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代文獻化身千百解館藏與實用之矛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報記者趙曉林

今年,很多歷史專家、學者和老濟南研究者欣喜地發現了一套6種濟南地方文獻的仿真影印本。

這6種濟南地方文獻是:《歷乘》《齊乘》《歷城縣鄉土調查錄》《濟南金石志》《歷城金石志》《華泉先生集選》。

這套書可謂集中了最能代表濟南歷史、文化的地方文獻精華,珍貴性及研究價值令人無法不對其倍加讚賞。

而策劃出版這套書的就是矗立在濟南西部的一文化殿堂——濟南市圖書館。

在這座文化殿堂里,在這個圖書的海洋里,濟南人能品味到的不止是書香,更能從中感受到知識的力量!

但是,很多人可能還不是很清楚,在濟南市圖書館裡,有一處藏有眾多「寶貝」的神秘地方——古籍書庫。

其中收藏著古籍文獻資料14萬餘冊,包括善本書1000餘種1萬餘冊。

這14萬餘冊古籍文獻資料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圖書,而是真正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的「寶貝」。

市圖地方文獻豐富 但少部分無法借閱

濟南市圖書館館藏古籍和「民國」時期地方文獻豐富,其中有很大數量的方誌、名人信札、古籍孤本等「鎮館之寶」。

為讓這些文獻中的傳統文化留下來、傳下去,濟南市圖書館積極推進古籍普查,館藏的《具有守令懿範》等8種書目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其他古籍的目錄登記工作也是有序推進。

就在濟南市圖書館珍藏的這些寶貝中,有一個專題是最令濟南人關注,也最讓研究濟南歷史的專家、學者以及喜歡濟南歷史的普通讀者「眼紅」的,就是濟南地方文獻資料專題收藏。

地方文獻是反映某一區域事物的文獻,長期以來,一直是濟南市圖書館館藏書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讀者利用率較高的文獻,更是體現館藏特色的標誌。

濟南市圖書館在這些古代及近代地方文獻的利用方面也想了很多辦法,為讀者提供了最有利、便捷的查閱條件,使這些珍貴的文獻能得到最大的利用。

可是,問題來了。

很多館藏古籍、「民國」時期文獻的破損問題非常嚴重,其中不少已出現了嚴重的老化或損毀現象,有的古籍的紙張泛黃、脆化,一觸即碎。

隨著時間延續,這部分文獻的損壞速度越來越快,許多已不能使用。

尤其是濟南的地方文獻,因為館藏基本都是每種只有一套或一冊,再加上上面提到的紙張老化等原因,有一小部分地方文獻已經不能再提供給讀者查閱。

而這些地方文獻又因為其獨特的價值,很多研究者非常需要進行查閱,這就形成了矛盾。

作為需要滿足讀者查閱館藏圖書這個基本要求的圖書館,卻無法拿出這些具有價值的圖書來滿足讀者,也無疑違背了圖書館藏書為用的服務目標。

所以,如果不及時搶救,很多歷史片段將隨著這些文獻的消失而湮滅。

保護好這些珍貴的地方文獻,也是圖書館人對歷史的繼承,對民族的負責,是圖書館及其所有工作人員的神聖使命。

鑒於此,如何解決古籍和「民國」時期地方文獻的藏用矛盾,就成了擺在所有濟南市圖書館人面前的一個大問題。

近年來,濟南市圖書館人一直在思考、摸索、實踐,一直將如何滿足更多讀者的需求放在工作的中心位置。

經過多年的不斷工作,濟南市圖書館制訂了將館藏古籍、「民國」時期地方文獻有計劃、有選擇,分期、分批再版的規劃,並逐步開始實施。

而今年出版的這6種濟南地方志文獻就是最大的成果。

巨大的文化工程 同類單位的典範

地方志簡稱「方誌」,即按一定體例,全面記載某一時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文獻。

尤其是古籍方誌,無論記人、記事、記物都不脫離本鄉本土,事事緊扣地方。

在現代,地方志被譽為「地方百科全書」。

依照傳統的說法,地方志具有「資治、教化、存史」三大功能。

在今天看來,一部好的方誌不僅具有保存地方文獻、幫助政府決策的功能,而且還具有充當鄉土教材、提供科研資料的重要作用,其重要性越來越明顯。

因此,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編纂地方志的優良傳統。

宋明以來,不僅省、府、州、縣代代有志,甚至名山、大河、塔陵、寺廟也纂修有專志。

歷代積聚、流傳下來的地方志,是我國浩瀚的地方文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歷代學者整理地方文獻的重大成果。

現存歷史資料,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地方志得以保存和流傳的。

在當下社會發展中,地方志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除了當代編纂的地方志外,很多古代、近代編纂的地方志的重要性及價值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對於這6種濟南地方文獻的影印出版,濟南市學界,尤其是文史界非常振奮,也給予了高度肯定和讚譽。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作為研究濟南歷史的專家,經常會在工作中用到古代方誌,但和很多研究者一樣,很多古代濟南地方志他也無法查閱到,成為他工作中的一個難題。

當他在第一時間見到這6種原樣影印的濟南文獻後,第一反應就是「太珍貴了,太好了,太有實際使用價值了!」。

李銘對濟南市圖書館的負責人和記者表示:「作為研究濟南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工作者,我非常高興看到這套濟南地方文獻的再版。

在日常工作中,我經常查閱此類材料,但苦於這類志書收藏的單位太少,根本就查詢不到,所以非常不便,也阻礙了我的研究工作。

濟南市圖書館這次給廣大文史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了這麼豐富、翔實、精緻的再印史志,可以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工程,就是在全國範圍內來說,在同類單位中,在古代典籍的傳承、發掘上做到了最好,是個典範!」

在初步翻閱了這套影印的濟南地方文獻後,李銘還表示,書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人是需要書香薰陶的。

濟南市圖書館這項工作是一種真正的工作精神,一種工匠精神,值得欽佩和學習。

讓庫存珍貴典籍為當代社會所用

「這些地方文獻的再版,能讓更多的人通過閱讀、研究更愛我們這座城市,更熱愛濟南的歷史文化,這樣起到的教育作用更大、更直接。

而且,這些書的再版可以說是填補了濟南古代志書為當代所用的空缺,具有非常實際的現實意義。

」李銘對這些濟南地方文獻的影印再版讚譽有加。

濟南市圖書館作為濟南市最專業的文化部門,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時,圖書館的負責人及各級工作人員,將如何利用好館藏濟南地方文獻,如何讓這些深藏庫房、珍貴難尋的古籍善本化身千百,為當代人所讀,為當代社會所用。

這項工作既能使古籍、「民國」時期的地方文獻得以很好地保存,又能傳承弘揚本地文化,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文物活起來」,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是對歷史文物和古代典籍為今所用的最好指導方針。

濟南市圖書館為了保存文獻的原貌,本次將《歷乘》《齊乘》《歷城縣鄉土調查錄》《濟南金石志》《歷城金石志》《華泉先生集選》6部文獻採用仿真影印的再造方式重印再版,既能讓這些珍貴的典籍文獻化身千百,永無失傳之虞,又可廣泛傳播,便於披覽研讀,從而達到「繼絕存真,傳本揚學」的目的,也解決了圖書館藏與用的矛盾。

而這種做法,正是對於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讓文物活起來」,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重要指導方針的最直接的工作實踐,是對濟南的歷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傳承,對於濟南的文化建設以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無疑起到了獨一無二的推動作用!

六種濟南地方文獻內容及版本價值高

濟南自明代始最早的縣誌——《歷乘》

《歷乘》一書,明崇禎六年(1633年)刊刻,在濟南地方志編纂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歷城縣誌類志書中最早的刻本,而且在公私各家書目均不見著錄。

《歷乘》共十九卷,由時任歷城知縣貴養性(字履吾,胙城人,崇禎四年進士)修,劉敕編纂而成。

劉敕(1560年—1639年),字君授,歷城人,明萬曆七年(1579年)舉人。

曾任陝西富平縣知縣,任職不足一年便辭官回歸故里歷城,從此再未入仕。

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軍攻陷濟南,劉敕因不屈而死,全家被殺;其書版盡遭焚毀,惟《歷乘》幸有孤本傳世。

1959年,北京中國書店將此書影印行世。

故此,《歷乘》的版本價值也因此就愈加顯得珍貴。

而作為濟南最早的地方志書,其歷史價值、文獻價值更是無法衡量。

可惜此書別說是明代原版,就是中國書店影印本,一般人也是難得一見,可見此書無可比擬之重要性。

我國最早取「乘」為名的方誌——《齊乘》

《齊乘》是目前已知我國最早取「乘」為名的方誌,它因襲先秦晉國史書《晉乘》而來。

《齊乘》為於欽(1284年-1333年)編纂。

他是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官至兵部侍郎。

延祐六年(1319年),他奉旨賑恤山東饑民,後又任益都田賦總管。

於欽感於山東一帶多兵難,志書多不存,便於任職山東期間,「周覽原隰,詢諸鄉老,考之水經、地記、歷代沿革,門分類別,為書凡六卷,名之曰《齊乘》」。

書成後,藏於家中。

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其子於潛刊刻。

《齊乘》為元代名志,共六卷,分沿革、分野、山川、郡邑、古蹟、亭館、風土、人物等八門。

文字簡潔,體例嚴謹,考核精當。

更為重要的是,於欽本為齊人,又仕於齊地,滿懷鄉土熱情,諳熟鄉土掌故,因此四庫館臣認為該志「援據經史,考證見聞,較他地誌之但據輿圖憑空言以論斷者,實為詳確可信,故向來推為善本」。

《齊乘》為研究宋元時期山東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由於該書具有體例井然有序、內容敘述言簡意賅、取材豐富、結構縝密和考核嚴謹等特點,故而《四庫全書總目》稱讚它「敘述簡核而淹貫,地誌中之有古法者"。

對濟南來說,《齊乘》最大的功績就在於:一是《齊乘》給我們提供了金元時期濟南小清河與大清河聯運的情況;二是《齊乘》對濟南泉水的情狀、流布作了極為概括而生動的描述;三是《齊乘》完整地將早已亡佚的金代在濟南民間所豎立的《名泉碑》內容原封不動地記錄在書中「大明湖」條下,並一一注出各泉在元時的所在地。

自從有了金人《名泉碑》,自此才產生了濟南「七十二泉」之說,而《名泉碑》上的內容之所以流傳至今,則有賴於《齊乘》的記述文字。

濟南泉水稱譽天下,「七十二泉」名聞天下,《齊乘》之功流傳千古。

首部總結濟南地區金石文字的專志——《濟南金石志》

「金石志」是記錄特定區域金石文字,包括刻於鐘鼎、量度、雜器、泉刀、璽印、鏡鑒等器物上的文字,以供人們鑑賞、研究用的專門性志書。

金石志是舊志的重要一種,金石文化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幾千年來,金石作為傳承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載體之一,為世人留下了豐富的文獻和多彩的藝術資料。

《濟南金石志》由清代馮雲鵷著,對清道光年間濟南府屬16州縣所存歷代鐘鼎碑碣都做了較詳盡的記載,以記名為主兼記所在地,有些附有考證,是有史以來首部系統總結濟南地區金石文字成果的專志,是研究濟南及其周邊史地的重要參考書。

不僅可用來考訂古文字之源流變化,更可訂正補充史書之錯漏,因此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所收碑文具有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歷城金石志》

金石是傳承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載體之一,金石在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保存和豐富了我國的歷史文化及其藝術價值,成為我國極其寶貴的歷史檔案和藝術寶庫。

金石碑刻不僅可以考證古籍記載的錯誤,還能(補歷史文化中的缺漏,而且在金石碑刻文字中還可找到都邑的興衰沿革,這些往往是其他方誌中所不能言者,或言之而未盡者。

金石碑刻為研究我國歷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歷史、人物、書法、繪畫藝術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歷城金石志》是《濟南金石志》外另一種頗為重要的有關濟南金石的志書。

此書收有歷城縣上起三代,下至明清的金石內容,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尤其像《重建城隍廟碑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等碑今已不存,故其碑文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

此書較之《濟南金石志》更為稀見,版本價值也是一般志書不能相比的。

以前,很少有人能閱讀到此書,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很多研究者都未聽說過此書,可見此書之珍貴。

濟南名士邊貢的著名文集——《華泉先生集選》

濟南歷代名人輩出,這裡曾誕生過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眾多的濟南名士著書立說,留下了不朽的著作,這些作品對了解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具有不可(滅的貢獻。

此次影印出版的6種濟南文獻中有一部《華泉先生集選》,就是明代著名文人邊貢的著作。

邊貢(公元1476年—1532年)字廷實,因家居華泉附近,自號華泉子,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

明代著名詩人、文學家。

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進士,官至太常丞。

邊貢以詩著稱於弘治、正德年間,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並稱「弘治四傑」。

後來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稱為明代文學「前七子」。

邊貢的詩向以平淡和粹、沉穩流麗的風格為人稱道。

而在各種詩歌形式中,又以五言詩成就最高。

在居家期間,讀書授徒,與友人唱酬,而更多時間則是流連於家鄉湖光山色之間。

因此寫下了大量吟詠故家湖光山色之作。

如《西園八景》《寒食郊行》《題賈園四首》《七月四日泛湖》《湖上雜興》《登千佛山寺》《游龍洞山》《出靳村望靈岩寺》《泰山回馬嶺》《登岳次劉希尹韻四首》等,都為寫景佳作,表現了詩人對家鄉的熱愛,也成為歌詠濟南的重要詩篇。

邊貢的《華泉先生集選》雖然有流傳,但其古籍原本卻極少有人看到,此次濟南市圖書館將其影印出版,讓更多人欣賞到了這位傑出濟南詩人文集的原貌,令人欣喜。

「民國以來歷城簡略地誌」——《歷城縣鄉土調查錄》

《歷城縣鄉土調查錄》是本次影印出版的6種濟南地方文獻中唯一一種平裝本,這也是此書原版的真實面貌。

此書為「民國十七年(1928年)一月」歷城縣實業局印行,鉛印本,編者為孫寶生,於「民國十五年」完成了這部「民國以來歷城簡略地誌」。

《歷城縣鄉土調查錄》記述了「民國」元年至十五年(1912年—1926年)年底間歷城縣有關社會、典章、文物諸方面的概況,所記述的時間範圍大抵與《續修歷城縣誌》相銜接,故而可視為《續修歷城縣誌》的續編。

《歷城縣鄉土調查錄》與前面所述及的方誌在編纂體例上有較多的不同,具有分類細緻、縝密,記述內容簡潔明了等特色,而且收載了有關內務、財政、教育、實業、物價等5大方面的各類統計報表,便利讀者了解當時濟南各行各業的概貌。

書中輯錄的濟南自然與經濟部分的資料及一些新政資料尤其可貴。

《歷城縣鄉土調查錄》一書,我省各大圖書館中僅為省圖書館和濟南市圖書館所收藏,故其版本彌足珍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出版工作將於2014年年底完成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耿雪)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聯合主辦的「《中華再造善本續編》展示與文獻保護利用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隆重召開。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利、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