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氏族人世代守護一座古墓 他們拿出珍藏百年的家譜尋找答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摘要:浙江在線03月25日訊在慈谿,有一個叫宓家埭的村子,生活著四千餘人,基本上都姓宓。
這座古墓,就是宓氏一族「不外傳」的秘密——族人相傳,墓的主人,是宓氏遷居至慈谿的始祖。
清明快到了,按照中國的傳統,都要修修祖墳。
宓家埭的族人們最近也忙碌著,準備修葺山上的古墓。
這座古墓,就是宓氏一族「不外傳」的秘密——族人相傳,墓的主人,是宓氏遷居至慈谿的始祖。
千百年來,宓氏族人世代守護這座古墓,但漸漸地,誰也說不清這座墓到底修於何時,主人是誰。
今年,他們找到了慈谿文管會,想得到一個答案:這座墓,到底是不是傳說中那位遷慈始祖的。
世代守護的古墓,主人是誰
宓氏族人拿出珍藏的家譜求證
昨天,文管會的工作人員隨著宓氏族人上了山。
在五磊寺西剩日灣附近山坡上,遠遠就能看到一個大「土丘」。
封土高2米,由清灰磚堆砌而成,雖歷經歲月變遷,但基本保存完好,磚室結構,墓室前還能看到三級拜台的痕跡。
為了方便工作人員考證,族人們帶來了家譜。
根據家譜中的圖繪來看,墓地的位置和始祖墓地的位置是對應的。
但家譜中記載的是個宋墓,而現存墓葬的構造,疑似明代墓葬形制。
工作人員推測,很可能是明代後人重新修建的;因現場沒有發現墓碑、墓志銘,這個推測暫時沒有得到證實。
不過,古墓的發現,讓文管會的工作人員也頗有收穫。
「這次墓地的發現,對加深了解慈谿宓姓宗族的起源、發展及演變的歷史脈絡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研究慈谿市相關文保單位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
另一個收穫,就是宓氏族人拿出的這本《慈水宓氏宗譜》。
慈谿市志辦的童銀舫,一直醉心於地方文化研究,他主編的《慈谿家譜》被慈谿市檔案館永久收藏。
昨天他告訴記者,《慈水宓氏宗譜》是殘本,編纂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開本甚大,藍布面、綿紙泛黃,長46.5厘米,寬31厘米,厚1.4厘米,在他所見的現存慈谿家譜中堪稱巨冊。
宗譜共印十部,每部六本。
宗譜保存完好,書籤已失,版心題「慈水宓氏宗譜」,是清代中晚期的木活字本。
其他的家譜最多「字如銅錢」,但這本的木活字有3.5厘米(110磅)大,堪稱「字大如元寶」。
童銀舫說,民間藏譜,能倖存下來的,破簡殘頁,亦屬珍貴。
這譜算不算「海內孤本」不敢確定,但可以讀出兩個信息:慈谿宓氏家譜曾有印本問世,且是大開本,卷數在四卷以上;慈谿宓氏的宗祠為「取斯堂」,編修家譜時世系已至十九世。
從宗譜的內容來看,宓氏宗族曾多次發心修譜,如明萬曆四十八年、清康熙三十四年、乾隆三十四年,但都沒有完成。
直至道光年間,歷時兩年完成並刊行問世,實屬不易。
這本《慈水宓氏宗譜》
解答了慈谿文保人士的難題
一直以來,慈谿業內一直在考證一件事:宓氏家族何地何時遷來慈谿。
慈谿東部地區相傳的一句老話:「宓家埭牽沙蟹」。
根據觀海衛的文史愛好者莫非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宓家祖先剛到杜湖塘北田下時,當地還是一片海塗,據說能在此捕捉沙蟹。
如果這句話是真的,宓氏祖先來慈谿,至少也是兩千年前的事了。
大家比較認可的說法是南宋。
一是因為《慈谿縣地名志》(1986年版)曾記載:據傳宓氏祖先於宋淳祐五年遷入。
另一個原因,則是一件墓表拓片——童銀舫,曾見過一件宓允和墓表的拓片,是書法大家沈尹默的手筆,相當精美。
據說,墓表原石,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由童兆良先生髮現並徵集到慈谿文管會收藏。
根據《溪上尋蹤》記載,這塊墓表高47厘米,闊260厘米,60行,行19字,全稱《清誥授奉政大夫江辦補用同知贈資政大夫二品頂戴賞戴花翎並用道允和宓公墓表》,太倉唐文治撰文,吳興沈尹默書丹。
墓表中云:「公諱彰孝,字允和,別號莊曉,浙江慈谿縣人。
系出單父宰後,鳴琴而治,潛德聿彰,遞傳至南宋,有光祿公銀者由剡遷慈,爰世居杜若之濱,遂為慈谿望族。
」
從這段文字看,證明了慈谿宓氏是在南宋時,由剡(今嵊州)遷徙到慈谿杜湖之濱的。
兩種說法,莫衷一是。
此次發現的《慈水宓氏宗譜》中,對宓氏的遷慈始祖有一段記載:他是宋代的光祿大夫,宋理宗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由嵊縣剡溪遷居慈谿縣杜湖塘下,夫人童氏,生三子,慈水開基,螽斯衍慶,文謨佑啟,東利貽休,葬五磊山直日灣。
」
這讓「南宋遷來」的說法,占了上風。
宓氏族中,出過菸草大王
他的家,就是「大昌門頭」
其實,從宓氏本身來說,也出過不少名人;最出名的,是富商宓彰孝。
因現存家譜為殘本,查到的信息顯示,宓彰孝,字允和,別號莊曉,道光十五年(1835年)八月丙戌寅時生於宓家埭。
兄弟四人,他為老三。
他自幼聰穎,讀四書五經,成年後見時局不穩,拋棄功名,在杭州學做生意。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杭州城內滿目瘡痍,他卻從中見到商機,同治八年(1869年)在清河坊開設了「宓大昌煙店」,成為馳名全國的「杭煙」鼻祖。
宓彰孝被人稱為「菸草大王」。
晚年,宓彰孝在家鄉宓家埭上禮房創立義塾——畲經堂,也就是現在的宓家埭小學,還曾出資購良田千畝,每年租費收入作為辦學經費,聘請名師,資助族中孤兒及貧寒子女入學(一說凡宓姓子弟子弟均不收學費)。
當時時任浙省巡撫嘉定人廖榖似,將宓彰孝的事跡「具狀奏聞」,光緒皇帝頒「樂善好施」匾額以褒獎。
光緒二十六年(1900)正月戊申亥時,宓彰孝去世,享年66虛歲。
宣統元年(1909年)十一月,葬於鳴鶴鄉後世昌之原,墓表由時任農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書太倉人唐文治撰文,著名書法家吳興人沈尹默書寫,梁溪人吳熿刻石。
此石現藏慈谿市博物館,即是《清誥授奉政大夫江蘇補用同知贈資政大夫二品頂戴賞戴花翎並用道允和宓公墓表》。
如今,宓彰孝的故居還坐落在慈谿市觀海衛鎮昌明村。
整個院落園園相連,進進相通,地面都是用清一色的紅石板鋪就,高大的五馬山牆錯落有致,圍成具有江南風韻的口字型四合院。
南面大門兩旁一對高大旗杆,當地人稱之為「大昌門頭」。
抗戰時期,宓彰孝故居成為浙東抗日革命根據地的指揮中心。
如今,它已成為慈谿市和寧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設立了中共浙東區黨委成立紀念館、三北游擊司令部史實陳列室等,並已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汪氏家族文獻」揭秘徽州大姓千年史,或是現存最早家譜之一
汪姓被稱為徽州笫一大姓,所謂「天下汪姓出自徽」,目前中國有580多萬汪姓子弟。前不久,一件匯聚了十九通古代手稿、手繪本的「汪氏家族文獻」手卷意外於百年老字號上海朵雲軒庫房中發現,並於上周起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