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國寶青銅器禁止出國展出工藝複雜至今難以複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河南省博物館,有一件春秋中期製作的大型青銅器,工藝之複雜,製作之精良,讓人嘆為觀止,現代工藝至今難以複製。

這件青銅器名字叫雲紋銅禁,是河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遊客在參觀雲紋銅禁

雲紋銅禁中"禁"字有禁戒飲酒之意。

由於周朝人親眼目睹了商王朝的滅亡,他們認為夏、商兩代滅亡的原因之一在於嗜酒無度,因而將承放酒杯的案台稱為"禁"。

周朝還發布了中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其中規定:"王公諸侯不准非禮飲酒,只有祭祀時方能飲酒;民眾聚飲,押解京城處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執法者,同樣治以死罪"。


雲紋銅禁局部

尤為壯觀的是,銅禁身周攀附著12條龍形怪獸,怪獸曲腰卷尾,探首吐舌,嘴巴伸向銅禁中心;另外銅禁身下還有10個昂首前行的虎形足,承托起銅禁,龍與虎相互輝映,使得整座銅禁看起來莊嚴神聖。

目前出土的雲紋銅禁全國共7件,其中河南博物院珍藏的這件體積最大、時間最早,工藝最複製。

這件雲紋銅禁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淅川縣下寺村。

出土之時已經受損嚴重,當中的案板破成了七八塊,河南博物院高級技師王長青帶領四位弟子,耗費四年時間,花費四萬元人民幣,將一堆銅梗和銅渣拼接修復而成一座精美壯觀的銅禁。


雲紋銅禁修復前(圖片來自網絡)

雲紋銅禁通高28.8厘米,長103厘米,寬46厘米,雲紋銅禁重90多公斤,呈長方形。

類似於現代人用的茶几和案,四周以透雕的多層雲紋做裝飾,通透性較好,似天空飄浮的朵朵白雲,禁身的上部攀附著12條龍形異獸,它們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形成群龍拱衛的場面,另外有十二隻異獸蹲於"禁"下為足。

其器身由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這些銅梗共分5層,最內較粗的一層是梁架。

每根梁架兩側伸出多處支梗,猶如古代建築上的斗拱。

多層重疊,縱橫交錯,支梗又相互捲曲盤繞,而又互不連接,全由內層作支撐,工藝十分複雜而又精良。


雲紋銅禁

雲紋銅禁採用整體用失蠟法(熔模工藝)鑄就。

文獻所見中國最早用失蠟法工藝的時間在唐代初年,據《唐會要》記載,高祖武德年間鑄造開元通寶,用的就是失蠟法。

因失蠟法文獻所見較晚,學界一般認為中國失蠟法工藝源自印度。

雲紋銅禁是楚康王在位時的令尹(相當於宰相)子庚豐富隨葬品中的傑作之一,鑄造年代不晚於公元前552年。

雲紋銅禁的出土,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1100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最早的「禁酒令」——雲紋銅禁

雲紋銅禁,長方形,高28.8、長103、寬46厘米,重達90餘公斤。1978年出土於河南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銅禁四面是透空的祥雲紋,由5層粗細不一的銅梗組合而成。最內一層銅梗作為梁架最粗,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