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高陵新發現:存在地面建築 曹丕可能主導「毀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梁新慧

200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高穴村南部的被盜東漢大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該墓葬隨後被確認為魏武帝曹操之陵墓,即高陵。

這一考古發現轟動全國。

次年,安陽曹操高陵入選「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

2018年2月24日,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獲悉,經過對曹操高陵的持續考古發掘,考古人員認定,曹操高陵並非「不封不樹」,反而存在地面建築,不過後世曾存在「毀陵」行為,致使地面建築蕩然無存。

那麼,這些考古新發現有何依據呢?

高陵陵園主要由五部分組成

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一座大墓,曾多次被盜。

為了及時有效地予以保護,2008年12月,經報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組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始對這座墓葬進行搶救性的考古發掘。

2009年12月27日,經中國考古學界一致確認,國家文物局最終認定,這座東漢大墓為文獻記載中的曹操高陵。

2010年6月11日,曹操高陵入選「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

2010年至2012年,發掘單位繼續組織專業人員在墓葬周圍進行了調查勘探,確認了陵園和建築遺蹟的存在。

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為配合高陵保護展示工程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曹操高陵管理委員會等單位聯合對陵園及建築遺蹟進行了發掘。

2016-2017年度的考古發掘,全面揭露了高陵陵園的主要結構,包括內外夯土基槽、神道、東部建築和南部建築等五個部分。

(高陵陵園總平面圖)

(曹操像)

(高陵陵園發掘區航拍圖)

考古表明,在高陵陵墓主體2號墓(即曹操墓)的周圍,平行環繞內外兩圈夯土基槽,其中東、西、南三面保存完好,西面被取土坑破壞無存。

內外基槽寬度均為2.8-2.9米,內圈基槽直壁平底,現存深度0.5米,填土為夯土;外圈基槽弧壁圜底,現存深度1.8-2.2米,填土也有明顯夯打跡象。

內外基槽相距4米左右。

內外基槽東部正對2號墓的位置,均有一寬約5米的缺口,缺口兩側各有一個柱礎,應為陵園東門位置。

北段內外基槽距離西部斷崖58米位置也各有一寬約3米的缺口,應為北門。

南部基槽未見門道遺蹟。

根據內外基槽的形狀、結構及填土特徵判斷,內圈基槽應為陵園垣牆基槽,外圍基槽應為垣牆外壕溝。

確認曹操墓存在神道和地面建築

值得注意的是,內外基槽東門南北側,各有一列9個方形柱礎自西向東延伸。

(內圈基槽南段剖面)

(外圍基槽北段剖面)

從布局和尺寸看,這些柱礎不屬於東部建築的柱網,而是將建築分成南北兩區,且兩列柱礎向東延伸形成一條通道。

這一通道位於墓前地面上,與墓道位置相對應。

根據上述特徵判斷,此處應為高陵神道。

神道兩側的柱礎表明,原來可能有立柱之類的建築,柱子的材質和具體形態目前已無法得知。

(神道航拍圖)

經過考古發現,在2號墓與內圈南部基槽之間,有另一組建築。

根據柱礎的平面分布特徵看,建築由自東向西四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位於最東端,由四個較大的夯土柱礎組成一個方形結構。

向西為第二部分,由4個方形小柱礎組成。

第三部分位於小柱礎西側,整個南部建築的中部,由14個方形柱礎組成東西向長方形結構。

根據柱礎布局看,應為一面闊5間、進深1間的建築。

最西端為第四部分,由14個大的方形柱礎和6個小的方形或圓形柱礎組成東西向長方形建築。

根據柱礎布局看整體為一間面闊5間、進深1間的建築,南部外側小柱礎部分可能是廊。

陵園東部及南部建築均只存柱礎,柱礎內填土為黃褐土夾雜褐色土塊混合而成的花土,有明顯夯層,厚度在0.15米左右。

南部建築的夯土柱礎中部都有柱洞,柱洞形狀為圓形或者橢圓形,填土多為黃灰土,結構疏鬆,內含有炭屑等,少部分發現有殘破的板瓦及筒瓦碎片,未發現柱礎石或者柱子殘留。

同時建築內外均未發現同時期的活動面或者相關遺蹟。

已經揭露的陵園內部出土遺物稀少,除了南部發現一塊較大的繩紋板瓦殘片之外,僅在部分柱洞中發現有少量碎小的繩紋板瓦或者筒瓦殘片。

(外圍基槽南段剖面)

另外,在外圈南基槽(南壕溝)附近發現有較多的板瓦、筒瓦殘片及部分捲雲紋瓦當。

此處出土的瓦當紋飾只有一種,與偃師百草坡東漢帝陵陵園遺址所出瓦當紋飾相似,這種捲雲紋飾也是洛陽地區東漢中晚期常見的紋飾,為判斷陵園建築的年代提供了證據。

曹操高陵沒有按照帝王規格修建

通過上述遺蹟,考古人員確認了高陵陵園及相關建築遺蹟的存在,並且可能是內牆外壕的結構。

這些建築遺蹟的發現說明,高陵並非如文獻記載的完全「不封不樹」,而是肯定有地面建築。

陵園壕溝南北寬93.4米,東西殘長70米,基槽寬度都在3米左右,說明陵園整體規模不大。

這種規模與洛陽的東漢帝陵陵園遺址相比明顯較小,說明陵園在當時顯然不是按照帝王的規格修建。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發現並認定的東漢諸侯王墓葬中,都未發現陵園遺蹟,相比之下,高陵有墓園建築的情況就顯得比較特殊,這可能與墓主曹操在東漢晚期的特殊地位有關。

此次考古發現,2號墓(曹操墓)墓道中心距離北垣牆41米、距南牆46米,大體處於陵園南北中部位置。

這種布局說明陵園是以2號墓為中心修建的,兩者在布局設計上有密切關係。

需要指出的是,在發掘過程中還確認,陵園北牆西端打破了1號墓墓坑北邊,這說明1號墓的年代要早於陵園整體。

1號墓的發掘結果表明,「後室自上而下全部為夯土填實,故該墓葬里並沒有真正的墓室,也沒有發現葬具和墓主人的遺骸」,這種現象以及1號墓與陵園的早晚關係,可能表明修建陵園之前有意對1號墓進行了清理回填,因此,這兩座墓葬不是同時期的墓葬。

此前,考古人員發現,陵園東北部存在大片夯土,但與壕溝內的填土有區別,前期一直未能確認其性質。

(陵園東側建築遺蹟航拍)

(陵園南部建築遺蹟航拍)

「本次通過發掘及再次勘探確認,這片夯土屬於一個東西向大型遺蹟,長33米、寬7米,具有墓葬的特徵。

該遺蹟雖然與陵園在同一個開口層位,但是打破了陵園壕溝東北角,說明其年代較晚,與陵園結構沒有直接關係。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有關人士說。

出土遺物極少,曹丕曾下詔要求「毀陵」

此次考古的一大收穫,就是證實了「毀陵」行為的存在。

也就是說,曹操入葬後,陵園建起了地面建築,但後世可能又將這些建築進行了有計劃的「銷毀」。

考古發掘表明,整個陵園揭露的垣牆和相關建築,都只剩基槽和柱礎部分,地面以上部分全部無存,且基槽和柱礎表面都比較平整。

基槽及柱礎附近也未發現建築廢棄堆積,如夯土塊或者磚瓦等建築遺物;而在柱洞中,並沒有發現基礎石和柱子,柱洞邊緣往往形成長橢圓形並向外擴散的坑,考古人員判斷,可能是開挖取走柱子時所留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古發掘,陵園內部出土遺物極少,僅發現一塊較大的板瓦殘片,其餘少量建築構件如筒瓦板瓦碎片,都在南部壕溝附近。

此我國考古史上,發現的漢代陵園建築如漢杜陵陵園、永城西漢梁王陵寢等,往往都存在大量建築廢棄堆積,而曹操高陵陵園的這種現象相比之下就顯得比較特殊。

(陵園出土瓦當)

考古人員推測,這種現象反映了陵園並非自然廢棄或者報復性毀棄,可能與曹丕的「毀陵」活動有關。

(陵園內發現的部分廢棄建築遺物)

《晉書。

禮志中》記載,黃初三年,曹丕下詔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毀壞」,目的是「以從先帝儉德之志」。

出於對其父曹操的尊重,不大可能在「毀陵」之後留下大片殘垣斷壁,應當會進行清理活動。

高陵陵園發現的這種所有建築只剩基礎以下部分,並且幾乎無建築廢棄堆積的現象,正符合這種特徵。

同時,陵園壕溝內填土大部分也是經過仔細夯打,尤其是北部及東部壕溝十分明顯,顯然不是自然廢棄形成的堆積,與曹丕主導的這種性質比較特殊的「毀陵」行為十分吻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014考古十大初評:陝西清澗辛莊商代建築遺址

內容摘要:該遺址為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面貌以商代晚期遺存為主,與清澗李家崖、綏德薛家渠、山西柳林高紅等遺址相同。因在遺址發現盜掘現象,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陝西省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