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巔峰之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青銅劍時代的最後顛峰——秦劍
秦始皇兵馬俑一、二號坑所出土的青銅兵器,最讓人著迷的首先要數鋒利堅韌的秦青銅長劍。
柳葉狀劍身的秦劍,又細又長又尖,長度均在81~94.8厘米,遠遠超出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的寶劍(長度一般在50~65厘米)。
秦劍劍身特長,劍莖(柄)也相對很長。
秦俑一、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其劍莖長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
根據秦劍的長度、重量和技擊實用功能推測,秦劍多數為雙手使用(雙手劍在某些時候單手使用亦可);少數劍莖較短者可能是單手劍。
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
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最長達75、76厘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台階,超過了80厘米,最長者將近95厘米。
青銅劍在技擊格鬥中,首要功能是刺殺敵人、穿透對方的鎧甲,劈砍、劃拉只是輔助功能而居於其次。
比對手的劍長出近30厘米的秦劍,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
但是,這畢竟是青銅劍,秦人用什麼方法讓長劍不易折斷呢?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
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
對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
作為是青銅劍鑄造工藝的最後巔峰,秦劍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再看劍身造型,整把劍分由八個平面,組合而成。
通長三尺,又劍尖至劍柄,厚度各不如一。
此法更增強劍身彈性,在遇到劇烈撞擊時不易斷裂。
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
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鏽蝕,光潔如新,鋒刃銳利。
經試驗,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
這些劍表面都呈灰黃色,組織細密,沒有沙眼。
而且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故極為平整光亮。
每一件兵器,都經過嚴格的製造工序,接受精確的標準控制。
因而,每一件兵器,外觀,形狀,成分,不差分毫。
遍布在全國各地的兵器工廠,皆然如此!
鐵器時代的轉折——西漢環首刀
雖然在秦朝後期已經出現了鐵器,但是由於當時生產力與科技水平的限制,多採用低溫冶煉,煉出的鐵,雜質較多,疏鬆多孔,根本無法用來製作兵器,所以那時仍舊使用技術成熟的青銅兵器。
這種情況一直到西漢才有了重大發展。
西漢是鐵的時代,蓬勃興起的煉鋼業將漢軍隊鑄成為那個時代罕見的鋼鐵雄師。
鋼鐵提供了兵器更為堅韌的骨骼,而從中亞引進的「百鍊鋼」鍛造技術更是加強了鋼鐵堅韌的特性,催生出長達 1米左右的環首刀。
所謂的「百鍊鋼」就是將鐵胚反覆摺疊鍛打,就象揉麵糰一樣,從而將鋼鐵中的雜質和氣泡排除,增加其軔性。
1974年7月,在山東臨沂蒼山地區出土一把東漢的環首刀,刀身上還刻有隸書銘文十八字:「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孫」。
「卅湅」就是三十煉,也就是這把刀曾經使用「百鍊鋼」技術將鋼材折迭鍛打達三十次之多,而在這把刀的刃部還發現經過「淬火」。
「淬火」是將刀刃加熱到某一高溫,再用水、油或空氣使其急速冷卻,並讓工件表面硬化。
在尚無馬鞍和馬蹬的騎兵眼中,那粗獷有餘細緻不足的直窄刀身蘊含了前所未見的凌厲殺氣,厚實的刀背將輕易承受住猛烈揮砍的應力,使他們化身為撲襲的獵鷹。
環首刀徹底取代長劍是在東漢末年,在那之後它將作為一個經典和傳奇橫跨過 300年時光直達隋唐。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短刀在東晉就出現了分裂,導致兩種刀式的並行發展,一種是直窄樣式,另一種是近代常見的寬體樣式。
但古人對事物的革新總是異常謹慎,就如同他們腰裡別著劍鞘千餘年,才在波斯雙環的影響下,用繩將刀劍掛在腰際,寬體刀還要再承受幾百年的寂寞。
冷兵器時代的頂峰——唐直刀
經過漢代以後四百多年的實戰洗禮,尤其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作戰需要,到了唐朝以直刀為代表的制刀技術發展到了頂峰,在唐朝的騎兵中直刀的裝備數量高達百分之三十。
唐朝的直刀不同於漢朝的環首刀,它去掉了在漢刀尾部的環,並延長了短柄,改為可以雙手使用的長柄。
唐刀製造精良,堪稱是一款藝術品,唐直刀的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包鋼技術,所謂包鋼簡單的說就是「軟包硬」,採用來自中亞的優質鋼材來製造刀刃,外覆以極具彈性與韌性的庖丁鐵。
而一把直刀的成品必須經過三十次左右的反覆鍛造。
鍛造複合成刀型後在下水淬火前覆以一層特製泥土於刀身上,靠近刀背部份覆較厚泥土,依次漸薄而下,刃口處則不包泥土,刀身下水淬火時刀口未包泥土處直接與水接觸可增加其硬度,包覆泥土部份並未與水直接接觸可增加其韌性與彈性使刀身具有良好彈性,使刀口堅硬不易缺口。
一把好刀應軟硬兼備,於格鬥時刀之兩側具有彈性可吸收化解對方兵器攻擊造成之震力,避免手掌被震麻木而兵器有脫落之虞,而刃口因堅硬的特性不易成缺口,成功的克服了傳統鐵器過軟或過硬的矛盾,使之軟硬兼顧攻守得宜。
因此它是一款十分可怕的武器,它的威力只能以恐怖來形容,一般的鎧甲根本無法阻擋唐刀的劈砍。
唐直刀流傳到日本後,當時的日本貴族都以擁有一把唐直刀為榮,經過歷代的演變之後發展成為日本的武士刀。
而唐直刀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是由於它的技術太先進,工藝太複雜,用料太昂貴,造價高昂,以至於只有國力昌盛的大唐盛世才用得起。
→ 歡迎對刀劍等冷兵器感興趣的朋友加龍泉師傅私人微信:lqbjjs
→歡迎想要了解更多冷兵器知識的朋友,關注微信冷兵器第一自媒體號:中華冷兵器
秦朝將青銅兵器發揮到了極致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掃平了華夏大地上紛爭不已的各諸侯國,車同軌、書同文,度量衡歸一……中國從此進入了封建大一統的帝國時代。戰國晚期,隨著鐵制兵器的發展,稱雄數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銅兵器...
兵馬俑秦劍真有那麼完美麼?
秦劍實在是不折不扣的硬脆材料,其各項性能數值與常見玻璃、陶瓷的數值十分接近。不用說與鋼鐵進行比較,比同時代其他文明的青銅兵器,甚至與早它一千年的青銅兵器比起來,性能也算是落後的 秦劍。紀錄片《復...
古羅馬鐵與秦朝青銅劍、戰國劍兵器的比較誰更勝一籌!
有關青銅時代中西方青銅劍的優劣,應先回顧一下戰國劍兵器之秦劍,含鉛甚微的秦劍和走高鉛邪路的西方青銅完全不同,含量合理的銅錫比率使秦劍的韌性和強度結合的恰倒好處,鄂洲博物館的董亞巍先生複製過戰國...
為什麼秦國士兵的劍比其他6國的長30厘米?
在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兩大要素一是軍隊,二是兵器。在秦統一六國中,武器的勝出是攻城掠地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發掘的秦始皇陵側的兵馬俑坑,估計其中兩坑有武士俑七千件,戰車百乘,戰騎百匹。秦兵馬俑坑出土...
統一六國成霸主,兵器因素不容忽!
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最長達75、76厘米,秦代,關中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