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 夏王朝》:被封印的歷史迷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泱泱中華,浩浩文明。
大約在140億年前,發生了所謂的大爆炸而誕生了宇宙;
大約在125億年前,宇宙中形成了銀河系;
大約在46億年前,銀河系中形成了太陽和地球;
大約在38億年前,地球上形成了「有機體」;
大約在25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近似人類的動物;
大約在7萬年前,「智人」登上歷史舞台;
人類就此揭開了華彩的篇章。
《中國的歷史》為日本講談社百周年獻禮之作,是日本歷史學家寫給大眾的中國通史讀本。
叢書自上古到近代,內容涵蓋量大,撰述者均為日本該領域的代表性學者,作品大多構思巧妙,寫法輕鬆,觀點新穎,富於洞見,但同時又吸取了近些年來的諸多學術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讀性與嚴肅性兼備的重磅歷史佳作。
從盤古開天地到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成立,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燦爛不朽與眾不同的東方文明。
中國古代文明與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文明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四大文明有一個共同特點,均是逐河而居,依河而建,發展於各大河流域。
說起大河,中國有黃河和長江,埃及有尼羅河,美索不達米亞有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印度有恆河。
這些文明發祥地的相似之處在,河流以及兩岸肥沃的沖積平原為期發展提供了條件,都曾存在過發達的農業社會。
東西方都有關於大水的傳說或記載,諾亞方舟和大禹治水。
西方是主動防禦以避水,東方是積極疏導以治水,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許從這兩次大水就可看出些許端倪。
不過本書並不是討論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何處,而是想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探討中國之為中國的原因。
宮本一夫,九州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院教授。
專攻東亞考古學。
主要研究東亞新石器時代至初期鐵器時代的比較考古學及比較文明論。
本書即是日本考古學家宮本一夫教授所著,從考古學專業的特點出發,雖是粗線條的描繪,卻也不乏嚴謹科學的實證精神。
考古學的特點,決定了其長時段的、歷史與文化發展進程的宏觀考察見長,而拙於對精確年代和具體歷史事件的把握。
考古的歷史是一鏟一鏟發掘出來的,僅憑神話故事是難以服眾的,更不是從故事或史料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從而滿足自圓其說的慾望。
考古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找到確鑿的證據以證明歷史故事或史料的正確,以推翻種種質疑。
在沒有找到強有力的證據之前,一切都是可以存疑的。
歷史就像一隻「薛丁格的貓」。
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地理環境複雜多樣,僅是從地理角度就可劃分為:黃河流域的華北、長江流域的華中、南嶺以南的華南以及東北和西北,環境不同,經濟發展也各不相同,從而形成區域文化的不同。
歷史學界強調的是商周古代國家以黃河中游地區為中心,實現了統一的歷史發展的歷史觀;而考古學界出現了從多元區域的觀點出發,注重具有區域特徵的發展階段的動向。
中國的歷史研究歷來重視譜系傳承的重要性,自商周以來的以中原為中心的中國觀逐漸形成,但是商周之時的中國與今日之中國絕非同一概念。
彼時之中國乃是中心之國,是發達的農業社會或者說是史前區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王權體現。
不過到目前為止,雖然有眾多史料記載過夏王朝以及之前年代的存在,但至今並未發現一例如殷墟甲骨文那樣確鑿的證據,依舊給大家留下了眾多疑團。
不久前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很多學者研究之後發布了《夏商周年表》,不過依然沒有得到大家的信服,就是因為缺少國際公認的實證。
本卷主要是交代「達成了政治上的區域統一的一元中國的出現過程」,單作者以其外國學者的獨特視角,著意要「在放眼整個東亞的情況下,把中國置於廣大的多元性之中來進行考察」。
究竟多元區域觀如何轉變為一元地域觀,正是本書論述的重中之重。
說在最後,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歷史的一部分,沒有必要用有色眼鏡看待每一個對中國歷史關注的人,大國自有大國氣象,包容萬千方能氣吞宇內。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正所謂剪不斷,理還亂。
真理越辯越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大家撰中國通史:農業和遊牧社會推中國歷史發展
宮本一夫1958年生於松江市。京都大學文學部畢業。京都大學文學研究院碩士、(文學)博士學位。曾任京都大學文學部助教、愛媛大學教授。現任九州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院教授。專攻東亞考古學。《講談社·...
李伯謙,考古學家這樣煉成
學人小傳李伯謙,1937 年生,河南鄭州人,考古學家。1956年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61 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從20 世紀60 年代開始,李...
論考古學學科目標和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
摘 要:承載文化與文明發生髮展過程中核心基因的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同時期宇宙觀、社會治理體系及核心價值觀三者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不同時期統領社會進程的核心價值觀影響下的產物,它體現的是全社會成員在核...
李伯謙先生的主要研究領域和學術成就
構建青銅文化結構體系 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這是中國學者自己主持的第一次考古發掘工作。1928年,在傅斯年的努力爭取下,剛剛組建的中央研究院設立了歷史語言研究所,下設考...
毒藥書評|《東亞史》:開拓東方歷史研究的新視野
在美國的歷史學界,有幾位對東方歷史、特別是對東亞歷史有精湛研究的學者,為社會貢獻新篇,羅茲-墨菲無疑是其中之一。他同他的老師費正清一樣,除了在亞洲史有建樹外,也在東亞史方面有頗多貢獻,他們共同推...
我國拜占廷學研究走向成熟
內容摘要:1986年,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的陳志強在校開設拜占廷史課程時,有學生吃驚地問:「您怎麼選擇這麼冷僻的學問?他表示,相關研究成果或許可為邊疆治理與多元民族文化的協調發展提供有價值、...
日本學者說:日韓的祖先可能來自中國,韓這樣不要臉地回復
中日本之間的恩怨情仇很難說得清楚,不過有一點是不用質疑的是,日本和韓國在文化上是受到中國的文化影響極深,雖然他們都形成各自的文化體系,但是追溯最根源的話,還是受到中國的影響的,如韓國的首都原先...
何以中國:從前中國時代到最早的「中國」
【內容提要】何以中國:從前中國時代到最早的「中國」 最早的「中國」從何而來?數千年前「滿天星斗」時代的中國大地有著怎樣豐富多彩的區域文化?應該怎樣看待它們?早期中國由多元到一體的演進過程是單線進...
東亞漢文文獻有待進一步研究
直到今天,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往往依舊滿足於「汗牛充棟」的中國史料,似乎理解中國只能去中國文獻中尋找。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及其所在的文史研究院一直期待那些被「減去」的中國歷史在周邊的眼睛中重新浮現。...
何以中國:從前中國時代到最早的「中國」| 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第六季第一講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第六季解讀無字地書——考古學視角下的上古中國(共三講)
在考古遺址中尋找歷史:宮本一夫《從神話到歷史》導讀
歷史該從何時開始寫起?或者說歷史可追溯至何時?此問題其實隱藏了所有格——「人類的」歷史。關於歷史學的性質,過往曾有「科學」抑或「藝術」之爭。但當代歷史學被視為人文學科,基本已無爭議。或因如此,...
中國考古學研究中日論壇在京召開
內容摘要:這些都城考古的新研究,都非常重視都城平面布局、時代變遷和不同功能區的劃分,無疑是中國考古學城址考古從編年研究轉向聚落研究的縮影。日本九州大學宮本一夫先生以《從川藏石棺葬看北方青銅器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