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個展覽,才知道北大考古有多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尋真——北京大學考古教學與科研成果展》開幕
4月28日,北京大學迎來百廿華誕之際,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多家考古所、博物館舉辦的《尋真——北京大學考古教學與科研成果展》正式開幕,以期通過回顧、反思和總結可謂「半部中國考古學史」的北京大學考古學學科發展歷程,為尋找並復原一個真實的古代中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展覽開幕前6天,倒計時版精美海報便傳遍朋友圈,給人深刻印象,展覽未開已成為熱議話題。
田野考古是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
僅1990年舉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以來,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師生參與的重要考古發現就逾三十項。
本次展覽圍繞重要考古發現對於學科建設的促進而展開,通過370餘件(組)文物、圖版、照片、報告、論文、工具實物等資料,展現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在中國考古學學科教學與科研領域取得的成績。
展覽在強調觀賞性的同時,又保持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作為高校博物館辦展的學術特色,在反映學科建設歷程中總結經驗,展望未來。
本次展覽共分六個單元: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漢唐考古、宋元明考古和考古技術與方法。
第一單元
以「中國遠古人類的發現」、「華南礫石工業的發展」、「從現代人出現到農業起源」三部分,展現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舊石器時代考古教學與科研取得的豐碩成果。
第二單元
泉護村遺址發掘現場
聚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發現,為觀眾呈現泉護村、王灣、北莊、八里崗等遺址考古教學與科研的傑出成績。
第三單元
展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參與的晉侯墓地、天馬——曲村遺址、周公廟遺址、周原遺址等夏商周考古教學與科研的重大發現;其中以山西博物院鎮院之寶晉侯鳥尊與晉侯穌鍾為代表的多件文物,將以借展的方式蒞臨北京大學。
第四單元
以大堡子山遺址、馬家塬墓地、洪州窯遺址為重點,展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漢唐考古教學與科研的不凡收穫。
第五單元
以磁州窯、定窯、越窯等遺址的陶瓷考古與白沙宋墓考古為例,介紹北京大學宋元明考古教學與科研的突出成就。
其中由故宮博物院借展的白沙一號宋墓磚第123箱,為今年2月仙逝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泰斗宿白先生的著名考古成果,此次為其1951年出土後的首度公開展出。
第六單元
通過虛擬現實(VR)模型展示等形式,總結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技術與方法教學與科研的成功經驗——構築世界一流的多學科研究平台,形成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聯合攻關的創新機制、研究和教學模式。
精選展品
金牛山人化石
呂遵諤教授在金牛山遺址進行發掘
金牛山遺址位於遼寧省營口市永安鄉,1984年北京大學考古系呂遵諤教授帶領舊石器時代考古方向的研究生進行田野考古教學實習時發現了金牛山人化石。
化石共計50餘件,包括頭骨、脊椎、肋骨、髖骨、尺骨及手腳等部分,屬同一個體,女性,年齡在20-22歲之間,年代為距今26萬年左右,為迄今發現的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最完整古人類化石骨架。
金牛山人頭骨保存十分完好,有一些與北京人相似的原始特徵,但腦量顯著提高、吻部後縮程度比北京人更加明顯,根據頭骨形態特徵分析,金牛山人屬於古老型智人(Archaic Homo sapiens)。
金牛山人是研究東亞地區古人類體質演化的關鍵材料,這一發現被列入了1984年全國五大考古發現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1985年榮獲國家教委首次頒發的大學文科獎。
金牛山人頭骨化石
舊石器時代早期|遼寧營口金牛山A點洞穴
鴞面
1958年至1959年,為配合三門峽水庫修建工程,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組建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陝西分隊華縣隊,由高明、楊建芳、張忠培負責,對華縣泉護村仰韶文化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
鴞面就是在此次發掘中發現的。
鴞面為泥質褐陶,手制,正麵塑出鼓起的雙目和尖喙,頭部上方兩側還有雙耳的殘跡。
鴞面設計構思巧妙,構圖簡練而傳神,是新石器時代先民藝術創作的代表,後又成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源流運動」平台Logo設計原型。
鴞面
新石器時代晚期|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出土
刻辭卜甲
2003年12月14日,北京大學考古專業教員徐天進帶領學生在周公廟遺址進行考古調查時,於廟王村附近發現了兩片帶有55字刻辭的卜甲,引起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2004年至2011 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周公廟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發掘和田野調查。
目前共發現7處墓地近千座墓葬,4處鑄銅、制陶手工業作坊遺存,40多座夯土建築基址,並在5個地點發現近萬片甲骨,於2008年選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件刻辭卜甲龜背甲殘片,與C10④:1為同一龜背甲之殘片。
甲內面經過鋸削、銼磨處理,局部外側經切鋸,在頸板處有一圓鑽。
甲上有一鑽,最初加工成橢圓形,外側施鑿。
另殘存方鑽2個,鑽內有灼痕,正面有「T」字形兆枝。
卜辭刻在背甲正面,現有兩條39字:
(1)……視馬,毖於馬師,勿乎人於逆它,終囟(使)亡咎。
(2)……五月哉死霸壬午衍祭,翦繁,事占:者……來。
氒至,王囟克逸於宵。
刻辭卜甲
西周|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遺址採集
晉侯鳥尊
1992-2001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晉侯墓地進行了6次大規模發掘,共發現9組19座晉侯及夫人異穴並葬墓。
晉侯墓地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資料最豐富的周代諸侯墓地,為研究周代埋葬制度、探討晉國歷史提供了空前豐富的資料。
晉侯墓地以其在學術研究上的重大價值,曾於1992年、1993年兩次選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並於2001年選入「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
這件鳥尊2000年於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4號墓出土。
整體造型為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一象首,與雙腿形成三點支撐。
器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乍向太室寶尊彝」,說明該器為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
為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晉侯鳥尊
西周|山西曲沃晉侯墓地114號墓出土
晉侯穌鍾
共兩件。
一件高25.9厘米,銑間距14.9厘米;另一件高22.3厘米,銑間距12.9厘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
該編鐘總計16件,其餘14件由上海博物館從境外購回入藏。
編鐘分兩組,三種式樣,非同時鑄造,測音卻和諧,是標準配律。
16件鐘上共刻有355字的長篇銘文,完整記錄了西周厲王三十三年,晉侯穌率軍參加周厲王親自指揮的討伐東夷的戰爭。
晉侯穌因戰功,多次受賞,因作此編鐘。
所記戰爭為史料所闕載,對研究西周和晉國歷史極為重要。
銘文全部為鏨刻,西周青銅器首見。
為第一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晉侯穌鍾
▼晉侯穌鍾
西周|山西曲沃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
甬鍾
20世紀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盜掘,大批珍貴文物流失海外。
自2004年始,在國家文物局和甘肅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誠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博物館考古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組成聯合課題組,啟動早期秦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
這件甬鍾出土於大堡子山祭祀遺址。
旋鈕紋飾分為四個單元,皆飾陰線獸目交連紋。
舞部紋飾也可分為四個單元,皆飾陰線捲雲紋。
鉦部左右的篆部各分五區,1、3、5區各有三枚,2、4區飾陽線三角夔紋。
表面殘留布紋,放入時當包以麻布。
甬鍾
春秋早期|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祭祀遺址
白地黑花纏枝芍藥紋梅瓶
1987年,北京大學考古學系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對觀台磁州窯遺址進行了主動發掘。
發掘面積480平方米,清理了以9座燒瓷窯爐和1座釉灰窯以及加工原料的大碾槽為代表的大批遺蹟,出土了內容豐富、數量巨大的遺物,這是北大首次開展的陶瓷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白地黑花纏枝芍藥紋梅瓶,方唇,折沿下斜,矮梯形小口,短束頸,聳肩圓折,瘦長腹,隱圈足。
灰胎,堅緻。
白釉泛灰,木光,施滿釉。
白地黑花裝飾,黑花呈醬色,肩飾菊瓣紋邊飾,上腹飾纏枝芍藥,六朵花頭,下腹飾「富貴不到頭」圖案一周,下為菊瓣邊飾。
磁州窯典型風格白地黑花梅瓶的代表作品,應該是用作花瓶或盛放醴酒的酒瓶,具有挺拔的造型,強烈的黑白反差,自由瀟洒的紋樣,是民間藝術的集中體現。
類似的器物,國內出土和館藏品不超過3件。
白地黑花纏枝芍藥紋梅瓶
金代|河北磁縣觀台磁州窯遺址出土
白沙一號宋墓磚 第123箱
1951年12月至1952年1月,宿白先生主持了河南禹縣白沙水庫庫區三座宋墓的發掘工作。
白沙宋墓是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趙大翁及其家屬的墓葬,是北宋末期流行於中原和北方地區的仿木建築雕磚壁畫墓中保存最好、結構最為複雜、內容最為豐富的一處。
1952年將白沙宋墓1號墓的墓室壁畫與墓磚整體切割,裝了148箱。
其中箱面注有「特」字的,內裝繪故事畫的墓室立牆磚塊;箱面未注「特」字的普通箱,內裝有彩繪的墓室斗拱藻井磚。
148箱中,「特」字箱有19箱,普通箱129箱。
根據裝箱單,第123箱裡裝的是「前室東壁帳飾、東壁抱柱和南壁前斜線」。
白沙一號宋墓磚 第123箱
北宋|河南禹縣白沙一號宋墓出土
叔虞方鼎
叔虞方鼎出土于山西省曲沃縣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晉侯燮父墓(M114)中。
方鼎腹部飾雲雷紋襯底的獸面紋,四柱足飾雲紋和蕉葉紋,時代為西周早期。
鼎腹內壁一側鑄有銘文8行48字。
銘文記載了周王在成周舉行一系列典禮,並賞賜唐叔虞車馬、貝等物的事情。
根據《史記·晉世家》及新出銅器銘文可知,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地,故稱唐叔虞。
叔虞之子燮,又被改封於晉地,是為晉侯。
此件方鼎的作器者即為唐叔虞。
叔虞方鼎
西周早期|口長18.5、寬16.5、腹深11.2、通高27厘米|2001年北趙晉侯墓地M114出土
叔虞方鼎腹內銘文
展覽基本信息
展覽名稱:尋真——北京大學考古教學與科研成果展
展覽地點: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支持單位(按拼音排序):保利藝術博物館、磁州窯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禮縣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江西省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PS:觀眾憑有效證件免費入館,進入校園請按照北京大學近期有關通知與規定。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簡介
1922年,現代考古學剛剛傳入中國之際,北京大學就在國學門設立了考古學研究室。
1952年,北京大學成立中國高校中第一個考古學專業。
1957年,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開始獨立開展田野考古教學實習。
將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的田野考古教學實習,始終是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
僅1990年舉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以來,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參與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就逾三十項。
圍繞歷年來重大考古新發現,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成果等方面,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及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六十餘年來,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大師雲集:蘇秉琦、宿白、鄒衡、呂遵諤、嚴文明、俞偉超、李伯謙……他們桃李天下,使北京大學成為中國考古學家名副其實的搖籃。
現在的考古文博學院學科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青年學者已經成為中國考古學各相關領域的中堅力量。
繼續引領並為中國考古學的長遠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使命和責任。
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簡介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大學校內的鳴鶴園中,是中國高等院校中第一所考古專題博物館。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宗旨是收藏、保存、展示、研究、解讀並加強對藏品和資源的保護,不斷發現新知識,並與世界分享。
博物館的使命與北京大學的宗旨保持一致,博物館通過科研、教學、專業培訓和公眾教育進一步提高公眾對考古與藝術的理解和欣賞。
展廳面積約2000平方米,藏品包括石器、銅器、甲骨、陶器、瓷器、書畫、碑帖等幾大類。
周公廟出土甲骨萬餘片 可辨識文字2600個
12月10日,本報記者跟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到達周公廟遺址發掘現場。發掘工作已全部結束,現場正準備用沙土回填。長期在此進行考古發掘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山告訴記者,周公廟遺址共出土...
北大120歲生日,山西博物院鎮院之寶鳥尊「飛翔而至」
為了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4月28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近日聯合多家考古所、博物館舉辦「尋真——北京大學考古教學與科研成果展」,多件禁止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齊聚北大鳴鶴園中的賽克勒考古與藝...
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今日亮相北大,僅展十天!
當年周成王桐葉封弟的一句戲言成就了稱霸春秋的晉國,然而隨著歷史車輪的滾動,昔日的輝煌早已在戰火中湮滅,盛極一時的都城地望也被掩埋在黃土之下,無處可尋。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北京大學考古系和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