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遊覽指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言:西安半坡博物館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發掘的,發掘之初,全國各地青年踴躍來此參觀學習,為我國的考古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隨著七十年代,兵馬俑的出土,半坡遺址逐漸消失在全國人民的視野中。

館址破舊,知名度不高,和我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的身份相當不匹配。

但歷史文物,不能完全棄於市場經濟中,任其自生自滅。

另外說明,旺季門市價60元有點高了,網上購票才45元。

你看兵馬俑,景區窗口網上購票都是150元,硬氣!

西安半坡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郊滻河東岸、半坡村北。

半坡遺址於1953年春被發現,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

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揭示了距今大約6000多年前的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會組織、生產生活、經濟形態、婚姻狀況、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豐富的文化內涵。

門口

西安半坡博物館位於西安地鐵1號線「半坡站」的西南角,半坡立交的正南部。

現在已經被高達的建築物所包圍。

半坡博物館的場館修建較早,屬於有歷史氣息的史前博物館。

門口有售票處,旺季門票65元。

網絡票兌換處在檢票口,網絡價是45元,沒有憑證,驗證後直接入園。

入園

博物館面積不大,呈長方形,場館分布在四周。

入口處左手邊有指示牌,建議看一下場館布局。

指示圖

大門往前步行50多米,有一水池,池中有雕塑--半坡姑娘。

她高聳髮髻,恬靜俊美,身著麻布衣,手持尖底瓶,半蹲身子,微笑著凝視水面,生動的再現了6000年前母系社會健美的勞動婦女形象。

半坡少女

左手邊既是出土文物展廳,可分為石器類、骨器類和陶器類。

主要展出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包括石斧、石鏟、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頭、磨盤、紡綸、骨錐、骨刀、骨針、魚鉤、魚叉、陶缽、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此外還有陶哨、人頭、鳥頭、獸頭等藝術品和一些裝飾品,在半坡遺址出土的二十二種刻劃符號也展示在陳列室中。

復原半坡男女塑像

他們從體質人類學分析,半坡人屬於蒙古人種,在形象、身高、智力等方面,都與現代人沒有大的差別。

由於當時的生存條件相對惡劣,半坡人的壽命大都僅在三四十歲之間。


半坡是母系氏族公社

半坡遺址隸屬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處於母系制度,婦女們在生產和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親的血緣關係結成的原始社會的基本單位。

它是在血緣家族進一步發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經歷的階段。

母系氏族公社大約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達到繁盛,並開始逐步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陶罐

從半坡遺址中看到的大量絢麗多彩的陶器,表明這一時期的文化為彩陶文化。

其繪畫作品有的豐富生動,有的神秘難測,有的則圖案化,多繪在盆、缽、罐、細頸壺上,繪畫作品多繪在小口器肩,腹和口部,直口器多繪在外壁或口緣外側,大口器多繪於器內壁。

多見黑彩,還有少量紅彩。

人面魚紋盆

人面魚紋盆

人面魚紋盆是半坡文化的典型器物。

兩個人面紋面部作圓形,頭頂三角狀髮髻,髮髻外圍以類似魚鰭的帶刺三角形裝飾;額頭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圓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樑挺直,成倒 「T」字形;嘴巴是以留空的手法用對頂三角表現的,左右兩側各有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雙耳處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圖案。

魚紋彩陶盆

魚紋彩陶盆的盆口沿微卷,通體施以紅色,盆的外壁描繪互相追逐的游魚三尾。

魚的線條流暢,比例準確,形態為圓睜的眼睛和大張的嘴巴。

尖底瓶

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是半坡文化最具典型意義的器物,在西安半坡遺址的發掘中有較多的發現。

小口尖底瓶面世以來,就引起人們對其功能和用途的種種推測。

有汲水器、酒器、祭器、葬具諸種說法。

復原半坡人

出土文物展廳出口處,有復原半坡人站立男女雕塑。

半坡人佩戴裝飾品以美化自己,她們崇尚美,熱愛美,追求美,把對美的理解發揮得淋漓盡致。

半坡遺址出土的裝飾品有發笄、環飾、珠飾、墜飾、管狀飾、石佩飾等共1900多件,幾乎全身各個部位都有裝飾品。

裝飾品的材料也相當廣泛,有陶質、玉質和石質的,也有用貝殼和動物的骨、角製成的。

這些裝飾品製作精美,工藝考究,富有濃郁的藝術氣息。

我們眼前這位健美而淳樸的半坡姑娘,身穿華麗的獸皮衣服,款式簡潔。

她頭頂的發束上插著發笄,耳朵上戴著玉耳墜,脖子上還戴有整串的骨珠項鍊,胸前佩掛著用獸牙、蚌殼、墜子串起的五顏六色的串飾,上臂和手腕上戴著陶環和鐲子,腰間繫著珠鏈腰帶。

這些造型別致、絢麗奪目的裝飾品更加襯托出這位半坡姑娘的靚麗動人。

繼續往前走,一高大建築物是半坡遺址展廳。

遺址入口處

現代建築物出現在照片里,倒有一些不和諧。

入口處的牆壁上寫著:這裡保存著一座6000多年前的村落遺址

走進半坡遺址保護大廳,即將看到的是半坡人在六千年前居住生活過的地方。

大廳裡面有文字介紹和視頻播放,更加直觀的了解到史前半坡人的建築工藝和居住環境。

村落遺址

半坡遺址大廳大約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其房屋建築早期是半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為牆露出地面的一半蓋上了屋頂,這種房屋既低矮又潮濕。

到了原始社會晚期,才在地面砌牆,並用木柱支撐屋頂,這種直立的牆體及帶有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後來中國傳統房屋建築的基本模式,這在當時可算是了不起的舉措。

半坡村落呈不規則圓形,以一條大圍溝為界分為三個部分:圍溝以內是居住區,溝外北邊是墓葬區,東邊是制陶區,村落中心有一條小溝穿過,將村落分成兩部分。

總共發現房屋遺蹟46座,儲藏東西的地窖200多座,飼養家畜的圈欄2座,各種墓葬250座,陶窯6座,各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達萬件之多。

豐富的遺存證實這是一座距今6700年--5600年間的黃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遺址,它揭示了一段沒有文字記載的輝煌歷史。

村落遺址

半坡村落布局嚴謹,建築井然有序:村落中心是一座160平方米的大房子,在它的周圍,密布著氏族成員居住的小房子,面積一般在十幾到二十多平方米,小房子的門朝向中心大房子,體現了當時的氏族是一個團結向心的整體。

小房子是氏族內成年女子的住所,她們晚上在這裡接待外氏族前來走婚的男子,並與之結成對偶夫妻,開始一段時間的偶居生活,因此,半坡人的婚姻形態是對偶婚。

防禦溝

從遺址中還有一條長300多米、深約5米、寬約6米的大鴻溝;這是護衛村落、不受外來部落的侵犯,防止野獸突然襲擊的防禦工事。

6000年的人類,憑石頭和木塊,挖掘這麼大的工程,震撼!

半坡博物館,參觀時間大概1-1.5小時。

遺址大廳門口的一棵松樹,足以說明這個博物館的歷史!

陶盆

半坡博物館解說詞:

人類的出現,特別是人類文明的出現,是宇宙間的一大奇蹟。

六千多年前,在人們今天叫做半坡的這個地方,居住著一支遠古先民,考古學家把他稱為半坡人。

半坡人在半坡這片土壤膏腴,草木繁茂,鳥獸翔集,氣候溫潤,瀕臨滻河,便利生活的地方,以母系氏族為紐帶繁衍、生息,創造了還另今人嘆為觀止的史前文明。

人面魚紋造型的繪畫藝術就是史前文明的代表之作,今天的人們仍然無法定論它的確切含義,奇蹟就這樣發生了。

我們為有這樣創造奇蹟的半坡先民而驕傲、自豪。

生活在那個遙遠年代的半坡人,他們過著原始共產主義生活,氏族成員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男女老幼之別,男性以狩獵、捕魚、制陶、建築房屋為主,女性以採摘、紡織、農桑維持氏族成員生計。

氏族內部每遇重大問題,在女首領的主持下,全體氏族成員聚集在村落中央的那座大房子廣場前,平等地討論問題,決定由女酋長定奪,這就是母系氏族社會裡的法則。

處在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裡的半坡遠古先民,他們勇敢地面對生活,不管風吹日曬,電閃雷鳴,疾病與災害、勝似閒庭信步。

他們用自己聰明智慧的頭腦和靈巧勤勞的雙手,構建了五彩繽紛的活動舞台,濃墨重彩地上演了一幕幕鮮活的史前文明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歷史的史前時代

史前時代(約200萬年前--前2070年(夏朝建立)),按照歷史年代,中國遠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時期、夏、商、西周的大部分時期人類的社會生活。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

逛博物館|探索半坡遺址居住及墓葬文化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河姆渡文化是長江下游地區的典型文化,而半坡文化則是黃河流域...

「華夏第一村」—— 半坡母系氏族村

半坡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郊庭河東岸半坡村,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獲得了大量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