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考古發現2000多年前秦人古酒 出土已無酒精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原標題:陝西考古發掘2000多年前秦人古酒 已經沒有酒精味道)
秦人愛飲酒?2000多年前古人飲用的酒是什麼樣的?近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岩村秦人墓葬的發掘結果,其中引人矚目的是在一件密封較好的銅壺裡,發現了距今2000多年的古酒。
△盛有古酒的銅壺(中)
出土文物260餘件
這批平民墓葬的時間集中在戰國晚期到秦代,儘管多次被盜擾,依然出土了不同材質的文物260餘件,其中引人矚目的是在一件密封較好的銅壺裡,發現了距今2000多年的古酒.
銅壺屬於盛儲酒類液體的青銅禮器,按照周禮制度,墓葬中出土的銅壺多與下葬過程中的「獻祭」儀式有關,填埋時也多盛有酒類。
但2000多年前秦人盛放的酒能保存下來實屬「意外」。
主持發掘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衛紅介紹說:「銅壺出土時,我們發現口部用植物條綑紮了粗麻布,良好的密封性為保存壺中酒提供了可能。
」銅壺中保存的約300毫升液體,近乳白色,透明純凈。
△墓葬發掘中發現的液體,近乳白色,透明純凈,約300毫升
秦酒為發酵釀造
參與發掘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楊力錚說:「經過相關單位科學檢測,發現液體中含有較高的羥脯氨酸、谷氨酸等胺基酸,屬於酒類物質,類似今天的發酵釀造酒。
」這次酒的發現不僅說明了秦都咸陽的酒業釀造水平,也體現了秦帝國對周禮制度的傳承,對研究秦咸陽城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還注意到,這批墓葬出土的一柄保存完整的銅劍。
通長60厘米的銅劍劍身是中部起脊的八面體造型,近鋒端有明顯束腰,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使用之後在刃部留下的豁口。
銅劍的束腰和八面體劍身使其具有較強殺傷力。
據《史記》記載,為了適應戰爭需要,秦國自簡公六年開始「令吏初帶劍」,次年令「百姓初帶劍」。
從此秦國男子帶劍成為規制。
張楊力錚說,這柄劍的造型是吳越風格,從刃部豁口推測,是經歷血雨腥風的實用武器,也印證了秦人的尚武之風和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
△墓葬出土了一柄保存完整的銅劍
另外,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件罕見的戰國晚期卜甲。
許衛紅認為該發現是「一次奇怪的意外」。
古人以動物的骨、甲製成占卜的器具,根據骨、甲上的「兆紋」判斷事情的凶吉。
考古工作者推測,這座墓葬的主人身份可能是咸陽城內的一位「巫師」級人物。
平民墓中有酒說明國力強?
百姓能喝得起酒
「這次考古發掘出土的銅壺外形基本是素麵,沒有花紋。
這表明墓主生前身份並不高貴,是很普通的平民。
加之這銅壺裡裝有距今2000多年的古酒,雖暫未檢測出是用什麼糧食釀造的,但至少說明當時的秦國國力強盛,人民物質生活比較富裕,普通老百姓喝得起酒。
」今天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楊力錚就日前發掘的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岩村秦人墓葬里裝有古酒的銅壺,接受《法制晚報》記者採訪時透露說。
對於該古酒有無啥氣味,張楊力錚表示,或許是年代太久遠,酒精味道早已揮發,所以無異味。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是經過科學檢測得來的結果。
十多年前在西安發現的多起類似古酒發掘,則大多是推測的,並沒有經過科學檢測。
所以這次的考古經得起推敲。
」張楊力錚說道。
他還向記者透露,釀酒技術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
近些年中外考古研究機構在西安半坡米家崖遺址發掘的5000年前釀製酒類的陶器,就證實了這一點。
「只是那時的釀酒技術還不成熟,大多是用粟米等純糧食釀製,工序很簡單,所以酒精度數較低。
類似於今天自家釀製的米酒、黃酒。
」張楊力錚如是說。
另據其介紹,早在2003年於西安北郊發掘一座西漢高級貴族墓葬,出土了一批精美的西漢早期青銅器。
其中一個青銅鍾里竟盛滿了50多斤保存完好的西漢美酒,且酒香四溢。
而這次發掘的秦人古酒,則將年代進一步推前,並且是一平民墓葬里發掘的,由此顯得比較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