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順:《追尋五帝》——尋找考古與歷史的結合點(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重建中國史前史的金鑰匙(二)

關於長期困擾歷史考古界的兩個「怪圈」,指的是根深蒂固的中華大一統觀和以社會發展史代替全部歷史這兩種傾向。

前一種傾向表現為,習慣於把漢族史看成是正史,其它民族和與境外接壤的周邊地區的歷史就不是正史,把本來不同文化之間的早晚關係,如夏商周,看成是一脈相承的改朝換代。

這種以漢族為中心、以中原為中心、以王朝為中心的傳統史學觀念,實際上是對包括史前史在內的中國歷史全貌的一種扭曲;另一種以馬克思的社會發展史觀代替歷史本身的傾向,則把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歷史簡單化。

在這兩種傾向影響下,古史傳說和史前考古的研究雖在長期探索中不斷有所接進,但面對越來越豐富的考古資料,五千年文明史和五帝時代的考古證據卻那一個也沒有被識別出來,仍然只能用虛幻的傳說來代替,或者乾脆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把商以前的1000多年填充起來,湊夠5000年整數。

史前史研究的曲折歷程表明,要實現古史傳說與史前考古的系統有機結合,用考古資料復原傳說時代的歷史,就必須繞出這兩個怪圈。

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學說,就是以蘇秉琦為代表的一代學人奮鬥了半個世紀,才找到的一把解謎的鑰匙。

80年代初提出的中國考古文化區系類型學說,把中國人口密集地區主要從史前到先秦時期的古文化分為六大區系,它們是:

一. 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

二.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

三.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

四.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

五.以環洞庭湖、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

六.以環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

以上分區有以下值得注意的特點:

1. 被稱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流域中、下游各占一個區系,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被稱為中華民族又一個搖籃的長江流域和與長江流域有關的南方地區共分出三個區系。

除此之外,最為醒目的是,新增加了一個區系,即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區系,而且赫然列於六大區系之首,而中原地區則只是六個區系之一。

這一划分使人們在思考史前人群的重大歷史活動時,視野大為開闊。

2. 每個區系範圍都很廣闊,並無固定界限,卻各有自己的中心區域,有的區域內的考古文化已找到中心聚落甚至最高層次超中心聚落的線索,這些都為考古遺蹟與古史傳說中主要部落集團和代表人物活動地域結合的具體化,提供了十分難得的條件。

同時,在各大考古文化區域裡的考古文化都遠不止一、二個或二、三個,而是在每個區系中都可以再分為若干小區,每個小區內又有若干個考古文化,所以,從考古學上確已證明,五帝時代不只《史記》中所記的那五個代表人物,也不是幾個代表人物前後一脈相承的關係,而是眾多部落集團並行發展、相互交流的形勢。

3.各大區系考古文化大都是同步發展的,同時又具有不平衡的一面,各區系諸考古文化所起的作用也不是等同的,而是有主有次、此消彼長的,這啟示我們,在諸多考古文化中尋找和分辨主要、甚至更主要的考古文化,與史書所記五帝時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的結合,可能更為有效和接近於真實。

4.同時,各區系考古文化的發展都不是封閉的,文化交匯十分頻繁,這尤其是5000年前後一個重要的時代特點。

而且由於某些先進文化因素最先不是在中原而是在中原以外的地區首先出現,使得各考古文化在區系間文化交流時,表現為周圍地區對中原的影響往往要大於中原對周圍地區的影響。

在考古文化區系理論指導下得出的這些新結論,與中原地區的發展總是較早,中原總是影響周邊地區的傳統觀念截然不同,也為考古與古史的結合拓開了又一個新的思路。

使我們在探索五帝時代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動時,不再局限於中原地區,而是要對中原以外地區給予更多的考慮。

訂閱《雕弓神劍》接收明日讀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