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十三陵只有定陵被挖,清朝皇帝陵卻有一半被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挖掘了埋葬著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

倒霉的萬曆皇帝成為唯一一位陵寢遭挖掘的明朝皇帝。

但和明十三陵情況不同的是,清朝皇帝的陵寢卻有一半遭盜挖。

其中,清東陵除了順治皇帝的孝陵外,其他全部被盜。

清西陵情況要好很多,只有最後一個葬入的光緒皇帝的崇陵被盜。

明朝要比清朝早一個朝代,為什麼明帝陵基本相安無事,可清帝陵卻被盜挖的這麼嚴重呢?這還要從兩個朝代末期的社會環境說起。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城,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在煤山自縊殉國,明朝從此滅亡。

不久之後,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向清軍投降,清軍得以順利入關。

作為一個僅有幾十萬人口的少數民族,清朝統治者知道要想在中原有穩固的統治,必須爭取到漢族人民的認同。

於是,清軍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消滅農民起義軍的旗號,一路南下。

因為在當時大多數漢族百姓眼裡,明朝滅亡是因為「闖賊」謀逆而不是滿清入侵。

為了安撫漢人,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的情緒,清朝統治者下令對埋葬著明朝歷代皇帝的明十三陵進行必要的修繕,還按帝王陵寢的規格派兵保護。

但到了清末時期,環境就完全不同了。

為了能夠順利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孫中山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

清朝雖然入主中原二百多年,但在當時許多漢人眼中,依然視他們為入侵者。

當清朝滅亡後,接任的民國政府雖然答應給予清朝皇室優待,但對清帝陵的保護就無從談起了。

1928年,孫殿英帶領手下瘋狂的盜挖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東陵。

後來東窗事發,孫殿英竟自辯稱盜墓是為了要革滿清死掉的皇帝的命。

雖然盜墓的理由太牽強,不過孫殿英還是被當時的政府給無罪釋放了。

有了孫殿英先例,後來許多人就對清帝陵虎視眈眈。

之後十幾年的時間裡,康熙、光緒等多位清朝皇帝的陵寢都先後遭盜挖。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抗戰勝利後才有了好轉。

此外,明帝陵在地理位置和挖掘難度上,也比清帝陵擁有許多優勢。

明帝陵都處於北京近郊,不但每天都有不少人來來往往,附近還住著大量居民。

而清帝陵位於河北的山溝中,人煙稀少。

盜皇帝墓所許的時間長,動靜大。

盜墓賊選擇後者下手自然要方便許多。

明帝陵的地宮在建造之時就做了充分的防盜措施,想要挖掘難度很大。

萬曆皇帝的定陵挖掘前後共用了兩年時間。

而清帝陵的防盜措施就做的很粗糙了。

以至於那些經驗豐富的盜墓賊只要很短時間內,就能挖通地宮。

因此,從各方面情況來看,明帝陵的相安無事和清帝陵的大規模被盜,都是必然的結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