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開流文化--黑龍江最早的漁獵文化、滿族文化源頭之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開流文化——黑龍江最早的漁獵文化
雞西市「新開流文化」推定年代提前到7000年
記者在9月下旬召開的雞西興凱湖肅慎文化高端論壇上獲悉,經碳14測定和樹輪校正,通過對新開流遺址所出土人骨測定並結合對俄羅斯深海地區出土同類遺存研究,「推定『新開流文化』年代約在公元前5500—4500年間」,由此,「新開流文化」推定年代由6000年又提前了1000年,即新開流文化距今約7000年。
新開流遺址,位於大小興凱湖之間的湖崗上。
1972年7月,黑龍江省文物考古隊在新開流以東約1.5公里處發掘出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清理出新石器時代墓葬32處,魚窖10座,並出土一批陶器、石器、骨雕、角雕、牙器等。
同年9月至10月間,考古隊在遺址西北部的墓地進行發掘,出土2000多件文物。
從出土的文物看,這是一處不同於國內其他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以本遺址為代表的這種類型文化遺存,被命名為「新開流文化」,1981年新開流遺址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新開流文化遺存的年代,國內專家學者大多認為是距今6000多年。
其中多根據對該遺址上層5號墓(M5)人骨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距今5430±90年;樹輪校正年代距今為6080±130年。
省社科院教授、曾於1972年親自參與新開流遺址考察和發掘工作的魏國忠先生,在其《新開流文化與肅慎族系先民的歷史淵源》一文中指出,進過碳14測定和樹輪校正,該遺址上層年代為公元前4100年左右,下層還要略微早些。
同類文化的分布,大體東到今日本海沿岸,西止於老爺嶺一帶,南至穆稜河下游以北,北到黑龍江下游一帶。
通過對所出土人骨的測定並結合對俄羅斯深海地區出土的同類遺存研究,「推定『新開流文化』年代約在公元前5500前—4500年間」(黑龍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考古·黑龍江》),即距今約7000年前,比原來推定的6000年又提前了1000年時間。
也就是說,新開流遺址是迄今為止黑龍江流域東部地帶發現和發掘的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的物質文化遺存。
1980年,雞西市政工程處在雞冠區西郊鄉太陽升村附近的刀背山採石時偶然發現石冢墓葬遺址(4號積石冢),出土文物70餘件,其中有遺骨、石器、玉器、瑪瑙器、陶器。
遺址經過清理髮現,此處共有大型積石冢墓葬四座,呈南北縱向排列。
經考古調查表明,刀背山墓地屬新石器時代肅慎人墓地,距今約5000年,是黑龍江省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早期積石冢形制的墓葬。
它的發現豐富了新開流文化遺存的類型,即以積石冢作為墓葬形式,並有玉器隨葬,這對新石器時代新開流文化尤其是對埋葬制度作了重要補充。
市博物館館長袁文祥在他的《淺談肅慎文明在雞西地區的發展》文章中認為,刀背山積石冢群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和以禮、以玉為葬、以玉通神的觀念,刀背山墓葬的發現表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雞西地區已經迎來文明曙光,肅慎人完成了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過渡。
新開流文化因興凱湖畔的新開流遺址而得名。
這是一處不同於國內外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富有特徵的遺址,以本遺址為代表的這種類型的文化遺存,被命名為「新開流文化」。
新開流文明是迄今為止在黑龍江省發掘出土的較早、出土文物最多、最全面系統反映古代肅慎人的漁獵勞動、藝術雕刻、宗教信仰、民俗禮儀等多方面的文明,創造了多方面文明之最。
新開流遺址——在大、小興凱湖之間新開流以東1.5公里的湖崗上,遺址東西長 300米,南北寬80米,面積約2.4萬平方米。
1981年新開流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經省政府批准,在原址建起了一塊「新開流遺址」石碑。
新石器時代新開流遺址還原
新開流遺址共發現墓葬32座,漁窖10座,出土大量以魚鱗紋、網紋、波紋為特徵的陶器和以漁獵工具為主的石器、
骨器、牙角器等。
新開流遺址出土的骨制魚鉤
新開流遺址漁獵工具相當豐富,有魚鏢、魚叉、魚卡、魚鉤、鏃、鑲嵌石刃的刀柄等工具。
新開流遺址文物帶有明顯的漁獵生活特點
新開流遺址文物——石鏃
新開流遺址文物——海東青鷹首骨雕,肅慎人的圖騰,是一件七厘米長的圓雕,系用堅硬的石器在獸骨上精心雕磨而成。
整個體勢呈彎月形,鷹的眼、口部雕琢清晰,手法簡潔古拙,構成一種尋覓和獵取食物的神態。
陶器多為夾砂陶,手制,器形簡單,僅見罐、缽兩類。
紋飾有魚鱗紋、菱形紋、網狀紋、篦點紋,而以魚鱗紋和似魚形的菱形紋占多數,獨具風格。
出土的斧、鑿、鏃等
出土的骨牙器——魚鏢、魚叉、魚卡、魚鉤、鏃、鑲嵌石刃的刀柄等工具
雞西博物館展出的新開流出土文物
雞西博物館展出的新開流出土文物
新開流遺址的墓葬
新開流出土的陶器
新開流遺址上層及墓葬出土的石器
新開流遺址上層出土的石、骨、角器
新開流遺址上層及墓葬出土的骨、角、牙器
新開流遺址下層出土的器物
新開流文化開創了黑龍江肅慎漁獵文化的先河,為研究黑龍江流域社會發展、民族起源、環境變化以及藝術起源、民風民俗演變等提供了科學的實物資料。
誰說深圳沒有歷史?大鵬這個地方讓你認識7000年前的深圳
7000年前,深圳就是南粵文化中心。日前,深圳考古鑑定研究所所長任志錄、著名考古學者張一兵,以及《深圳古代史》一書作者陳海濱分別接受採訪時,介紹並解析了咸頭嶺文化。陳海濱認為,從新石
鹽源皈家堡遺址考古新發現 鹽源盆地歷史可上溯至4600年前
2016年10月中旬,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涼山州博物館、鹽源縣文管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皈家堡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發掘面積600平方米。本次發掘嚴格按照國家文物局制定田野考古操作規程進行,發...
南昌瑤湖呂蒙崗遺址考古發掘新石器晚期墓葬群
據悉,因南昌航空城瑤湖機場建設需要,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會同南昌市博物館對南昌瑤湖呂蒙崗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與整理,獲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呂蒙崗遺址位於南昌市高新區麻丘鎮廣安村委孫...
大連鞍子山積石冢考古發掘收官 清理墓室133座
中新社大連2月19日電 (記者 楊毅)距今約4000年的大連鞍子山積石冢於日前完成項目考古發掘,此項工作歷時3年,發掘總面積約2700平方米,共清理墓室133座,整個墓地出土陶器156件、玉器8...
陝西龍崗寺遺址發現距今10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蹟
中新網西安11月11日電 (記者 冽瑋 張一辰)記者11日從陝西文物部門獲悉,考古人員研究確認,位於陝西南鄭縣的龍崗寺遺址早在100萬前就有人類活動。此發現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文化發展、南北舊石器文...
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
上山文化遺址群 中國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浙江的新石器文明起源在哪裡?熟悉考古的讀者可能都知道,是位於浦江縣境內的上山遺址,其年代從距今11400年一直延續到8600年,是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
把我國同時期文化年代提前了幾百年的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遺址,位於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東側,距縣城四十五公里。遺址分布在清水河與閻家溝水交匯處的第一、二、三台地上,北臨清水河,河水平緩西流,南依長蟲梁,山丘綿延起伏,總面積約達三十二萬多平方米。...
【中國考古學通論】第四章 新石器時代文化 名詞解釋1
★★★人殉人祭 即人殉葬及殺人祭祀。人殉的發生同私有制的出現及父系氏族社會的確立密切相關。人祭的起源還要早些。它是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認識的愚昧無知和人格化的神靈崇拜的產物。從現有的考古材料看,中...
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文物
新華網哈爾濱10月25日電(記者許正)位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的小南山遺址於今年7月正式考古發掘以來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期文物。考古專家說,出土的大量珍貴玉器表明鄰近我國東端國境線的小南山早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