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考古發掘最新進展:近旁一處規格相近大墓的主人是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作為東漢晚期唯一一個正被完整揭秘的高等級陵園,河南安陽曹操高陵陵園考古發掘的一舉一動,歷來都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2月24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該陵園的2016—2017年度考古發現,其中高陵墓葬區原有上千平方米龐大地上建築群、地上建築群疑似被有計劃拆除、陵園內仍存有高等級大墓等諸多新發現、新論斷,顛覆、刷新了學界和坊間的認知。

針對相關熱點,大河報記者昨日專訪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操高陵陵園考古發掘項目領隊周立剛博士,為您一一揭秘。

考古發現

熱點1

比高陵早的那處墓葬為啥被回填廢棄了?

A發掘情況

考古人員發現,高陵陵園此前發現了兩處墓葬,其中較大墓葬為主體(M2),以北數十米遠處為較小墓葬(M1)。

其中,M2的周圍平行環繞了內外兩圈夯土基槽,其中東、南、北三面保存完好,西面被取土坑破壞無存。

根據內外基槽的形狀、結構及填土特徵判斷,內圈基槽應為陵園垣牆基槽,外圍基槽應為垣牆外壕溝。

B專家解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操高陵陵園考古發掘項目領隊、該發布文章的作者周立剛博士昨日接受大河報記者專訪時解釋說,通過發掘,曹操高陵陵園的主要結構首次得以明晰,那就是內牆外壕結構。

據他分析,高陵陵園整體規模不大,與洛陽的東漢帝陵陵園遺址相比明顯較小,說明陵園在當時顯然不是按照帝王的規格修建,但目前已發現並認定的東漢諸侯王墓葬中,都未發現陵園遺蹟。

相比之下,高陵就比較特殊。

周立剛還說,通過發掘,他們還確認了M2即高陵陵墓位於陵園中心位置,排除其北側不遠處的另一處較大墓葬M1與M2的同時性。

據他介紹,M2墓道中心大體處於陵園南北中部位置,說明陵園是以M2為中心修建的。

確認陵園北牆西端打破M1墓坑北邊,說明M1的年代要早於陵園整體。

M1墓葬內,後室自上而下全部為夯土填實,沒有真正的墓室,也沒有發現葬具和墓主人的遺骸,加上兩處墓室的早晚關係,可能表明修建陵園之前M1被有意進行了清理回填,被廢棄。

至於M1被回填、廢棄的原因,周立剛表示,仍需要進一步考古發掘研究,目前還難以定論。

考古發現

熱點2

曹操交代要薄葬高陵卻曾經有上千平方米的地上建築群曹丕為啥不聽父親的話?

A發掘情況

發掘顯示,M2大墓內外基槽東門南北側各有一列9個方形柱礎自西向東延伸。

從布局和尺寸看,這些柱礎不屬於東部建築的柱網,而是將建築分成南北兩區,且兩列柱礎向東延伸形成一條通道。

這一通道位於墓前地面上,與墓道位置相對應,根據上述特徵判斷此處應為高陵神道。

其中,外圍基槽以東分布有建築遺蹟,僅存方形夯土柱礎構成的柱網,被神道分為南北兩區。

在M2與內圈南部基槽之間有另一組建築。

根據柱礎的平面分布特徵看,建築由自東向西四部分組成。

其中包括,由14個方形柱礎組成東西向長方形結構,以及由14個大的方形柱礎和6個小的方形或圓形柱礎組成東西向長方形建築。

陵園東部及南部建築均只存柱礎,柱礎內填土有明顯夯層,厚度在0.15米左右。

南部建築的夯土柱礎中部都有柱洞,柱洞形狀為圓形或者橢圓形,填土結構疏鬆,內含有炭屑等,少部分發現有殘破的板瓦及筒瓦碎片,未發現柱礎石或者柱子殘留。

B專家解釋

周立剛博士說,高陵內建築遺蹟的發現,成為此次考古發掘的重要成果,引發學界和坊間廣泛關注。

據他介紹,以陵園外圍基槽以東的柱網判斷,僅陵園內神道單側的建築占地面積就達到了700多平方米,雙側占地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加上周邊其他柱礎所在的不少建築,高陵陵園曾存有較為龐大的地上建築群,但建築形態,包括墓葬區邊角是否有闕,因缺乏出土文物而暫時無法得知。

「之前,廣為所知的是,曹操崇尚薄葬,過世前更有不封不樹的要求,這與現在的考古發現明顯不符。

」周立剛說。

「出現這種情況,經過專家討論,有可能與曹丕的『忠孝』有關。

在曹操過世後,曹丕可能不想讓父親的墓葬過於寒酸,沒有完全遵從遺訓。

」周立剛說。

高陵陵園出土的瓦當 大河報 圖

考古發現

熱點3

地面建築殘存少高陵很可能曾被有計劃地拆除拆下來的建築構件放哪兒了?

A考古發現

讓考古人員詫異的是,雖然考古發掘顯示高陵曾有龐大的建築群,但現場發掘卻很少發現建築殘存。

已經揭露的陵園內部出土遺物稀少,除了南部發現一塊較大的繩紋板瓦殘片之外,僅在部分柱洞中發現有少量碎小的繩紋板瓦或者筒瓦殘片。

另外,考古人員在外圈南基槽(南壕溝)附近發現有較多的板瓦、筒瓦殘片及部分捲雲紋瓦當。

同時,整個陵園揭露的垣牆和相關建築都只剩基槽和柱礎部分,地面以上部分全部無存,且基槽和柱礎表面都比較平整。

基槽及柱礎附近也未發現建築廢棄堆積如夯土塊或者磚瓦等建築遺物。

柱洞中的基礎石和柱子全部無存。

B專家解釋

周立剛博士說,出現這種反常情況的一個很有可能的原因是,高陵陵園曾存在「毀陵」行為,但這種對園區地面建築的損毀是有計劃地拆除,而非惡意損毀,「因為惡意損毀的話,建築殘片會遺留較多」。

佐證這個論斷的一個例證是,在現有發現的大量柱礎部位,夯土層柱洞形狀以圓形或者橢圓形居多,往往形成橢圓形的坑,這是人為撬動立柱而採取的開挖施力方法所留。

「種種現象,都從側面反映了陵園並非自然廢棄或者報復性毀棄。

」周立剛說,《晉書·禮志中》記載,黃初三年,曹丕下詔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毀壞」,目的是「以從先帝儉德之志」。

出於對其父曹操的尊重,不大可能在「毀陵」之後留下大片殘垣斷壁,應當會進行清理活動。

周立剛分析,高陵陵園發現的這種所有建築只剩基礎以下部分,並且幾乎無建築廢棄堆積的現象正符合這種特徵。

同時,陵園壕溝內填土大部分也是經過仔細夯打,尤其是北部及東部壕溝十分明顯,顯然不是自然廢棄形成的堆積,與曹丕主導的這種性質比較特殊的「毀陵」行為也是吻合的。

「所有的建築構件,有可能在拆除之後,存放於附近別處,或者用在了其他建築上,這都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現。

」他說。

曹操高陵總平面圖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圖

考古發現

熱點4

高陵主墓旁邊又發現一處規格相近的大墓,墓的主人是誰?

周立剛博士說,在陵園東北部存在的大片夯土,與陵園外壕溝內填土有明顯區別,前期一直未能確認其性質。

本次通過發掘及再次勘探,確認其屬於一個東西向大型遺蹟,長33米、寬7米,具有墓葬的特徵。

「我們判斷,這是一處與高陵陵墓主體規格相近的大墓,包括其墓室磚都是同樣大小,且都是大磚。

」他說,在通往墓室的斜坡兩側,還有向下的台階,周邊還沒有發現有明顯的盜洞。

「那個時期,一般這種大磚很少使用,在現有出土東漢大墓中也不多見。

因此,這個大墓的主人是誰,很值得關注。

」周立剛說。

不過,根據該大墓年代已經確認稍晚的情況,據周立剛博士猜測,該大墓有可能會是曹操的家族墓葬,比如王后、王子在曹操過世後陪葬於此,但因目前此墓大面積發掘尚未展開,相關謎團還不得解。

考古發現

熱點5

「高陵依閘門溝而建」之說不靠譜

周立剛博士還說,除陵園內曾有建築群、曾有過毀陵行為外,此次發掘還顛覆了不少業內人士的另一個認知——曹操高陵依幾十米寬、幾米深的閘門溝地勢而建的說法。

據他介紹,否定該說法的依據主要是,經考古發掘確認,從漳河引出的閘門溝年代比高陵晚。

經發掘,考古人員已經確認,陵園東部閘門溝遺蹟雖然與陵園在同一個開口層位,但是打破了陵園壕溝東北角,說明其年代較晚,與陵園結構沒有直接關係。

同時,本次發掘確認陵園東部的柱網遺蹟明顯被閘門溝打破,也說明溝的年代要晚於高陵陵園。

「閘門溝和高陵應該沒有關係,不搭界。

高陵依傍閘門溝修建的說法,不靠譜。

」他說。

最新動態:曹操高陵博物館建設將與考古發掘同時進行

周立剛博士透露,安陽曹操高陵陵園的考古發掘,自從200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搶救性發掘以來,陸續取得了不少考古成果,當地政府也正在緊張進行展示保護工程,籌建曹操高陵博物館。

「在這種情況下,高陵今後的考古發掘,不可避免要與博物館的建設同時進行,而這種諸多謎團待解的狀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高陵博物館的看點,吸引公眾繼續關注。

」他說。

另據他透露,截至目前,考古人員共在高陵陵園內發現了一男二女三具遺骸。

其中,一個男性遺骸比較完整,被判定為60歲左右,另兩具遺骸分別為老年女性和年輕女性,但因其中年輕女性的遺骸不完整,是否女性仍有待認定。

此前曾熱傳的DNA鑑定,目前也沒有結果。

(圖片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轉自大河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