

全書課題主要包括明代戶帖、黃冊、魚鱗圖冊、一條鞭法、白銀等一系列明代經濟史尤其是財政史研究中的基礎而重大的問題

作者不僅注重對於制度的詳細考證,還特別關注財政制度背後所牽涉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如自一條鞭法入手考察明中葉中國社會的整體轉型,足為經濟史研究的典範。

如讀過本書還不過癮,可直接參考近年整理出版的《梁方仲文集》,這套書基本收全了作者的研究。

4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

本書作者何炳棣先生早年受業於清華大學,彼時清華考據與綜合併重,重視借鑑西方史學成果與運用社會科學工具,由此奠定了作者的治史特色,後作者在美學習、教研,成為一代史學大家。

本書即是作者1950年代在美出版的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人口問題是經濟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本書即聚焦於此,既考察了明初至1950年代官方人口記錄的可信度與人口術語的制度內涵,還探討了影響人口發展的諸種因素

作者創造性的指出傳統文獻中的「丁」實際上並非實指,而是一個賦稅單位,這在以後的人口史與經濟史研究中漸成常識,也使本書獲得了不可動搖的學術地位。

作者一生治史領域廣泛,研究了諸多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課題,其人生歷程與治學心得備載於回憶錄《讀史閱世六十年》,亦不可錯過。

5

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

本書作者黃宗智先生為著名美國華裔歷史學家,也是「加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中國經濟史與法律史都有精深研究與獨到見解。

本書1985年被美國歷史學會評為東亞歷史最佳專著費正清獎,後經漢譯被引進國內,在國內外學術界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全書深入分析了清代至民國華北地區小農的特點、小農經濟的結構及其演變的型式,分析了村莊與國家、士紳的三角關係及村莊結構的變化,旨在探討小農經濟的演變及其與社會變遷的關係,提出了包括著名的農業發展「內卷化」(「過密化」)在內的諸多新見解。

作者不僅重視對於多種史料尤其是「滿鐵」調查資料的充分運用,還注重多元研究方法以及同以往研究與範式的對話,由此作者實際上對經濟史研究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本書姊妹篇《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以及作者另一篇論文《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社會經濟史中的悖論現象》同樣值得一讀。

6

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

本書作者貢德·弗蘭克先生為經濟學博士,曾在歐美多所大學執教,是世界學術界中十分活躍的思想家,也是世界體系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本書英文版原名也可譯為《重新面向東方》(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1998年出版,次年獲世界歷史學會大獎,提出了許多挑戰性的問題,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反響。

作者將中國置於亞洲的中心,將亞洲置於全球經濟的中心,對1500年以來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繫做出了氣勢恢宏的論述,指出是中國對於白銀的需求和歐洲對於中國商品的需求結合導致了全世界商業的擴張,且中國在工業革命前的經濟史中占據著極其突出和積極的地位。

全書對歐洲—西方中心主義提出了正式的挑戰,不管其爭議多大,至少會啟示我們用一種更為複雜的眼光看待世界經濟和世界體系的發展。

如對世界體系理論感興趣,另一位大家沃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一書也值得參考,因為《白銀資本》一書與此書的很多觀點都是對立的。

7

李伯重《理論、方法、發展、趨勢: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

本書作者李伯重先生為著名經濟史家李埏先生之子,博士階段師從我國社會經濟史學的奠基者傅衣凌先生,後在美國完成了博士後研究,長期從事中國經濟史尤其是江南經濟史的研究,享有國際聲譽。

本書是作者總結、評論、反思與展望中國經濟史研究的論文結集。

如標題所示,全書分為四大部分,分別回顧與評述了20世紀初以來中國經濟史研究中的理論、方法、發展和趨勢問題

理論一編主要涉及資本主義萌芽理論、早期工業化理論和「過密型增長」理論,方法一編檢討了以往經濟史研究中的「選精」與「集粹」的方法,還評介了海外中國經濟史研究的方法,發展編回顧了中國經濟史學科的發展歷史,趨勢編討論了近年研究的新趨勢,還對中國經濟史學的未來走向提出了看法。

如果想了解作者自己對於經濟史的實證性研究,那麼《江南農業的發展,1620-1850年》、《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等書一定不容錯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學習中國歷史一定繞不開的四個人物

如果你是一個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人,那麼下面四個人的觀點或者見解你或多或少的一定聽說過;如果有機會、有時間大家一定要拜讀一下這四位史學大家的著作,一定會受益匪淺。這四位被學術上稱為中國近代史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