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關於龍的詳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

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

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

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複雜。

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

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1.龍的形象

《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辭書之祖《爾雅》提到了鳳凰的形象,關於龍卻隻字未提。

宋人羅願為爾雅所作的補充《爾雅翼》中,卻有「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同為宋人的書畫鑑賞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到了明代,龍的形象更加具體豐滿起來,《本草綱目·翼》云:「龍者鱗蟲之長。

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

其聲如戛銅盤。

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

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

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通過曹操之口,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

方今春深,龍乘時變」。

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寫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

其中一種較為常見的龍的形象特點為九似: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

2.龍的類別

青龍:為「四聖」、「四象」與「天之四靈」之一,又稱為蒼龍,代表東方,青色,因此稱為「東宮青龍」。

相較於《禮記·禮運第九》:「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中的龍來,青龍的地位要更高。

應龍:又作黃龍。

背生雙翼的龍,據《述異記》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據說當年軒轅帝有名大將就是應龍,主要功績有斬殺蚩尤、夸父。

虺(huǐ):《述異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

」是龍的幼年期。

虬(qiú):虬龍是古代傳說中有角的小龍,一說是無角的幼龍。

《說文解字》:龍無角者。

各本作龍子有角者。

今依韻會所據正。

然韻會尚誤多子字。

李善注《甘泉賦》引《說文》虬,龍無角者。

螭(chī):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類龍生物。

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

蛟(jiāo):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

角龍:指有角的龍。

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

火龍:《清史稿》載:「浮山有龍飛入民間樓舍,須臾煙起,樓盡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龍見於張體兩川圍中。

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龍見於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龍見於龍王峪,先大後小,長數丈,所過草木如焚」。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

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于海。

有毒,傷人即死。

」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雲龍:雲霧纏繞的龍。

望龍:頭部呈側面的龍。

行龍:傳說鯉化蛟,蛟化龍,而當龍達到一定境界時,會化為行龍。

魚化龍: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古代早已有之。

《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龍門,講述的就是龍魚互變的關係。

蜃龍:蜃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種。

蜃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就是從口中吐出的氣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影。

這些幻影大多數是亭台樓閣,是誰都沒見到過的豪華,從窗口裡可以看到穿戴華麗的人們在活動。

這就是常說的海市蜃樓。

除此之外,在一些典籍里還記載了龍的「衍生物」,如《五雜俎》:龍性最淫,故與牛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

3.龍生九子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

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

我們主要以年份偏老並已經被後人整理成書的《中國吉祥圖說》來了解具體是哪九子。

  1. 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2.老二睚眥(yázì),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3.老三嘲風,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

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4.四子蒲牢(pú láo),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6.六子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屓(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鴟(chī)尾或鴟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其他:

饕餮:四凶之一,原為縉雲氏之子。

貔貅:帶有祥瑞之氣的一種神獸。

龍為文化本源。

《易》乃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而《易》之源,則可追溯至龍書。

《易》中,主卦為乾、坤二卦。

乾卦之中,《易·乾·爻辭》則按六爻之順序揭示了事物包括人生成長的普遍規律,以龍成長於水中為喻,提煉、總結出成長為遨遊天地之成功者的六個人生階段。

如初九:潛龍,勿用。

指人生初期,象徵人生的學習階段。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指龍之羽翼初豐,象徵人生的實習階段。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指閱歷經驗均已具備,象徵人生的創業階段。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指人生已達到德才兼備,象徵人生的成功階段。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指龍騰出江河,飛離陸地,象徵人生追求與成就已到極致。

上九:亢龍有悔,揭示出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的鐵律。

《易·坤·爻辭》,則是對處於從屬地位者成長階段之歸納、提煉與詮釋。

其最後階段之上六,則有「戰龍於野,其血玄黃」之句,意為陰盛之極,從屬者轉變為主導者,難度很大,代價亦大,要有充分的心理與應變準備。

民間層面,龍的影響更大,以龍為姓分布甚廣;龍王廟遍布神州,地名中多有以龍為名;動物中有地龍、變色龍等;植物中之龍眼、龍膽等。

鄉間廟會舞龍燈,江南水鄉賽龍舟,皆源遠流長。

龍是正義化身,炎黃子孫賦予龍諸多美好善良之心性。

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傳說小白龍曾因行雨救民而得罪玉帝,為懷念小白龍的恩德,民間將二月二定為春龍節,焚香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而傳統的春節,也於此日正式結束。

龍可代表英雄。

龍之形象幾乎活躍於各個層面和領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感召力,是理想中英雄之典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龍也有翅膀,曾經幫助大禹治水

《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到底存不存在,大體上都認為只是古人想像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