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關注中印追索被掠奪文物:偷盜國應主動歸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媒稱,據估計,自1840年以來,中國有多達1000萬件文物失蹤,如今中國正在發出告示:希望要回被掠奪走的財富以及歷史尊嚴。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9月12日報導,在為GQ雜誌撰寫的一篇出色的文章中,亞歷克斯·帕爾默寫道:「中國打算從那個漫長的衰落時期恢復過來,而被掠奪物品的回歸是將成為國家復興的無可爭辯的證據——實實在在、看得見和美麗的證據。

據帕爾默稱,中國的億萬富翁們一直在利用他們的財富從歐洲商行購買中國藝術品,還有一些技藝高超的小偷們已經盯上了歐洲的博物館想要拿回19世紀被掠走的中國古董。

或許沒有理由指責一個國家希望以任何必要的手段要回自己的傳承物,因為許多國家也已經正式要求歸還被掠奪的遺產。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獲得財富和地緣政治影響力,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在決定保留偷來的文物時只會遭受更大的壓力。

亞洲目前正成為全球億萬富翁人數最多的地區——中國位居第一,印度排名第三,財富和影響力加上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將導致對藝術——以及正義的需求。

報導稱,印度政府長期以來一直要求英國歸還它在19世紀40年代英國—錫克戰爭後搶走的105.6克拉的著名鑽石「科希努爾」,英國聲稱這顆鑽石是「禮物」,前首相戴維·卡梅倫曾說過,「科希諾爾」鑽石將「待在原地」不動——並將繼續作為不列顛王冠上的明珠之一。

此外,在奈及利亞的貝寧青銅器或衣索比亞的被掠奪文物的案例中,英國的博物館已經「十分慷慨」地提出以「租借」方式把它們在殖民冒險過程中偷來的文物送回展出。

報導稱,一個名為「印度驕傲工程」的組織集合起網上的志願者,他們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展覽和私人收藏中搜尋從印度掠奪走的文物,他們利用社交媒體製造壓力,催促文物的回歸。

社交媒體不僅使世界各地的人們更容易傳播對殖民歷史的認識,而且也使人們更容易傳播爭取讓文物完璧歸趙的努力的了解。

報導稱,「印度驕傲工程」已有5年歷史,而且基本上是分散化管理的,其核心是12名志願者,他們每周都花好幾個小時瀏覽世界各地的文物目錄和網站,以搜尋印度文物。

薩克塞納說,在必要時,世界各地的另外700名志願者會自告奮勇提供有關出現在世界各地美術館、博物館和藝術品收藏中的印度文物的照片和信息。

2014年,該組織參與從澳大利亞一個博物館追回了一座價值超過500萬美元的被盜濕婆雕像。

今年早些時候,該組織的領導人、常住新加坡的商人阿努拉格·薩克塞納說:「整個項目是從我們這夥人談論如何用文物來為我們自己的文明增光添彩開始的。

」他說這個項目背後的動機很簡單,「歷史是有地理屬性的,文物屬於其原本所屬的社會群體。

如果把它帶到別處,那不僅是錯誤的,而且幾乎是一種罪孽。

報導稱,然而,談到被掠奪的文物以偷盜方式取回曾經被強行從自己的文化中奪走的珍寶是否符合道德時,薩克塞納認為,把珍寶偷回來或者買回來並不是應該採取的方式。

相反,他認為,唯一「在道德上行得通的可持續的方式」是各國應當歸還偷盜來的文物。

報導稱,但在殖民化結束幾十年後,志願者們仍然不得不懇求富國歸還被掠奪的文物,或者退而求其次要求西方國家暫時出借原本屬於自己的珍寶,這讓人感到不公平。

不過至少有一些西方政客在發表正確的看法,法國總統馬克龍已經答應歸還非洲的文物,英國工黨領袖傑里米·科爾賓也曾承諾,如果他當選首相,將把著名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像歸還希臘。

但領導人或持有國是否履行他們歸還掠奪的戰利品的承諾則是另一回事。

2016年,時任美國司法部長洛蕾塔·E·林奇主持過一個美國向印度交還價值超過1億美元的約200件文物的儀式。

印度政府說,其中只有17件文物回到了印度。

報導指出,鑒於它們不斷上升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國家對自己的歷史和民族傳統重新感到自豪是很自然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也在崛起中。

歐洲國家以及它們的博物館應該準備好應對世界各地更多前殖民地國家對歸還偷盜物品的要求,並且開始從根本上放棄它們的殖民歷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請閱讀這份大英博物館的遊記

大英博物館,又稱大不列顛博物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為悠久、最著名的綜合性博物館,與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巴黎羅浮宮並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博物館現有100多個陳列室、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展出...

九一八事變85周年專題:被掠奪的文物!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85周年的日子,是第二次世界大的開始,從這一天起,日本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進行了瘋狂洗劫和掠奪。日軍侵華期間,對中國文化的掠奪和破壞,可謂是罄竹難書。據不完全統計,抗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