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發掘面積最大考古項目:17座墓葬發現非正常死亡現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4月2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會理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烏東德水電站(四川)考古發掘階段性成果論證會上,作為四川省發掘面積最大、投入人力最多,單個項目投入經費最多的一個考古項目,發掘出土的文物讓人眼前一亮,目前發掘石棺葬335座,這也是西南地區發現石棺葬數量最多的單個考古項目,這為研究當地石棺葬文化內涵及發展演變提供實物資料。

該遺址石棺葬與川西地區石棺葬差異較大,而與滇中地區的石棺葬有著一定的聯繫,這為研究不同地區石棺葬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據了解,橫斷山脈南部是國內考古研究的一個熱點區域,恰恰是南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該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這一地區是天然的民族遷徙通道,文化傳播的走廊,同時又是星落棋布的小區域文化的孕育之地。

隨著烏東德水電站(四川)考古項目的推進,這一區域的文化面貌還也將逐步清晰。

21處文物點 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

烏東德水電站是金沙江下遊河段規劃建設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四個水電梯級的最上游梯級,是我國目前第四大水電站。

為配合烏東德水電站建設,2011年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相關單位對該區域進行了考古調查,共發現文物點21處,計劃考古發掘面積13.48萬平方米,時代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

「到目前為止開展考古發掘的8個文物點包括:猴子洞遺址、河頭地遺址、河東田遺址、李家坪遺址、大劈山墓地、河漂遺址、三台地遺址、下壩子遺址。

」在論證會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專家介紹,從2017年4月開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涼山州博物館、會理縣文管所開始烏東德水電站(四川)的考古工作,發掘面積37500平方米。

發現遺蹟種類有墓葬、灰坑、水溝、房址、窯址、灶等,共計851個,其中石棺葬335座最為突出;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銅器、鐵器、骨器、貝器等各類文物共計2136件,標本數萬件。

「烏東德水電站(四川)考古發掘項目是四川省發掘面積最大、投入人力最多,單個項目投入經費最多的一個考古項目。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此次項目的劉化石介紹,目前猴子洞遺址及大劈山墓地考古發掘已取得重要成果。

猴子洞遺址共發現石棺葬121座、史前房址19座,出土器物1065件。

發現了西南地區年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大型石棺葬墓地,還發現了與墓葬同時期的居住區。

石棺葬類型多樣,出土遺物豐富而具有本地特色。

劉化石說:「該遺址石棺葬與川西地區石棺葬差異較大,而與滇中地區的石棺葬有著一定的聯繫」,這也為研究不同地區石棺葬文化性質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隨葬獸角獸牙、海貝或為裝飾品 個別墓主人身中箭鏃

猴子洞遺址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新安傣族鄉馬鞍橋村六組,地處金沙江一級支流城河西岸二級階地(小地名:猴子洞)邊緣地帶,海拔970至990米。

從目前考古發掘來看,遺址年代為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包含墓地和生活區,墓地主要分布於生活區四周邊緣地帶。

據考古專家介紹,發掘過程中出土石棺墓121座,灰坑78座,灰溝6條,房址19座,灶3座,出土陶器、石器、骨角牙蚌器等遺物1065餘件,其中完整可復原陶器30餘件,石器900餘件,海貝、骨飾品數十件,同時出土大量陶片。

「墓葬全部為石棺葬,其中6座頂部破壞嚴重,可能為僅有蓋板的石棺葬。

」考古專家介紹,墓葬大部分無隨葬品,40餘座墓出土隨葬品,多隨葬一或兩件陶器和箭鏃,個別隨葬獸角獸牙、海貝、穿孔骨飾品。

「猴子洞遺址成組分布的墓葬以及合葬墓的發現反映出當時社會以家族為社會組織細胞,並且流行死後聚族而葬的習俗。

」考古專家認為,墓葬規模和隨葬品的差異表明墓主人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位差別,但是這種差異還並不十分懸殊,也沒有證據顯示較高的地位在家族成員間可以穩固繼承。

在眾多墓葬中,有17座墓葬發現非正常死亡現象,包括身中箭鏃、骨骼缺失、骨骼錯位、骨骼破損等4種形式,「這揭示了該社會可能經常面臨人群間的劇烈衝突。

」考古專家解釋說。

另外,M70、M71、M83、M84都隨葬有海貝,除M84外其餘3座都同時隨葬骨飾品,4座墓葬在形制和隨葬品數量種類方面也並不突出,推測海貝可能為稀有的裝飾品。

距今4290年 或為西南地區年代最早大型石棺葬墓地之一

猴子洞遺址擁有豐富多樣的石棺葬類型及土坑墓。

以侈口罐、壺為主要器類,以彩繪黑皮陶、豐富的帶耳陶器、帶角鋬陶器、刻劃紋紋飾為特色的器物群,與岷江流域、大渡河青衣江流域、雅礱江流域等地區石棺葬器物迥然有別,這既有時代早晚的差別,更是不同文化來源和類型使然。

「猴子洞遺址的石棺葬屬於雲南元謀大墩子類型,石棺葬最早可到距今4290年。

」考古人員認為,這很可能是西南地區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大型石棺葬墓地之一。

而墓地年代下限至距今3000左右,前後年代跨度上千年,如此長時段的大型石棺葬墓地在西南地區極其罕見。

與此同時,位於會理縣新安鄉新田村五組的大劈山墓地目前發現了192座石棺葬,墓地規模大,墓葬分布集中,形制多樣,隨葬品豐富,墓葬排列有序,相互打破關係較少,應該為一處部落或家族的墓地,該墓地的發掘為研究石棺葬墓地的規劃、墓主身份級別及該部落或家族的社會文化內涵都提供珍貴的材料。

考古專家稱,石棺葬是我國西南地區分布較為廣泛的一種考古學文化遺存,在岷江上游、雅礱江中下游、滇西地區、大渡河中游、金沙江中游都有分布。

但像大劈山墓地這樣石棺葬如此集中且規模如此之大,在整個西南地區都極為罕見。

( 圖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編輯 官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四川會理髮現335座新石器至西周時期石棺葬

新華社成都4月28日電(記者童芳)記者28日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該單位去年到今年在四川會理縣發現335座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石棺葬,是我國西南地區首次發現數量如此巨大的石棺葬,為揭...

雲南大陰洞遺址考古發現人類早期洞穴墓地

新華社昆明3月7日電(記者岳冉冉)近日,考古人員在雲南大陰洞遺址開展發掘工作時,發現了目前省內規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遺存,為滇東南古人類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大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