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畔 文明閃爍——烏東德水電站(四川)考古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烏東德水電站是金沙江下遊河段規劃建設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四個水電梯級的最上游梯級,裝機容量1020萬千瓦,是我國目前第四大水電站。

為配合烏東德水電站建設,2011年4—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相關單位對水電站淹沒區、影響區和樞紐建設區進行了考古調查,共發現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文物點21處。

根據烏東德水電站移民安置規劃,水電站建設涉及的地下文物點計劃發掘面積共計13.48萬平方米。

這將是目前四川省發掘面積最大、投入人力最多的一個基本建設考古項目。

城河流域文物點分布圖

為使考古項目順利開展並取得更大成果,根據四川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的統一部署,文物調查結束後,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制了詳實可行的《烏東德水電站(四川)考古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並邀請多家高校、省級考古所的著名專家學者多次召開專家諮詢會對《方案》進行諮詢、論證,並對《方案》做了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

《方案》對年度工作計劃、組織實施、多學科的綜合應用、考古項目數字化管理和文物保護預案等各方面都做了科學的規劃。

結合庫區所在區域已往工作及庫區文物調查情況,為強化基本建設考古項目中的課題意識和學術意識,《方案》還預設了「構建城河流域新石器至戰國時代的考古學年代序列」、「石棺葬文化研究」和「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等7個學術課題,希望在實際的考古工作中對各考古團隊的發掘工作起到學術導向作用。

河東田遺址發掘場景

河頭地遺址發掘場景

2017年4月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涼山州博物館、會理縣文物管理所正式開展烏東德水電站(四川)文物考古工作。

目前各考古團隊已在庫區對文物點全面展開了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地點涉及涼山州會理縣的新安鄉、魚鮓鄉和攀枝花市鹽邊縣的紅格鎮等地。

已開展的發掘面積46400平方米,發現各類遺蹟共計逾千個,出土各類文物3000餘件,文物標本數萬件。

其中會理縣新安鄉猴子洞遺址、大劈山墓地、河東田遺址及河頭地遺址等文物點已發掘的350餘座早期石棺葬尤為重要,考古發掘取得了階段性的重要成果。

工作方案專家論證會

猴子洞遺址發現各類遺蹟226個,其中石棺葬121座、房址19座,出土器物小件1000餘件。

遺址發現了布局集中的居住聚落的同時發現了較大的石棺葬墓群,這對於石棺葬的研究是突破性的新材料。

遺址出土物極為豐富,小件以磨製石器為主,同時出土有大量的陶器殘片。

陶器以平底罐類為主,多見鋸齒花邊口罐、折沿罐、侈口罐等。

陶器紋飾豐富,常見有以繩紋、附加堆紋、刻劃紋和戳印文等。

猴子洞遺址發現的石棺葬年代根據地層開口及出土器物情況初步判斷為新石器時代至西周時期,屬於年代較早的大型石棺葬墓地。

石棺葬類型多樣,出土遺物豐富而具有本地特色,為研究當地石棺葬文化內涵及發展演變提供豐富的實物資料。

同時,該遺址發現的石棺葬與川西地區石棺葬差異較大,這為研究不同地區石棺葬文化性質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發現遺蹟的規模及豐富的遺物情況表明該遺址是金沙江流域最重要的古代遺址之一。

考古發掘現場

大劈山墓地位於城河南岸坡地上,東距猴子洞遺址約3千米。

為最大限度搶救文物,《方案》制定了該墓地進行整體揭露的實施方案,計劃發掘面積為4000平方米。

目前發現了205座石棺葬,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

墓葬多為耕土層下開口,沒有發現古代文化層堆積。

葬式多為單人仰身直肢一次葬,少量二次葬。

通過體質人類學觀察,發現大劈山人群存在著較為普遍的拔牙習俗,上頜齒槽保存較好的個體都有發現拔牙現象。

墓葬發現有較多的割肢葬葬俗,可以觀察判斷的墓葬確定該類葬俗的共有16座,多見人體頭顱切割後放置於胸部或者腹部進行埋葬,四肢基本位於正常體位。

墓葬的隨葬品較少,多數墓葬不見隨葬品。

隨葬陶器常見為隨葬一個或兩個陶罐,隨葬貝類飾品的現象較多。

從墓葬形制及出土物判斷,大劈山墓地的年代與猴子洞石棺葬墓葬年代基本相同。

大劈山墓地規模大,墓葬形制多樣,分布集中,排列有序,相互打破關係較少,應該為一處有規劃的部落或家族墓地,對該墓地的全面揭露為研究石棺葬墓地的規劃、石棺葬人群部落的社會文化內涵提供珍貴的材料。

RTK測繪

大劈山墓地出土器物

猴子洞遺址、大劈山墓地位於金沙江一級支流城河的下游,自城河匯入金沙江處上溯10餘公里的城河兩岸水電站淹沒區或影響區密集分布著11處先秦以前的古代遺址或墓地。

除上述兩處文物點外,目前正在發掘的河東田遺址、河頭地遺址、李家坪遺址以及平地遺址、大坪子遺址等文物點均發現了相同文化內涵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或商周時期遺存。

城河下游密集的早期聚落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將有利於構建城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的考古學文化序列。

我們期待通過烏東德水電站工程建設考古項目的實施及後期考古研究的深入,為金沙江中下游的考古學文化譜系的建立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探索區域古代居民的族群研究、石棺葬族群的形成、發展、遷徙和交流等課題提供重要的學術資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四川會理髮現335座新石器至西周時期石棺葬

新華社成都4月28日電(記者童芳)記者28日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該單位去年到今年在四川會理縣發現335座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石棺葬,是我國西南地區首次發現數量如此巨大的石棺葬,為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