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學通論】第四章 新石器時代文化 名詞解釋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殉人祭

即人殉葬及殺人祭祀。

人殉的發生同私有制的出現及父系氏族社會的確立密切相關。

人祭的起源還要早些。

它是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認識的愚昧無知和人格化的神靈崇拜的產物。

從現有的考古材料看,中國的人殉人祭大約出現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

人殉人祭成為一種社會制度並廣泛流行是在殷商奴隸制國家出現盤庚遷殷以後進入鼎盛時期,用人數量達到最高峰。

兩周仍有少數殺殉入葬的,總的趨勢是逐漸減少。

春秋末期以後,這種野蠻的習俗已經遭到社會輿論的反對。

西漢中期以後人殉人祭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可能已被廢除。

★★★徐水南莊頭

是中國北方地區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距今10500~9700 年左右。

南莊頭遺址位於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村東北約 2公里處,泥河灣、周口店、山頂洞等古文化遺址環繞著它。

遺址面積約 20000 平方米,己發現的遺蹟有 5 條灰溝、2 座灰坑和 2 個用火遺蹟。

出土遺物豐富,種類有石磨盤、石磨棒、骨錐、骨針、種子和少量的夾砂深灰陶、夾砂紅褐陶片、石片以及水溝等人類活動的足跡,另外還有鼠、雞、狗、狼、豬、鹿等動物骨骼,其中部分骨骼有燒烤、切割的痕跡。

★★★陶寺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襄汾縣。

年代為公元前 2500 年~公元前 1900 年。

陶寺遺址是黃河中游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總面積約 300 萬平方米。

遺址內發現有房址、墓葬、陶窯、水井等遺蹟和大批陶、石、銅 、木等各種質料的遺物。

除陶寺類型的遺存外,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

迄今為止,在山西臨汾盆地已發現與陶寺遺址面貌相同的遺址 70 余處。

陶寺遺址的發現,對於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堯舜時代的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繩紋

陶器的裝飾紋樣之一。

是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陶器最常見的紋飾。

其製作方法是:在陶坯制好後,待半濕時,用纏有繩子的陶拍在陶坯上拍印,便留下繩紋,再入窯焙燒。

★★岳石文化

海岱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因山東平度市大澤山鎮東嶽石村遺址而得名。

遺址南北長約 70 米,東西寬約 200 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

由於東嶽石遺址中出土的遺物有獨特的造型和風格,故被考古界稱為"岳石文化",並進一步證實它是東夷族所創造的一種古老文化,為研究龍山文化的去向和夏、商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圓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位於中國東南部台灣的台北市。

年代為公元前 2400 年~公元前 1100 年。

圓山遺址是台灣發現最早、規模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

遺址中出土有大量的貝殼、石器、陶器、玉器、骨角器以及獸魚骨等遺物,證明這裡曾經是早期先民居住、生活的地方。

圓山遺址的發現,為了解台灣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懸棺葬

懸棺葬是古代少數民族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仍不知曉的方法,將仙逝者連同裝殮他的尺棺高高地懸掛(置 )於懸崖半腰的適當位置。

葬地的形勢各異,歸葬的個體方式也略有差別:或於崖壁鑿孔,椽木為樁,尺棺就置放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或在約壁上開鑿石龕,屍棺置入龕內;或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岩溝、岩墩、岩洞置放屍棺。

其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及東南少數民族地區。

★★王城崗遺址

新石器時代城址,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的登封縣。

年代約公元前 2469 年~公元前 1543 年之間。

王城崗遺址是一處以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存為主,兼有裴李崗文化、二里頭文化以及商、周時期文化遺存的遺址,總面積約 1 萬平方米。

遺址內發現有龍山文化晚期的兩座小城堡以及奠基坑、窖穴、灰坑等遺蹟。

遺址內還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

陶器多為砂質或泥質,灰陶較多,此外還有棕陶和黑陶等。

王城崗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國龍山時代的城及當時的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城頭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城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的澧縣。

年代在公元前 4000 年~公元前 2800 年之間。

城頭山遺址位於澧水北岸,總占地面積約 15.2 萬平方米,已發掘 4000 平方米。

遺址文化內涵豐富,發現有城垣、城門設施、環城壕、護城河、房址 、陶窯、祭壇、道路、墓葬以及城垣底層的水稻田等遺蹟。

出土物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骨角器以及炭化的稻粒等。

城頭山遺址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內涵最為豐富的古代城址。

它的發現,為探索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形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喇家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

遺址內分布著許多史前時期與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遺址,諸如從廟底溝時期、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種類型,其中以齊家文化遺址分布最多最廣。

遺址中心區外圍有一條壕溝,溝寬 10 米、深 3~4 米,溝環繞成長方形,長 600 米、寬 200 米 ,其內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

己發掘 3 座的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正中一個圓形灶坑,房內有 2~14 人,曲肢,有的懷中抱小孩。

房內還出土陶、石、玉器及玉器半成品、玉料等。

還發現了壁爐、廣場、玉器等大量揭示史前文明的線索與文物。

這些具有明顯時代特徵的珍貴文物,對於研究西北地區先民的居住環境、玉文化的發展、4000 年前中國的災難現象和探討史前文明歷程具有重要價值。

★★★甑皮岩遺址

甑皮岩遺址屬於中國華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洞穴遺址。

位於廣西桂林市南郊的獨山西南麓。

年代約距今 9000 多年~7500 年。

1973 年起發掘。

是華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有代表性的遺址。

發現多處燒坑和垃圾坑,有不少吃剩的螺蚌殼、獸骨和家豬殘骨。

洞內後部堆放著石料和石器半成品。

出土工具有打制和磨製的石器,還有魚鏢、鏃、錐等骨器及少量蚌刀。

陶器以罐類最多,主要施繩紋。

經鑑定,文化層中有食用、油料、飼料和藥用四大類植物的孢粉,內有禾本科植物,表明可能已出現原始農業。

經濟生活以漁獵採集為主。

洞穴一度成為墓地,發現了約 30 來具人骨,多屈肢蹲葬,個別有隨葬品。

★★★凌家灘遺址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聚落址,位於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五聯行政村凌家灘自然村。

年代距今 5500--5300 年之間。

遺址區內發現有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工建造的祭壇、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紅燒土和積石圈等重要遺蹟,出土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珍貴文物 1200 件,其中不少珍品在全國還是首次發現。

凌家灘出土的玉器,數量多,品種豐富,琢磨精緻,珍稀罕見。

刻圖紋飾以及在造型構思、工藝技術等方面都表現了獨特的風格,表明凌家灘遺址是中國史前玉文化發展中心之一。

凌家灘遺址出土的各種文物,為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信息,對研究中國早期原始哲學思想的產生、社會倫理、審美觀念和宗教禮儀的存在方式,對古代社會組織的構成和變革,私有制、階段和國家的產生都有極重要的意義。

★★★陶衣

把較細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調和成泥漿塗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層薄薄的色漿。

顏色有白、紅和灰等。

這種色漿,在陶瓷工藝技術上稱「陶衣」,也叫「化妝土」、「裝飾土」、「護胎釉」。

陶衣作用大體有三種:一、美化胎面,起裝飾作用;二、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燒裂;三、填補坯胎氣孔。

★★★牛河梁女神廟遺址

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

位於遼寧西部凌源、建平交界處,牛河梁主山樑的中心部位。

1983 年發掘。

年代為公元前 3630 年左右。

女神廟主體建築在北,由一主室和若干側室、前後室組成;附屬建築在南,為單室建築。

廟的頂蓋和牆體採用木架草筋,內外敷泥,表面壓光或施用彩繪。

主體建築已形成有中心 、多單元、有變化的殿堂雛形。

廟內的女神塑像,有的鑲嵌圓形玉片為眼睛,體型有大小之分,老少之別,似已形成有中心、有層次的「神統」,反映出當時人世間已存在等級差別。

廟中還出土動物塑像和陶祭器等。

該處是中國已知最早的神廟址,出土的女神像造型準確,形象生動,藝術水平較高。

★★★彭頭山遺址

中國長江中游洞庭湖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湖南澧縣。

年代約距今 8000 多年。

發現方形地面式和不規則圓形半地穴式房屋殘跡,以及以二次葬為主的墓葬 。

石器包括細小燧石器 、大型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 3 類 。

制陶工藝原始,採用直接捏塑和泥片貼塑兩種製法。

陶器均為紅色,絕大多數用稻殼末或其他有機物作攙和料。

反映當時經濟生活以採集漁獵為主,稻作農業還處於輔助地位。

在澧水下游集中分布著與彭頭山遺址同類的遺存,已命名為彭頭山文化,這是長江流域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也是中國已知最古老的稻作農耕文化遺存。

★★★城背溪遺址

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在湖北省枝城市。

距今約七八千年。

石器中多純屬打制的刮削器、網墜等,通體磨製的較少,有些只磨光刃部。

陶器使用原始的泥片貼塑法成形,多呈紅色,主要有釜、大口罐、雙耳罐、扁壺、缽、圈足盤和支座等,陶胎內普遍夾有稻草末、稻殼一類羼和料,證明當時已有初步發展的原始稻作農業。

遺址中還出土有較豐富的魚、鱉、鹿、水牛等動物殘骨,表明漁獵在經濟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鄂西地區分布與城背溪遺址同類的遺存,已命名為城背溪文化,其後繼為大溪文化。

★★★玉琮

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

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 5100 年。

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

商周時期玉琮已少,漢代不見製造,宋之後就全屬仿古而做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文物

新華網哈爾濱10月25日電(記者許正)位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的小南山遺址於今年7月正式考古發掘以來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期文物。考古專家說,出土的大量珍貴玉器表明鄰近我國東端國境線的小南山早在8...

上山文化遺址群 中國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浙江的新石器文明起源在哪裡?熟悉考古的讀者可能都知道,是位於浦江縣境內的上山遺址,其年代從距今11400年一直延續到8600年,是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

「川滇通道」歷史上溯至4600年前

記者昨天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新發現的四川鹽源皈家堡遺址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填補了鹽源盆地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空白。這些遺蹟的出土,將川西南地區歷史上溯到距今至少4600年。「這是目前川西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