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拜占廷學研究走向成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內容摘要:1986年,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的陳志強在校開設拜占廷史課程時,有學生吃驚地問:「您怎麼選擇這麼冷僻的學問?他表示,相關研究成果或許可為邊疆治理與多元民族文化的協調發展提供有價值、可操作的材料與方法。

作者簡介:

1986年,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的陳志強在校開設拜占廷史課程時,有學生吃驚地問:「您怎麼選擇這麼冷僻的學問?」

而今,研究拜占廷文明的中國學者已不會面對這類疑問。

在我國起步較晚、基礎較弱的拜占廷學研究,歷經幾十年發展,正快速融入欣欣向榮的國際拜占廷學研究。

聚焦拜占廷文明形成的內在規律

拜占廷最初專指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古城拜占廷(今伊斯坦堡的前身),該城曾被選作羅馬帝國的東都,後改稱「君士坦丁堡」。

因其為東羅馬帝國首都,近代學者以「拜占廷帝國」、「拜占廷國家」指稱東羅馬帝國。

拜占廷的歷史始於330年,1453年終結於奧斯曼土耳其的巨炮與鐵蹄。

歷時1100多年的拜占廷文明,猶如人類文明寶庫中的珍珠,它上承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下啟義大利文藝復興,並與其他文明有著密切接觸和聯繫。

拜占廷留下的史料浩如煙海,有史學家稱「中國第一,拜占廷第二」。

在歐洲,有關拜占廷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始於16世紀末,至今已有400餘年。

在我國學者看來,研究拜占廷文明,充分了解和把握其形成過程和基本特性,對於我們認識自己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借鑑意義。

「我們開展拜占廷學研究,不是沿襲西方的歷史紀年學、史料編撰學模式,而是注重對拜占廷文明發展史進行研究。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建軍介紹說,我國學者的研究重點更多地聚焦於這一文明形成的內在規律上,考察其形成、發展、內涵、特性及衰落的深層原因,旨在反思這一文明的成敗得失,從而為認識自己的文明提供借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