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禁止出境的64件國寶級文物(1)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了《文物出國(境)展覽管理規定》。

規定包括:文物出國(境)展覽組織者的資格、項目的審批權限、工作人員的派出、罰則等內容。

按照中國政府規定,下列文物被禁止出國展覽:

1、歷代出土古屍

2、宗教場所的主尊造像

3、質地為象牙、犀角的文物

4、元以前書畫、絲作品

5、宋、元有代表性的孤品瓷器

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規定64件(組)珍貴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

第一件: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名稱: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時代:新石器時代

出土地點:河南省汝州市

出土時間:1978年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新石器時代前期的葬具。

為紅陶砂質,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

器腹外壁的一側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

圖高37厘米,寬44厘米,約占缸體表面積的一半,畫面真實生動、色彩和諧、古樸優美,極富意境,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

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整幅圖內容分為兩組:右邊畫的是一把豎立的裝有木柄的石斧。

石斧上的孔眼、符號和緊纏的繩子,都被真實、細緻地用黑線條勾勒出來。

左邊畫的是一隻圓眸、長喙、兩腿直撐地面的水鳥。

它昂著頭,身軀稍微向後傾,顯得非常健美,嘴上銜著一條大魚,面對豎立的石斧。

經專家用碳十四測定,它是原始社會仰韶文化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

在繪畫史上,這幅《鸛魚石斧圖》不僅反映了人類童年繪畫萌芽時期的藝術風格,已經具備了中國畫的基本畫法,應當是中國畫的雛形,而且以其宏偉的氣勢,體現了中國史前彩陶畫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

它是仰韶文化的傑出代表作,標誌著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由紋飾繪畫向物象繪畫的發展,展現了中國史前繪畫藝術家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思想。

從民族藝術而言,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證明了中國先民很早就成功掌握了點、線、面的藝術表現方法和繪畫法則,整個器皿和構圖展示出一種較強的民族時代精神與藝術魅力。

從科學角度而言,先民很早就能夠利用黏土,經水濕潤,塑成一形狀,彩繪加工,乾燥燒成,整個工藝流程掌握得既熟練又恰到好處,展示了先民開發大自然,利用化學變化創造發明的科技水平。

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彩陶畫」、「中國最早的國畫」、「中國畫的開山鼻祖」等,它呈現著華夏文化的光輝,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在繪畫史上,這幅《鸛魚石斧圖》不僅反映了人類童年繪畫萌芽時期的藝術風格,而且以其宏偉的氣勢,體現了中國史前彩陶畫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

一般認為此陶缸應該是氏族首領的葬具。

白鸛應是首領本人所屬氏族的圖騰,魚則是敵對氏族的圖騰。

石斧是權力的標誌,是首領所用實物的寫真。

首領生前曾經率領白鸛氏族同魚氏族進行了殊死的戰鬥,並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人們將這些事跡寓於圖畫當中,記錄在首領本人的瓮棺上,通過圖騰形象與御用武器的頂級組合來表現重大歷史事件,以紀念首領的英雄業績。

發現者:李建安,1953年7月出生,為汝州市紙坊鄉紙南村第十村民組人。

曾在大隊做民辦老師,1975年應徵入伍。

退役後,分配到公社文化站當文化幹事。

由於工作需要,李建安曾被派往洛陽學習過《文物法》。

同年10月,他隨洛陽地區文物處參與到紙坊中山寨村大墓群考古發掘,對文物工作有一定經驗。

1979年春節,偶爾得到村蘋果地發現了不少紅陶片。

經過一天半時間的精心挖掘,共挖出紅、青兩種顏色大小直徑、高低不等的陶缸和尖底瓶13個,其中只有第12個陶缸上有鸛魚石斧的圖案,其餘的均無任何圖案。

之後李建安曾多次與原臨汝縣文化館聯繫,請求早日把這些文物妥善安置。

由於當時臨汝縣考古工作比較滯後,工作人員對陶器的有關知識了解甚少,再加上重視程度不夠,此事拖了又拖。

時隔二年多後,即1980年春節前的一天,李建安用自己的自行車拖著架子車,將文物送到原臨汝縣文化館。

1980年燈節,時任鄭州市文聯主席的張紹文先生,在文化館大院,見到鸛魚石斧圖彩陶缸,認為 「陶器上面的畫太有價值了。

」回鄭州後,張紹文分別向有關部門領導作了匯報,並撰寫了一篇題目為《原始藝術的瑰寶------記仰韶文化彩陶〈國寶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的論文。

1980年10月28日,河南省專項調查組進駐臨汝縣,調查結束後,撰寫了一份署名「臨汝縣文化館」的《臨汝閻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報告》。

這兩篇文章均刊登在《中原文物》1981年第一期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被緊急上解至河南省博物館,繼而榮登中國歷史博物館之神聖殿堂。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