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墓中都出土了哪些國寶文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位於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的西漢南越王墓劈山為陵,從象崗頂劈開石山20米,鑿出一個平面「凸」字形的豎穴,再從前端東、西側開橫洞成耳室,南面開闢斜坡墓道。
墓室以紅砂岩石仿照前堂後寢的形制砌成地宮,墓頂用24塊大石覆蓋,再分層夯實而成。
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築成,墓室坐北朝南,前三後四共7室,寬
12.5米,長10.85米。
墓主居後部中室,前廳後庫,前部東西為耳室,後部東西為側室。
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僕役7人。
前部前室四壁和頂上均繪有朱、墨兩色雲緞圖案;東耳室是飲宴用器,有青銅編鐘、石編鐘和提筒、鍅、鉳等酒器以及六博棋盤等;兩耳室是兵器、車、馬、甲冑、弓箭、五色藥石和生活用品、珍寶藏所,尤其珍貴的是來自波斯的銀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
這些文物證明南越國早期或更前年代廣州已與波斯和非洲東岸有海上貿易。
後部主室居中,為墓主棺庫主室,墓主身穿絲縷玉衣,隨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為「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此外,還有螭虎鈕「帝印」。
龜鈕「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趙昧」玉印等。
東側室為姬妾藏室,殉葬姬妾4人均有夫人印1枚。
西側室為廚役之所,殉葬7人,無棺木,室後置豬、牛、羊三牲。
後藏室為儲藏食物庫房,有近百件大型銅、鐵、陶制炊具和容器。
出土文物共千餘件(套),金印是國內首次出土的漢代帝王金印。
這些出土文物對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土地開發、生產、文化、貿易、建築等狀況以及南越國歷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
南越王墓這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漢代帝王墓葬,保存之完好、出土文物類別之豐富、工藝之精美以及文物的涵蓋面之廣,讓人震驚。
國家文物局2002年發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共有64件(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出。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角形玉杯》和《銅屏風構件5件》位列其中,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1983年廣州市南越王墓出土的《角形玉杯》,現藏南越王墓博物館。
這件角形玉杯,出土自墓主棺槨頭箱。
用一整塊青玉雕而成,呈犀牛角造型,口橢圓,腹中空。
高18.4厘米,口徑5.9-6.7厘米,口緣厚0.2厘米,重372.7克。
器表上面線刻一尖嘴獸,迴環往復,生動逼真。
相傳犀牛角的酒杯可以溶解毒物,玉雖不能解毒,南越國的玉匠卻借題發揮,就著石頭的形狀施刀,綜合運用玉雕的各種工藝方法,在器身上巧妙布局各層紋飾,再經過細緻的打磨,二千年後玉角杯仍放射出溫和恬潤的光澤。
角形玉杯整體仿犀牛角的形狀,中空可以乘酒。
口呈橢圓形,口沿上微殘,往下漸收束,近底處為卷索形,回纏於器身下部。
角形玉杯上的紋飾十分精美,自口沿處起為一立姿夔龍向後展開,龍體修長,環繞杯身。
夔龍的雕刻手法十分精美,由淺浮雕至高浮雕,及底成為圓雕,而且在浮雕的紋飾中,還用單線的勾連雷紋作填空補白。
這件玉杯無法直立,在飲酒的時候要拿起酒杯,從杯口一飲而盡,同普通酒杯的使用方法相同,也反映了西漢時期南越國嗜好飲酒的風俗。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銅屏風構件5件》,其中包括:朱雀屏風銅頂飾、雙面獸首屏風銅頂飾、人操蛇屏風銅托座、蛇紋屏風銅托座、蟠龍屏風銅托座(一對)。
朱雀屏風銅頂飾:立於屏風兩側轉角的頂上。
朱雀頂上有管狀的插座,是用來插雉雞羽毛的。
朱雀昂首展翅,佇立在方座之上,全高26.4cm,雙翅距24.5cm。
其通體鎏金,自頸以下及雙翅遍刻鱗片狀羽飾,方座四面飾有火焰形紋。
朱雀為漢代四神之一,主南方,以朱雀作頂飾也反映了這一時期思想觀念。
雙面獸首屏風銅頂飾:高16.7,寬56.3,厚4cm,兩面造型一致,為雙面獸形。
雙目圓突,高鼻,張口露齒,狀若微笑。
頭頂出雙角,兩眉和耳後鬢髮飄向兩邊,如三束飄帶相互絞纏,正中和兩側各伸出一根圓管形插座,插入雉羽為飾。
下鄂兩側伸出插榫,以固插在屏風頂橫枋上。
整器通體鎏金,獸面頂的雙角、眉毛、捲雲紋均用黑漆勾勒輪廓線,管壁上刻有順序數目。
人操蛇屏風銅托座:通高31.5、橫長15.8cm。
結構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為兩個大小相同的扁長方套筒組成的活頁,可作90度展開,為屏風右翼障的下轉角構件。
下半部為力士托座,取自「越人操蛇」的傳說。
力士身著右衽褐衣,短褲,跣足。
兩眼圓瞪,眼珠外突,口咬一兩頭蛇。
雙手操蛇,雙足跪坐夾蛇,五條蛇相互絞纏,玲瓏通透。
是兩千多年前越人抓蛇吃蛇形象的再現。
原通體鎏金,並有黑漆繪線,現僅留斑點。
蛇紋屏風銅托座:高23.4、長46.45、寬29.4cm。
是屏風正間兩邊的托座。
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套筒,如「之」字形,用來套入屏風的柱、枋;二是支托,由三條相互絞纏的蛇組成,蛇體正中兩面各伸出一個,以保持屏風的平穩。
蛇是古代越人崇拜的圖騰,由此可見這是一件有地方特色的器物。
蟠龍屏風銅托座(一對):高23.4、長46.45、寬29.4cm。
是屏風正間兩邊的托座。
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套筒,如「之」字形,用來套入屏風的柱、枋;二是支托,由三條相互絞纏的蛇組成,蛇體正中兩面各伸出一個,以保持屏風的平穩。
蛇是古代越人崇拜的圖騰,由此可見這是一件有地方特色的器物。
南越王墓的發掘是建國以來兩廣漢代考古的高峰,也是對這一時期兩漢考古的一個總結性的里程碑。
由於南越王墓的發現,過去值得推敲和懷疑的漢代嶺南文化和經濟的狀況得到了糾正和證實。
同時,南越王墓的發現也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即嶺南開發史、建設史、南越國史和嶺南城市考古研究的新時代。
南越王墓的發現之後,中國的漢代考古學也有了一個更加標準的墓葬和器物尺度。
漢代是中華文化的成熟期,「漢族」、「漢字」、「漢語」、「漢方」等說明這一時代有多麼大的震撼力和底蘊,用時代「漢」來作為文化的基本載體在全世界也是唯一的。
南越國的建立和發展則正是嶺南社會受巨大的震動的成熟期,正是自此開始,嶺南社會步入了漢代社會體制中,嶺南文化也正式納入到漢文化圈內,實現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跨越式大發展。
這一地區和中央保持一致,但又決不失其特點,南越王墓作為這一時期的文化的遺存者,為今天的人們提供了許多暗示——使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找到了重新審視這一時期的線索和思路,僅就墓葬而論,漢文帝「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而南越王墓也因其山,卻採用了築石室為墓的形式,且奢靡遠遠過之。
這說明南越國時期經濟的到了長足的發展,且這種發展是持續均衡的,不比中原時時受戰亂的影響,社會經濟常受到衝擊。
南越國是漢代大一統前提下的高度自治地區,揭開了中國政治文明史上的極為重要的一頁,漢文帝與趙佗書中寫道「服嶺以南,王自治之」。
自治一詞源於此,並由此開創了中國邊疆區域自治、民族自治的先河。
在這一時期,嶺南已經有了與中原同步的政治文化。
秦始皇五路大軍的南下,帶到嶺南的不僅僅是強大的生產力,趙佗的立國靠的也不僅僅是蠻征濫戰,靠的是先進的管理體制,這包括政治機構和政治軍事管理機制,以及至今仍有啟迪意義的「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
沒有這些,不可能達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這種先進的管理體制從秦始皇設嶺南三郡,郡下設縣、鄉以及統一文字和度量衡開始,到趙佗立國後則學秦、漢之所長,就已經完備。
南越王墓出土的「長樂宮器」、「樂府」、「居室」、「景象令印」、「泰官」等銘文正說明了他與中原的同步。
二期它的如「中府嗇夫」、「官」、「左官」、「右官」等南越王宮的出土物,則說明了生產管理體制、官僚體制的完備。
「留得漢家文物在,一墳抵得五車書」。
原國務院總理李鵬參觀南越王墓時為其題寫:「嶺南文化之光」,這是對南越王墓及其出土文物十分精練的概括。
它說明嶺南有優秀的文化傳統更具有優秀的文化源頭,就此而言,南越王墓的意義不容忽視,它是嶺南秦漢的百科全書。
施工隊挖到一塊石板,以為是林彪的防空洞,誰知是一堆寶貝!
自古以來,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看看多少珍貴的文物、稀奇的寶貝最開始都是由人民群眾發現的,這裡面除開中國本身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外,有時候真的就是運氣使然。任你專家們研究探訪可能都不如群眾的無心插柳...
施工隊意外發現一洞穴,本以為是林彪的防空洞,誰知卻是千年古墓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意思大家都懂,而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的,就和這句話有著密切的關係。有這麼一座千年古墓,被大批的盜墓賊惦記著,也找尋了許多年了,但就是沒被找著,...
「八識界」鑿山而建,活人殉葬的西漢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是西漢初期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的陵墓。趙眜是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的孫子,號稱「南越文帝」。南越王墓,"鑿山為藏"的石室墓,採用豎八鑿洞的方法構築。墓室平面呈"早"字形,約100平方米,按照...
漢朝這6件頂級文物,簡直太逆天,最後一件十有八九是穿越過去的
秦朝末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當時泗水亭長的劉邦看到了機會,抄起傢伙就舉兵反秦。秦朝滅亡後,劉邦與項羽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最終於垓下之戰徹底擊潰項羽所率領的楚軍,建立了大漢王朝。漢朝的鼎盛時期,周...
農民工一鋤頭刨出一個大型古墓,發掘的文物能裝備一個博物館
泱泱中華,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五千多年;擁有這樣悠久的歷史稱為了華夏子孫骨子裡的驕傲。在賢弟考古發掘中,出土了歷朝歷代各種各樣的文物。這些文物見證了中華幾千年的興衰更替,更為後世留下了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