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彩陶文化峰會:探甘肅彩陶文化之謎 大河之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甘肅網8月22日訊(本網記者 張蘭琴 劉培文 劉昱 文/圖) 8月22日下午,由光明日報、蘭州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大河之光——黃河彩陶文化峰會」在蘭州舉行,王巍、陳星燦、李水城、韓建業、林梅村、易華6位國內著名專家學者以黃河上游流域彩陶文化為主線,以黃河彩陶文化在甘肅地域的發展為著力點,探討交流中華文明起源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大考古歷史文化命題。

峰會開幕式上,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蘭州市委副書記李森洙和光明日報副總編劉偉分别致辭,蘭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朱建軍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張掖市委副書記(掛職)陳星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水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韓建業,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梅村,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史學博士易華出席了峰會,並作主題演講。

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致辭

馬玉萍表示,「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是甘肅歷史文化的生動寫照,甘肅現存1600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而史前文化遺址中的彩陶文化是甘肅最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所以甘肅有著「彩陶之鄉」的美譽,其數量之大、品類之多是國內少有的。

甘肅向來非常重視彩陶文化保護工作,天水秦安大地灣等遺址也得到了保護建設,臨夏、定西等地也相繼建成彩陶主題博物館並向公眾開放,為傳承弘揚彩陶文化提供了平台和載體。

本次峰會如此高規格、高水準專門研究探討彩陶文化,尚屬國內首次,所以希望以此為契機,推動黃河彩陶文化研究發展和我省的文物保護工作。

蘭州市委副書記李森洙致辭

李森洙認為彩陶文化是中原文化之根、中華文化之源,此次峰會必將推動彩陶文化研究與交流,為研究黃河文化提供支撐,也將提高甘肅彩陶的影響力,將彩陶文化打造成甘肅的一張文化名片。

峰會上,5位學者談古論今、旁徵博引,藉助PPT上豐富的圖片影像資料,依次發表了學術演講,精彩的演講贏得了全場嘉賓和觀眾的傾聽與掌聲,讓大家獲得珍貴的文化享受和洗禮。

陳星燦作主題演講

陳星燦,研究領域主要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中國史前考古學史、中國史前社會學史,是中國史前史的研究權威,現掛職任中共張掖市委副書記,本次峰會上做了《安特生甘肅考古再認識》主題演講。

李水城作主題演講

李水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新石器時代考古、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鹽業考古、環境考古,代表作品為《半山與馬廠彩陶研究》,本次峰會做了《世界體系下的史前藝術浪潮:甘肅彩陶及相關問題》主題演講。

韓建業作主題演講

韓建業,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考古研究,2016年5月,以《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獲得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研究成果獎——金鼎獎,本次峰會上做了《彩陶之路與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主題演講。

王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第一個獲得中日兩個博士學位的考古學家,本次峰會做了《文化交流與中華文明的形成》主題演講。

林梅村,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絲綢之路考古和西域出土文獻,主要著述有《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等,本次峰會上做了《歐亞草原青銅文化與史前絲綢之路》主題演講。

易華擔任峰會主持人

易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史學博士,長期從事遊牧與農耕民族關係史研究,《夷夏先後說》論證了中華民族與文化是遊牧與農耕民族與文化的結晶,《齊家華夏說》初步論證了華夏文明形成的歷程。

現在專注於「上古東西文化交流與華夏文明形成」研究,擔任本次峰會學術主持人。

現場觀眾用手機、相機拍下視聽資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