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古籍整理功在千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數千年來,中華典籍文獻世代相傳,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據《春秋左傳》記載,在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家廟的鼎上,鑄刻著這樣一段銘文:「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

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

饘於是,鬻於是,以糊余口。

」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如今,社會文化的大環境日新月異,中華文化典籍整理編纂出版的小環境也可謂前所未有: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及續編工程影印出版各類古籍善本1300多種,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全部敦煌寫本實現數字化回歸,「中華古籍資源庫」累計發布1.7萬部善本古籍的影像,各省級公共圖書館同樣在陸續發布珍貴古籍數字資源……面對眾多過去難得一見的唐前寫本、宋刻元槧,當代古籍整理邁越前賢,遠景可期。

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展覽展示、整理出版、典籍數字化等各種方式,梳理傳統文化典籍,闡發中華文化精髓,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創造力不斷增強。

有了充足的文獻準備,越來越多的學者下苦功夫、啃硬骨頭,不斷推出代表當代學術水準、體現時代特點的古籍整理作品。

睹喬木而思故家,考文獻而愛舊邦。

深厚的典籍文獻積累,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牢固基礎。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重要的智慧要在中華文化中尋找。

我們不僅不應自卑,而且還要感到自豪。

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

典籍文獻記載著中華民族過往的輝煌,銘刻著先民的創造,延續著民族精神的血脈,不僅要庋藏在廟堂之上、書庫之中,更要讓它們走近每個普通人,使其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入人們的精神基因,轉化為日用而不覺的思想自覺和行為習慣。

1400年前的《隋書·經籍志》曾這樣說:「夫經籍也者,機神之妙旨,聖哲之能事,所以經天地,緯陰陽,正紀綱,弘道德,顯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獨善,學之者將殖焉,不學者將落焉。

」1400年之後的今天,中華典籍的獨特魅力愈加突顯。

鵬為文化致力於典籍文獻走近每個普通人。

其打造的品籍網通過展覽展示、整理出版、典籍數字化等各種方式,梳理傳統文化典籍。

鵬為文化保護經典、傳承經典、弘揚經典的決心堅定,能力也將會愈加強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守護文獻典籍 傳承中華文化

【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作者:韓永進(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 20世紀初,梁啓超在《新民叢報》發表文章,熱情洋溢地說:「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幾...

讓傳統典籍「上得殿堂,進得書房」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不斷升溫,古籍出版漸顯繁榮。不論是面向大眾的普及讀物,還是面向學界的大型古籍叢書,都層出不窮。然而,山東大學近日公布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面對市場上眾多古典文學讀本,有33....

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術出版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紀實光明日報記者 杜羽 羅容海「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數千年來,中華典籍文獻世代相傳,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據《春秋左傳》記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