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盜墓失手未發現錢財,卻因發現驚世奇書聞名於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管是為了牟取錢財,還是為了辱屍泄憤,自古以來,盜墓者們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給我國的歷史和民族文化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這些人的名字,也註定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但是,有這麼一個盜墓賊,他卻因為自己的盜墓行為,為我國的史學研究開闢了一條康莊大道,造就了我國學術史上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蹟。
這個人使得著名的古籍文獻「汲冢書」重見天日,從此便聞名於史學界,他是一個盜墓賊,他就是一個叫做不凖的西晉人。
不凖和大多數的盜墓賊一樣,盜掘古墓就是為了偷取所挖墓中的珍貴隨葬品,以此來獲取不義之財。
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在一次打開一座古墓的時候,同時也打開了史學研究的一個新紀元。
不凖盜掘的這個古墓位於汲地(今河南汲縣西南),所以,後人們也將這座古墓稱之為「汲冢」。
一天夜裡,不凖趁著夜深人靜,悄悄的打開了汲冢墓。
但是,等到他進入到墓室以後,卻大失所望,因為,這座墓葬雖然宏大,但是裡面竟然沒有什麼值錢的隨葬品,裡面有的,只是堆積如山的簡牘散落在地上,而簡牘上的文字也是彎彎曲曲的,和晉代的文字不相同。
看到這些,不凖根本就不甘心,於是,他順手撿起了一些簡牘片,用火點燃,當做了自己照明的火把,繼續尋找著自己認為價值連城的財寶。
這個盜墓賊不凖他並不知道,在他打開這座墓葬大門的時候,也為我國數千年的歷史做出了怎樣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他也不知道,就在他不經意間點燃的這些簡牘片時,又會給歷史帶來怎樣難以彌補的損失。
最後,不凖也沒有找到認為珍貴的隨葬品,所以也只得挑了一些還能賣得上價錢的隨葬品便悻悻的離開了。
後來,還是汲地當地人在墓葬的附近發現了一些零散的簡牘片,於是便報告給了當地的官府。
官府立刻便派人前往搜集,將墓葬當中隨葬的和墓葬外散落的簡牘片全部都收了起來,數量非常之多,最後竟裝了滿滿的幾大車。
因為,這件事情在當時便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所以也被記載入了《晉書》當中。
古代的簡牘是將文字寫在竹木片上,而竹片之間便用皮條穿綴。
由於墓葬當中隨葬的這些簡牘埋藏在地下時間太久,皮條也都腐爛了,竹簡也全部都散落凌亂了。
為了能夠挽救這批珍貴的古籍史料,當時的西晉政府委派了大量的專人整理,將這些竹簡上所用的戰國文字全部都釋讀為了隸書。
而當時負責整理工作的是就是西晉的著名學者荀勖、傅瓚。
這部因為盜墓而重現天日的古書因為是出土於汲冢,所以也被稱之為「汲冢書」。
經過歷史專家學者們的整理和考訂,確定這部「汲冢書」是戰國時代魏國的史書,裡面記錄了上至夏朝建國,下至魏襄王時期的歷史。
「汲冢書」還中包括了很多晉代或是流行或是散佚的古代文獻,經過精心整理最後能夠確定的文獻有《易經》2篇、《易繇陰陽卦》2篇、《名》3篇、《師春》1篇、《巢語》11篇、《卦下易經》1篇、《公孫段》2篇、《國語》3篇、《梁丘藏》1篇、《繳書》2篇、《生封》1篇、《雜書》19篇、《穆天子傳》5篇、《大曆》2篇、《圖詩》1篇等。
裡面所收錄的古籍大多都散佚不全,只有《穆天子傳》還算是保存完好。
到了晉惠帝時期,學者衛恆、束皙等史學家對「汲冢書」再次進行了進一步的整理,將其編為了編年體史書,即《竹書紀年》。
所用的紀年依次為夏、商、西周、晉,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
讓人遺憾的是,《竹書紀年》原簡(不凖盜墓時找到的簡牘)在西晉永嘉之亂的時候就已經散失了,後來世上流行的都是當時晉人們的手抄本。
《竹書紀年》這部史書一直流傳到了唐代,歷史學術界稱其為「古本竹書紀年」,到了宋代時期「古本竹書紀年」亡佚,而我們今天留存的《竹書紀年》則是南宋時期的刻本,所以,學術界也稱之為「今本竹書紀年」。
焚書坑儒導致中國文化殘缺,一個盜墓賊的發現竟彌補了很多缺憾
唐朝李德裕曾有詩云:「青編盡以汲冢來,科斗皆從魯室至。」所謂的青編,指的就是歷史,而科斗則是指的以「科斗文」寫成的古文經籍。李德裕為什麼會寫這樣一首詩呢?這還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有關。當時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