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賀大墓中充滿魅力的雕塑作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王金中

雕塑是一門歷史悠久的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藝術,廣泛應用於建築、園林、室內裝飾以及日用器物。

在海昏侯劉賀的大墓中,有許多充滿魅力的雕塑作品,包括陶塑、木俑、石刻、玉雕、漆器和青銅器、鑄鐵器等品類。

這些二千多年前的雕塑作品,巧妙地運用線條、形狀、色彩、紋飾、體量、材質等多種藝術語言,通過雕、刻、塑、鑄等手法和工藝,表達出漢代先民們敏銳的觀察、豐富的想像、深刻的情感、嫻熟的技藝和實用的文化特徵,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

一、 古樸實用的陶塑

陶塑是最古老的雕塑藝術之一,起源於新石器時代。

正因為它的古老而散發出古樸、古拙、古雅的藝術魅力。

劉賀大墓中出土的筒瓦、瓦當、陶罐、陶鼎、陶盒、陶壺等器物(圖1),就是這樣一批實用的陶塑。

圖1

陶塑是使用泥土這種軟材料塑造成形後,再經過高溫燒制而成。

到漢代時,我國的陶塑歷史已經有上萬年之久。

其表現手法或樸拙,或直率,或隨意,藝術語言樸實明白,藝術效果強烈感人。

圖2

代表劉賀大墓陶塑最高水平的是一套白陶鼎(圖2)。

白陶是一種胎質呈白色的陶器,其使用的原料與早期的灰陶、黑陶及紅陶均不一樣,而與後來製造瓷器的原料基本相同,燒制的溫度達到1000℃左右,屬於一種硬陶。

商代是白陶製品的鼎盛時期,西周以後便銷聲匿跡。

這件白陶器是仿照商周時期青銅鼎的形狀製作的,深腹圓底,三足呈獸蹄形,雙耳外侈,鼎蓋隆起,上有三紐與下面的三足相呼應。

通體以拍印方格紋為主,以陰刻線條為輔。

古樸中透著高貴,可以看出製作者獨具匠心。

劉賀大墓出土的青瓷雙系罐,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陶瓷雕塑(圖3)。

在這件早期的青瓷藝術品上,肩部的三道麥穗紋格外顯眼,繫繩用的雙耳勻稱,符合力學原理。

尤其是罐子的上半部,青釉恰到好處地從敞口覆蓋到腹部,下部和底部露出陶的本色。

古語云:「既雕既琢,復返於朴。

」這兩件古樸的青瓷雙系罐,器型碩大,如同兩座豐收的糧倉,給人以無窮的想像。

圖3

二、精緻飄逸的木雕

中國古代許多精美的木器製品也屬於雕塑,像劉賀大墓中的床榻、几案、盤碗、儀仗架、衣鏡、建鼓等等,都可以從中窺見到古人以木頭為原材料的雕塑能力和水平。

在娛樂用具庫中,出土了36件姿態各異的伎樂木俑;在甬道兩邊的車馬庫中,出土了一批隨伺木俑(圖4)。

這批木俑雖然都已經腐朽,但尚能辨認它們當初的神態。

圖4

俑是社會進步的產物,也是社會落後習俗的見證。

春秋時期用人殉葬遭到反對,仿人的泥、木替代物——俑便產生了;但用俑殉葬這種觀念從本質上來看,仍然是人殉葬制度的延續。

漢代是俑藝術的充分展現期,出土的數量多,水平高。

品種有人物俑、動物俑、車馬俑。

人物俑中,又有彩繪俑、著衣俑和雕衣俑之分。

從雕刻藝術上看,這些木俑最難得的是準確把握並表現出人物剎那間的神態。

像那件伎樂木俑上身著舞動的長袖,下身著寬敞的喇叭褲,在跳動的一瞬間,盡顯阿娜多姿,飄逸瀟洒;而那件跽(jì,音冀)坐木俑身著多重深衣,髮髻高挽,神態安祥,凝視著前方。

這兩件木俑在人物神態的把握上達到了十分嫻熟的境界,堪稱木雕中的傑作。

劉賀大墓中最精美的木質雕塑作品當屬中間墓道上出土的兩輛三馬雙轅彩繪偶樂車。

「偶樂車」也叫模型樂車,是模仿漢代真實的樂車塑造的;「三馬雙轅」是指由三匹馬拉車,其中一匹馬在中間駕轅,兩匹馬分列兩邊拉套行進。

這兩輛偶樂車的特點,一是體型大,完全按照真實樂車2﹕1的比例做成的(圖5),這與秦始皇兵馬俑中的銅車馬的比例相同。

二是工藝精,特別是車輪

圖5

中的牙、輻、轂(gǔ,音谷)、軹(zhǐ,音趾)、軎(wài,音胃)、轄等部件,雕刻得嚴絲合縫、維妙維肖。

三是配備真,偶樂車上配有實用青銅錞於、青銅鐃和建鼓,真實地反映了王侯出行時金鼓齊鳴的場面。

四是色澤艷,以紅黑兩色漆髹(xiū,音休)飾各種木質構件,使整個樂車更加富麗堂皇。

這兩輛三馬雙轅彩繪偶樂車一旦修復成功,將會與秦始皇陵的銅車馬相映成輝,並以其驚艷世人的面目載入中國古代雕塑史。

三、色澤亮麗的漆器

我國在原始社會就有漆器使用的遺物,漢代的漆器製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劉賀大墓出土的漆器約有3000餘件,其中漆耳杯610餘件、漆盤101件、漆奩24件、漆笥15件、漆瑟3件、漆樽1件、漆盾1件,等等。

這些漆器大部分造型優美,色彩鮮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觀賞性。

而從雕塑藝術的角度看,漆笥和漆樽的藝術成就最高。

劉賀大墓中大部分漆笥在出土時被重物擠壓而變形,經考古人員精心修復後煥發出燦爛的真容(圖6)。

這些漆笥的器型有圓形、方形、長方形等;裝飾有釦(kòu,音扣)銀邊、貼金飾、

圖6

鑲嵌寶石等;胎質有木胎、夾貯(zhù,音祝)胎等。

夾貯胎又叫「麻布胎」。

紵,即紵麻,經過紡織而成為一種粗布,再用桐油、土漆、熟石灰、糯米湯等混合物,均勻地塗在紵布上,貼在模具上固定成型後,便成為胎。

製作漆器時一遍一遍地在胎上塗漆,少則十幾遍,多則上百遍,其製作方法是漆藝中最複雜同時也是難度最高的一門手工藝。

它的特點是重量輕,造型美,色澤鮮,耐酸鹼,耐高溫,防腐防潮,堅固結實等,屬國之重寶。

這件漆笥為長方形,頂部隆起,有座。

外飾黑漆,內飾朱漆,並繪雲氣紋。

器座、器身、器蓋均等距離釦銀邊,既加固了漆笥的強度,又增加了它的美感。

正、背及兩側嵌四個銅環。

通體貼飾金片,題材有仙山、羽人、仙鶴、流雲等圖案,色澤搭配和諧巧妙,精美異常。

金鑲玉漆樽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雕塑品。

它的器型為圓形,器身等距離鑲嵌金片和玉飾,金片上還飾龍紋及其他動物紋。

此外,成套的多子奩、三子奩、漆耳杯(圖7),其雕塑的精美程度也讓今人眼界大開。

圖7

四、別開生面的青銅鑄造

鑄造是雕塑的重要手段,使用的材料包括金、銀、銅、鐵等各種金屬。

漢代大量的鑄造都離不開青銅,當然也有少量的鐵。

劉賀大墓中的一套編磬就是用鐵鑄成的,只不過沒有完全清理出來,現在還無法一睹真容。

海昏侯劉賀墓中所呈現的青銅器,基本上處於我國青銅時代的晚期,屬於西漢中早期的實用器,不僅薈萃了夏、商、周曆代青銅器製作的優長,並且別開生面,達到了一種新的境界。

一是紋飾極簡。

青銅器的紋飾演變,經歷了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的階段。

而處於青銅器發展最後階段的西漢,商周時期那些繁華的紋飾和複雜的雕刻已經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更高層次上的簡約、樸素的風格,許多實用器物上沒有任何華麗的花紋和修飾,通體素麵,所以也稱為「素器」。

漢代是素器製作成就最高的時期,劉賀大墓中出土的青銅器,大部分都屬於素器。

二是器壁極薄。

青銅器的製作,需要經過做模、翻范、澆鑄幾個階段,其中做模製范就是用泥塑造或用石頭雕刻出各種紋飾和器型,這本身就是在進行初步的雕塑創作。

整體澆鑄或分件澆

圖8

鑄再組合的青銅器,體現的依然是泥模、石范的式樣。

在這個過程中,器物的壁越薄,工藝要求越高,製作難度越大。

從劉賀大墓中的鼎、壺、鋗、提梁樽以及車馬器來看(圖8),器壁已經澆鑄得非常薄了。

三是器型極雅。

欣賞西漢時期的青銅雕塑,重點要看器型。

昔日那種凝重、瑰麗、奇幻的風格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些樸實無華、設計巧妙、單純而不單調的器型。

像昌邑籍田鼎、溫鼎、銅鑒、蓮枝燈、缸燈、錞於、銅壺等,這些青銅器皿,重視和講究器物的造型,以流暢、圓潤、優美、雅致的造型征服人心,是科學技術與造型藝術相結合的一批藝術精品(圖9)。

圖9

眾所周知,青銅雕塑當初並不是單純作為藝術品來製作的,而是作為一種實用器來鑄造的,無論是器型或花紋,它們都帶有明顯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因此,在這些青銅器上,沉澱和凝聚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內容。

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大型的、綜合性的青銅雕塑作品是一套青銅錯金編鐘。

這套青銅錯金編鐘是由14件紐鍾(圖10)、2件鐘虡(ju,音聚)(圖11)、6件套頭和若干銅釘等部件組成(圖12)。

可以說它集冶金、鑄造、鑲嵌、音律、力學、美學於一體,其體量之大、構件之多、鑄造之難、工藝之精都是世所罕見的。

圖10

圖11

圖12

這套編鐘的紐鍾和套頭使用錯金工藝,紋飾突出「龍」這個主題,無論是甬鍾還是套頭的表面,都嵌滿了龍紋,充分顯示出皇家樂器的崇高地位。

編鐘架子的底座——鍾虡,呈綿羊的造型,昂首、挺胸、垂腰、翹臀,軀體起伏較大,輪廓曲線分明。

由於這個雕塑部件採用整體鑄造、一次成型的方法製作,需要使用大量的青銅材料同時熔化為銅水,再連續不斷地澆鑄到模具中成型,稍有中斷,便會開裂。

這就反映了當時的鑄造技術和能力達到一定的高度。

正是由於這個澆鑄的底座份量很重,能夠使編鐘重心整體下移,從而增加了演奏敲擊時的穩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漢代的動物雕塑,已經能夠精確地把握住物體各個部位的比例關係,在進行藝術處理時自然流露出雕塑者的意圖和情感,做到視覺效果上生動而親切,使用功能上靈巧而方

圖13

便。

例如青銅雁魚燈(圖13),雁體結構科學,頸、身、腿等處比例關係合理。

為了保持燈具的穩定,大雁作回首狀,使燈的重心和主要功能區自然集中於雁身中部;而雁的雙足粗壯,足蹼張開,承受了燈具的全部重量。

這件雁魚燈做到了實用與審美兼備,是漢代青銅雕塑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件。

再如四件青銅鍍銀馬策(圖14)。

策,《說文解字》:「馬箠(chuí)也。

從竹。

」「箠,擊馬也。

」因此,策,是竹製的馬鞭一類的用具。

人們所說的鞭策、策馬便

圖14

由此而來。

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這四件馬策雕塑,使用青銅為材料,以駿馬的小腿和馬蹄為原型,形狀、比例、結構都把握得恰到好處,非常符合當今的解剖學。

在漢代的青銅雕塑中,銅鏡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品種,它是樸素與華美、實用與藝術的統一體。

劉賀大墓中出土的多面銅鏡就

圖15

說明了這一點(圖15)。

鏡面光潔明亮,一塵不染;而鏡背浮雕精美,極盡巧妙之構思。

這種集簡繁二式於一體的銅鏡,體現了漢代人對古代文化的兼容和自己的創新。

五、開闢新境的微雕

從雕塑的體量上說,有巨型雕塑、大型雕塑、中型雕塑、小型雕塑和微型雕塑。

劉賀大墓中的小型雕塑也充滿著無窮的魅力。

特別是64件青銅鎮,雕刻和鑄造十分精細,造型也很別致,有動物的,也有人物的。

其中的青銅虎鎮(圖16),其姿態與漢代陵墓前的石雕有異曲同工之妙。

青銅人物說唱鎮(圖17),實際上

就是小型立體青銅人物雕塑,藝術水平極高。

四個鎮中含有兩種人物造型,均是頭戴無幘高冠,身著右衽短衣,半露前胸,跪坐席上,嬉笑滑稽。

不同的是一個為左手撫膝,右手外翻;而另一個則為左臂下垂,右臂上抬。

這些面部詼諧有趣的人物鎮,把漢代邊打節拍邊說唱的「拍袒」戲,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出自皇宮的馬蹄金和麟趾金(圖18),也屬於藝術價值很高的小型雕塑品。

它們的特點,一是黃金純度很高,達到99%以上,從而使馬蹄金和麟趾金呈現出黃金本身燦爛的色澤。

二是造型很

圖18

美,把動物身上的馬蹄和麟趾進行藝術化處理後,達到一種讓人百看不厭的美的境界。

三是鑲嵌很巧,每個馬蹄金和麟趾金上,都鑲嵌了當時最貴重的琉璃,真是「金玉奇緣」。

四是紋飾很細,在馬蹄金和麟趾金的邊緣,用極細的金絲製成麥穗紋、菊花紋、波浪紋作裝飾,分外雅致(圖19)。

圖19

比小型雕塑更加細微的是微雕。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簡稱,是一種以刀代筆,以精小細微為特徵的獨具風格的藝術形式。

雕刻時不藉助於任何放大設備,完全憑肉眼與手指的感覺用刀完成,因而古人稱之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讀華章」 之妙趣。

劉賀大墓中就出土了一件琥珀微雕作品(圖20)。

圖20

這件微雕作品目測只有1~2個厘米大小,在放大鏡下可以看

到是一隻老虎的造型,虎頭、虎身和四肢都清晰可見,歷歷在目。

尤其是老虎的嘴巴、眼睛、耳朵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這種神奇的雕刻技藝令世人驚嘆與折服!

微雕歷史源遠流長。

遠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

戰國時的璽印小如累黍,印文卻有朱白之分。

海昏侯劉賀墓中的這件微雕作品,證明漢代繼承了先輩微雕藝術的傳統,並且在雕刻材料、雕刻刀具、雕刻內容、雕刻手法上有新的創造。

六、精美絕倫的玉雕

劉賀大墓中出土的絕大部分玉器,都可以稱為古玉雕塑的精品,令世人驚艷。

筆者在《劉賀身邊充滿神奇和奧妙的美玉——淺談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器與漢代的玉文化》一文中已經作過專門介紹,這裡再補充幾點。

第一,墓內的玉雕作品,題材十分廣泛,祭祀玉、禮儀玉、裝飾玉、玩賞玉等一應俱全;白玉、青玉、瑪瑙、琥珀、水晶等應有盡有;玉具劍、玉印、玉璧、玉環、玉佩、玉耳杯、玉飾件等花樣紛呈。

它們的製作年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間跨度大約有四五百年之久。

因此,這次發掘劉賀大墓相當於打開了一座二千年前的古玉雕塑博物館。

第二,墓內的玉雕作品,材質上乘,雕琢精良,打磨細緻。

像直徑達到20多厘米的玉璧、9寸長的黃鐘律管以及實用的玉耳杯,都要開解大料,用特殊的工具加工。

許多作品都是平雕、圓雕、透雕等複雜的雕刻手法,交替運用,十分嫻熟(圖21)。

這就說明漢代玉雕的能力和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前代。

圖21

第三,墓內的玉雕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還使用了一些新的雕刻工藝。

如劉賀玉印印紐上的鴞(xiāo,音蕭),鴞頭巧用白玉上的一小塊褐色雕成,好像鴞頭上長出了一塊特殊顏色的羽毛,活靈活現地表現出鴞這種猛禽異常兇狠的性格(圖22)。

這種技藝發展到近代,便形成了一種高雅的「巧雕」工藝。

以往的玉雕作品大都以單色為主,也就是說,在雕刻之前要先去除玉皮、夾石、綹(liǔ,音柳)裂和色澤不好的部分,才能施以工

圖22

藝。

然而,用玉皮的顏色作為玉器的俏色來點綴玉器,更能增加玉雕的表現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愈加豐富包容,「俏色巧雕」這一充分利用玉石多色種的技藝,逐漸成為玉雕的主流;同時,這種技法還能最大程度地保留玉石原有的體積和分量。

縱觀海昏侯劉賀墓中的各種雕塑作品,可以讓人進一步看清二千多年前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一些特點:

其一是實用性。

古人雕塑的目的,總是把實用性放在第一位,觀賞性、藝術性服務於實用性,放在實用性之後。

實用是中國根深蒂固的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價值取向。

當然,有時這種實用性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質上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滿足。

其二是寓意性。

寓意性也是象徵性,它是指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各種器型、圖案、紋飾等雕塑的方式、手段,都有各種寓意,特別是吉祥、美好的寓意。

另一方面是在追求雕塑作品形似的同時,更追求神似,展示豐富的精神內涵,神似總是高於形似。

古人衡量一件雕塑作品成功與否,往往要看「情」、「韻」、「境」、「意」,更注重體現精神內涵的神似。

其三是觀賞性。

賞心悅目是雕塑作品追求的境界。

而做到賞心悅目就要在設計、選材、用料、雕刻、塑造、打磨、拋光等方面下功夫。

還要使雕塑作品符合整個社會的心理需求、價值取向和美學觀念。

只有在實用性、寓意性、觀賞性三個方面俱佳的雕塑作品,才可能在傳世中得到永恆。

總之,劉賀大墓中的雕塑作品,以其品種的豐富多樣、風格的古樸豪邁、裝飾的富麗堂皇,體現了漢代開拓進取的精神和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在中國雕塑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2017年5月10日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 管窺漢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參考資料:《史記》、《漢書》、《中國美術考古研究》、《中國古代雕塑史》、《中國藝術》、《漢代器物文化拾英》、《考古2016·7》;《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展板說明、近期報刊有關新聞報導。

圖片來源:《五色炫曜》、《驚世大發現》展覽、首都博物館網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首博海昏侯展火爆三月 出土現場都有啥

歷時數年的海昏侯國墓考古發掘工作終於給了各位考古迷們一個交代,關於墓主人的猜測也終於塵埃落定。3月2日上午,首都博物館舉辦了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發布會,正式宣布墓主人身份為漢武帝之孫、西漢第...

海昏侯墓發掘結束 創中國漢墓考古之最

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和省文物局聯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歷經5年多時間,南昌漢代海昏侯劉賀墓已經出土青銅器、金銀器、玉器、竹簡、木牘等各類珍貴文物1萬多件(套),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均創中國漢墓...

西漢的收藏大家——海昏侯劉賀

王金中收藏是以器物為載體,對人類的各種文化和藝術品進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傳承的活動。中國古代許多帝王將相、諸王列侯、貴族商賈都有收藏的雅好,劉賀也不例外。在海昏侯墓出土的眾多文物中,很大一部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