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刨地挖出頂級文物,交給專家後,只獎勵5雙線手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79年正月初八的一天,河南汝州市紙坊鄉紙北大隊的閻村之東,距離黃澗河西岸60多米的竹園附近。

一個農民拿著挖土工具,在一個已經被挖過的蘋果樹坑中深挖,擴展出一個5.6m*0.8m*0.85m的土坑。

要說農民挖坑不怎麼稀奇,可是他挖的尺寸很怪。

他為什麼要這麼挖呢?經過一天半的挖掘,這坑中一共發現了13個陶缸。

想必你已經想到,這些陶缸一定是文物。

難不成這農民是盜墓賊?非也。

此農人是紙坊鄉紙南村第十村民組人,叫李建安。

他曾做過民辦教師,還入過伍,後來分配到文化站當幹事。

由於工作所需,他還被派到洛陽學習《文物法》,參加過洛陽文物處到紙坊中山寨村大墓群考古發掘。

他對於文物有那個年代普通人所沒有的經驗。

他在初八的早晨,出門買菜時碰見一老人說自己村的蘋果地中挖出了不少紅陶片。

李建安憑藉自己知識,覺得這是一個重要信息。

在吃過飯後,李建安拿起工具去了那個蘋果園。

剛到地,就從已被挖的坑中發現一些紅陶片。

他一拼湊得出一個不完整的尖底陶缸,按照在中山寨村大墓群中學到的知識,他判斷這是一個二次瓮棺葬紅陶尖底瓶。

簡單的講這陶缸就是先民的棺槨。

後來他將13個陶缸運回家中。

幾天後他對陶缸清洗時,發現人骨頭,被家人嫌晦氣。

李建安再次將陶器運到了紙坊公社東院的自己辦公室中。

後來李建安工作調整,這些陶缸第三次藏身地是公社的另一間辦公室。

期間,李建安曾和縣文化館幾次聯繫,希望將文物交給他們保管。

可是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工作人員對於考古文化知之甚少,不願要。

在1980年春節前一天,文化館通知李建安將陶器運來。

李建安欣喜的將陶器放在架子車上,用自行車拉架子車到了文化館。

受到了時任館長的張久益接待,除了對他工作予以肯定之外,就是給了5雙線手套「以資鼓勵」。

這還不是葬具的最終歸宿。

時任鄭州市文聯主席的張紹文到文化館訪友時,看到了兵乓球檯上的一個陶缸,繼而覺得上面的畫意義重大。

當即讓侄子張天慶(汝州市陶瓷協會名譽會長,陶瓷藝術大師)繪製下來,

張紹文還為這件陶器撰寫了《原始藝術的瑰寶------記仰韶文化彩陶〈國寶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稱陶器上的鸛魚石斧圖是「是中國能見到的最早的一幅繪畫」。

至此,李建安挖掘的這批陶器才出名了。

張天慶

有了名聲的陶缸們迎來了河南省專項調查組審查,該組撰寫了署名為「臨汝縣文化館」的《臨汝閻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報告》。

這報告稱「是迄今發現最大的一幅原始社會時期的彩陶畫……它不僅為研究我國原始社會以及石斧的使用與安裝提供了極為可貴的實物資料,而且在我國繪畫史上也是一件罕見的珍品。

這兩篇文章後來上了《中原文物》,吸引了國內外專家的關注,鸛魚石斧圖彩陶缸被緊急解送河南省博物館。

最終又進了國家博物館。

這件文物曾被專家用碳十四測定,確定是仰韶文化時期的,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

在後來的30多年間,這件葬具先後獲得諸多佳號,如「中國最早的彩陶畫」、「中國最早的國畫」、「中國畫的開山鼻祖」等。

2003年7月被國務院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覽的文物之一,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延伸閱讀:

該陶缸整體外表色為紅色,形狀為直壁平底圓筒。

左有塗白的鸛,形態是眼圓嘴長。

下叼魚,通身黑色勾邊,內為白色。

右為一穿孔石斧綁在木棍。

鸛之神態得意洋洋,魚作垂死狀,有得勝之感

這件陶缸被認為是氏族首領的葬具。

鸛是該氏族的圖騰,魚是敵對部落圖騰,石斧(有稱石鉞)則是是表現權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