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每個王朝的帝陵都被盜過,但唯獨這個王朝的帝陵保存得完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盜墓作為一種十分可恥的犯罪現象,在中國可謂是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有了記載,春秋經歷了「禮崩樂壞」之後,厚葬之風盛行,緊隨而來的盜墓行為就更加猖獗了。

據記載,東漢末年,大軍閥曹操為了籌集軍餉大肆盜掘王公貴族陵寢,其中西漢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墓葬的陪葬品就夠曹操軍隊三年的開支。

為此,曹操在軍中設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官職,專一負責此項工作,曹操自然被稱為了盜墓賊的「鼻祖」。

在所有被盜的對象中,帝王陵寢的墓葬是盜墓賊的首選。

每一位帝王駕崩後其墓葬的豪華程度和陪葬品的豐厚與奢侈讓每一位盜墓賊都垂涎三尺、躍躍欲試。

與之對應是帝王陵寢的每一次破壞都是對我國文物的一次巨大損失。

歷史上幾個著名的皇帝的陵寢幾乎無一例外全部被盜:漢武帝的茂陵在西漢末年的時候被赤眉軍所盜,據記載,赤眉軍在打開茂陵後,成千上萬的士卒去搬運財物,搬了十幾天,「陵中物仍不能減半」連茂陵旁邊漢武帝皇后和妃子的墓葬也未能倖免。

更加不幸的是這樣的大規模盜掘竟然還被赤眉軍前後盜了兩次,在第二次盜掘中,連霍去病的墓都受到池水之殃,慘遭破壞。

以後每逢天下大亂,茂陵幾乎都要創傷一次。

還有唐太宗的昭陵被盜,其景象更是慘不忍睹,更加不幸的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書法作品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據說就是在這個時候下落不明的,至今仍未發現。

民國時期大軍閥孫殿英借演習之機大肆盜掘清東陵,康熙、乾隆、咸豐、同治四位皇帝的墓葬被盜,盜墓賊不僅掠奪走了不計其數的古董和財物,還將墓室破壞一空,四位皇帝被暴屍荒野,屍骨支離破碎。

其景象慘絕人寰、目不忍睹。

以上都是帝王陵寢被破壞的著名事例,每每看到這一幕都對盜墓賊恨得咬牙切齒,對文物的流失痛心不已。

除了歷史上那些設計先進機關重重的帝王陵寢如秦始皇墓、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未被盜掘以後,還有一個王朝的帝陵也沒有被盜過,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保存最好的帝王陵群了。

這就是坐落在北京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

顧名思義,十三陵葬著明朝的十三位皇帝(明朝共有十六帝,開國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下落不明,明代宗朱祁鈺被他的哥哥明英宗遷出了皇陵)。

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

那為什麼帝王陵寢普遍被盜的情況下唯獨明十三陵保存完整呢?

清軍入關以後,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清軍打著為明朝皇帝復仇的旗號進攻農民軍,奪取天下。

當然在這一口號下,對明朝墓葬的保護自然是題中應有之意。

這就避免了明十三陵在明末的戰亂中遭到破壞。

同時在清朝穩定統治以後又在十三陵設置陵戶專一守陵,還在不同時期任命太監作為守陵的負責人。

清朝滅亡以後,民國政府繼承了對清朝對明十三陵的保護政策,作為重點文物管理了起來。

新中國成立以後明十三陵作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嚴密保護起來,更令盜墓賊望而生畏。

除卻客觀保護的原因,明十三陵的建築也為避免被盜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明十三陵的寶城較大,地宮挖掘的很深並且是彎彎曲曲的,根本不容易找到。

我國在建國之後在定陵道口已知的情況下還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找到地宮入口,由此可見其盜掘的難度有多大,普通毛賊就是有心也無力啊。

民間還有傳說明十三陵的許多靈異事件,在科學高度發達的見天我們姑且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是喪葬費最高的皇帝,卻不過百年就被掘墳!

中國歷代王朝帝王都有建造陵墓的傳統,因為皇帝不光要在活著的時候做人間至尊,死了之後仍要極盡哀榮,往往剛一登基就開始著手自己的終極歸宿的建造,一直到自己駕崩甚至到駕崩以後還在繼續建造。特別是一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