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驚呼深圳歷史竟有7000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深圳博物館新館恰如展翅待飛的大鵬蓄勢待發。

屋背嶺遺址和咸頭嶺遺址分別入選2001年和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讓你驚呼深圳歷史竟有7000年

深圳新聞網訊 很多人認為,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沒有什麼歷史,其實,這完全是誤解。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深圳文物考古人員基本完成全市文物普查任務,發現大批史前及各個歷史時期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城址、古窯址和革命遺址,收集了大量有實物佐證的歷史資料,參與編寫《深圳市文物志》,為系統地收集、整理深圳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其中屋背嶺遺址和咸頭嶺遺址分別被評為2001年和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咸頭嶺遺址在考古界的影響已擴至世界範圍。

「咸頭嶺遺址」的考古發現,證明了人類在深圳最早活動的時期可以追溯到將近7000年前,這在整個嶺南新石器時期都是非常重要和繁榮的人類聚集。

屋背嶺商代遺址:廣東從商時期起就有自己獨特文化

1999年,深圳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屋背嶺商代遺址。

2001年,深圳南山區屋背嶺商代遺址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該遺址是廣東地區目前發現、發掘規模最大的商時期墓地。

這一考古發掘新成果,對於廣東商周考古研究而言,填補了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區陶器編年的一段空白;證明商時期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粵東北的興梅平原三個區域文化已經出現相互交流和影響;對嶺南考古乃至中國考古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關於這項考古新發現的價值,中國考古界權威、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教授鄒衡老先生的話非常有分量。

他說,屋背嶺商代遺址的發掘,既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共性,又有嶺南文化的特性,說明廣東從商時期起就有自己獨特的文化。

對於深圳屋背嶺商代遺址這一新發現,鄒衡老先生最初也是一個懷疑論者。

因為在此之前,廣東對這一時期的考古基本上只是挖出過零星的陶器碎片,不足以證明商時期文化在這一地區有具體存在。

可是當鄒衡親眼看到了此次出土的大宗完整的陶制器皿,以及少量玉、石器,看到它們上面的獨特的紋飾後非常興奮。

鄒衡認為,雖然少量出土文物有中原文化的痕跡,但嶺南特點是主要的。

當時商的統治未能到達這裡,嚴格地講這些文物不是商文化,而是商時期嶺南地區的特色文化。

這次發掘成果從考古學的角度證明了嶺南地區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自己的文明存在。

1996年對向南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咸頭嶺遺址:珠江口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鑰匙」

2006年,中國社科院將大鵬灣畔咸頭嶺遺址評選為「2006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咸頭嶺文化」最終成立。

該遺址是深入認識珠江口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鑰匙」,對於研究史前人類活動有著重要意義。

咸頭嶺村遺址位於深圳市大鵬鎮咸頭嶺村的海邊沙堤上。

西南至東北長120米,西北至東南長110米,遺址面積約13000平方米。

1981年深圳博物館在考古調查中發現。

考古隊從1981年至2006年對咸頭嶺遺址共進行了5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彩陶、白陶、夾砂陶片、石器,以及房屋、灶台等遺蹟。

這裡是典型的沙丘遺址,是目前珠江口沿岸同類型遺址中發掘面積最大、出土文物最為系統、器物製作工藝水平最高的遺址。

從咸頭嶺出土的器物看,珠江文明起源一點兒也不比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晚。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先生首次提出「咸頭嶺文化」概念,並稱它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代表性考古學文化。

據市博物館館長助理葉楊介紹,李伯謙以及中山大學教授李松生提出「咸頭嶺文化」的命名的理由是,一、咸頭嶺是珠江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中文化內涵最為豐富、文化特徵明顯的典型遺址;二、該遺址是環珠江口彩陶、白陶的發源地;三、咸頭嶺史前文化遺存中的典型器物在各期遺址中的演變脈絡清晰。

深博以原創、引進、合作辦展等形式舉辦專題展覽,年均逾30個。

圖為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中的磁州窯孔雀綠釉人物紋梅瓶。

深博精彩

1.臨時展理念領先全國

深圳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舉辦臨時展覽最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開館至今20多年,已經舉辦了700多個臨時展覽,年均30餘個,內容涉及歷史、文化、藝術、政治、自然等各個方面。

該館以原創、引進、合作辦展等形式舉辦專題展覽900多個,年均30多個。

四羊方尊、金縷玉衣、秦始皇兵馬俑、越王勾踐劍等國寶級文物,以及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印度、埃及等國家和地區的文物藝術精品都曾在該館展出,屢屢產生轟動效應。

堅持「走出去」的辦展思路,組織館藏古代藝術精品、出土文物、民俗文物、近代文物等赴香港歷史博物館、澳門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國內20多家著名博物館展出,《深圳改革開放史圖片展》赴北京、四川等全國10多個城市展出,展覽影響遍及全國。

新成立的「廣東省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專委會」掛靠深圳博物館,20多家地市級以上博物館加入。

2.極具特色的常設展

作為區域性博物館,深圳博物館辦館伊始就極其注重自身特色的發展。

開館初期的《今日深圳》展覽以豐富的實物和圖片資料展現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來建設過程的突出成就,社會影響力很大,奠定了作為政府重要接待單位的基礎。

幾經改版,《今日深圳》發展成為現在的《深圳改革開放史》陳列,更是開創博物館從事當代史研究和展覽的先河。

《今日深圳》和《深圳改革開放史》分別於1997年和2008年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3.打開深圳的重要窗口

深圳博物館新館於2008年底建成開館,標誌著深圳博物館提升階段的到來。

位於市民中心東翼的深圳博物館新館,正如展翅待飛的大鵬蓄勢待發。

新館作為歷史民俗館,老館作為藝術自然館,兩處館址在共同為社會公眾服務。

4.打造數字化博物館

深圳博物館非常重視數字化博物館建設,已經投入了2500萬元資金,建立了數字化博物館系統。

經專家驗收鑑定,深圳博物館數字化項目在總體設計方案、軟體、實現技術、系統適應性和功能完備性等方面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同時,數字兒童館的建設也彌補了綜合博物館在公眾服務方面的不足,並為今後同類型特色館的建設提供了成功案例。

5.用高科技手段辦展覽護文物

深圳博物館特別注重高科技手段在陳列展覽中的運用,大部分展覽都使用了聲、光、電的先進技術,在場景復原、舞台美術、專業燈光、動態模型、多媒體應用等方面不斷作出大膽嘗試,觀眾反響特別好。

2008年,深圳博物館以歷史民俗館建設為契機,建立起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實驗室,包括文物保護修復室、常規實驗室、儀器室、X射線探傷室、文物熏蒸消毒室等,總面積500多平方米。

獲得國家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復一級資質,複製、拓印資質。

6.學術研究助力文博

深圳博物館承擔了國家、省、市大量的科研課題。

《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課題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被列入國家可移動文物保護總項目庫。

深圳市資助課題《動物標本製作和保存的環保安全新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研製的標本防霉劑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現正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出版《深圳古代簡史》《深圳近代簡史》《深圳經濟特區創業史》《嶺南地區出土青銅器研究》等重要專著及展覽圖錄,屢獲嘉獎。

組織舉辦中國紅綠彩瓷器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古代黑釉瓷器與吉州窯瓷器國際學術研討會、宋代窖藏文物學術研討會等大型學術交流會議,相關活動及研究成果在業界和社會上產生重要影響。

采寫 深圳晚報記者 楊端端

攝影 深圳晚報記者 馮明來源:深圳晚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讓你驚呼深圳歷史竟有7000年!

深圳新聞網訊 很多人認為,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沒有什麼歷史,其實,這完全是誤解。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深圳文物考古人員基本完成全市文物普查任務,發現大批史前及各個歷史時期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城...

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如期舉行

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2016年12月28—30日,由江蘇省考古學會主辦、鎮江博物館承辦的「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在鎮江拉開帷幕,年會以「探索地域文明、保護文化遺產、服務社會公眾」...

南漢二陵博物館6日起首次向公眾開放

「南漢二陵博物館向公眾局部開放參觀揭幕儀式」和「南漢二陵博物館建設和陳列專題展覽」今天(6日)上午冒雨在廣州大學城國醫西路舉行,這也是自2015年奠基以來南漢二陵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活動由廣州...

考古發現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

中國文化傳媒網訊 2月15日,成昆複線(涼山段)考古新發現暨西南秦漢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西昌舉行,就2016年成昆複線(涼山段)取得的重大考古發現以及西南地區的秦漢歷史與文化展開研討。 近...

看了這個展覽,才知道北大考古有多牛!

《尋真——北京大學考古教學與科研成果展》開幕4月28日,北京大學迎來百廿華誕之際,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多家考古所、博物館舉辦的《尋真——北京大學考古教學與科研成果展》正式開幕,以期通過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