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經》的文獻價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近代文化學術史上四大發現———敦煌遺書、甲骨文、漢簡、大內檔案,每一種新發現,都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學術窗口;每一種新發現,都預示著一門新學問的誕生。

然而由於當時中國所處的積貧積弱的時代背景,註定了其多舛的命運,敦煌遺書的流散則最具代表性。

1900年6月22日,由於偶然的契機,住持道士王圓籙打開了封閉近千年之久的莫高窟藏經洞,數以萬計的5世紀—11世紀的珍貴寫本、絹畫、佛像等重見天日,然而當地政府失於職守,未加看管,致使珍貴文獻、文物成為當時橫行中國西北地區盜掘文物的西方探險家獵取的對象。

1907年至1915年英、法、日、俄等國的考察隊探險家紛至沓來,大批文物迭遭騙賣盜運,流散海外。

在這些盜寶者中,伯希和憑藉嫻熟的漢語和豐富的中亞文獻知識,在3周之內將藏經洞中的遺物全部翻檢一遍,重點選取藏外佛教文獻、帶有題記的文獻和漢文之外的各種民族文字材料,共計7000餘卷,其中包括漢文2747件,藏文3175件,梵文13件,焉耆-龜茲語近1000件,于闐文75件,粟特文30件,回鶻文393件,西夏文211件,希伯來文1件。

以百年後今人的學術眼光看,這一部分仍然是最具學術價值的。

他在給中亞和遠東探險國際協會法國委員會主席塞納的長信中曾不無得意地說:「未經我過目而棄置的,我敢說絕對沒有。

」不過在若干年後的一次演講中,他又不無遺憾地說:在近兩萬個卷子中,只後悔看漏了一個。

曾聽過伯希和講座的荷蘭漢學家杜文達指出:這個卷子就是國家圖書館所藏的珍貴文獻《摩尼教經》。

摩尼教,又稱明教,是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所創的一個世界性宗教,有嚴密的教團組織和宗教制度,在波斯曾被指為異端,摩尼本人獲極刑而死。

據柳存仁、林悟殊考證,摩尼教4世紀初傳入中原,武則天時期在中原地區公開建寺傳教,唐玄宗曾下詔嚴加禁斷。

公元八九世紀時的回鶻汗國將摩尼教奉為國教,在中原地區興建寺院,盛行一時。

開成五年(840年)回鶻國破,摩尼教風光不再,會昌三年遭唐武宗敕禁。

此後摩尼教轉入民間,成為異端,並影響到唐以後多次農民運動。

作為歷史上曾盛極一時的宗教,因屢遭迫害,存世文獻幾近湮沒,直至20世紀初,敦煌遺書中發現的包括《摩尼教經》在內的三件摩尼教經卷寫本,這個早已死寂的宗教才逐漸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其中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的《摩尼教經》,捲軸裝,首殘尾全,全卷長639厘米,為中國迄今收藏的唯一一卷漢文摩尼教經典。

中外學者羅振玉、沙畹、陳垣、林悟殊都進行過刊布和考定,認為於研究摩尼教及其在中國的演變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敦煌資料中另外兩件寫本是《摩尼光佛教法儀略》和《下部贊》。

《摩尼光佛教法儀略》前半部收藏在英國圖書館,後半部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

《下部贊》收藏在英國圖書館。

敦煌作為絲綢之路的咽喉,其瑰麗多彩的文化寶藏是中華、印度、希臘和波斯文化交流融匯的結晶,包容了儒、釋、道、摩尼、景教、祆教的精華,無疑是古代世界文明的象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敦煌石窟尋寶記:藏經洞裡藏著什麼?

敦煌位於甘肅省西部,為古代絲路要塞,曾經是佛教興盛、中亞各民族頻繁往來的地區。敦煌莫高窟保留大量的古代佛教壁畫和塑像遺存,而藏經洞的發現,更是揭露了大批珍貴的古代文獻。藏經洞內存有4-1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