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大圍塗》品讀會 分享蕭山圍墾精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8月27日下午,儘管天氣炎熱,但是仍有不少讀者聚集在浙江圖書館一樓文瀾演講廳。

這裡正在舉行「我的心裡只有你」——《大圍塗》新書品讀會。

作者俞梁波,浙江省作協副主席、市作協主席艾偉,杭州市作協副主席孫昌建等跟大家一起,分享關於蕭山圍墾精神所留下的時代反思。

為治理錢塘江水患,1969年蕭山成立圍墾指揮部。

歷時30年,最多日動用15萬餘人,用簡單的勞動工具和生產方式,圍海造田52萬畝,使350平方公里的灘塗變成良田。

蕭山圍墾是蕭山父輩們用血汗換來的奇蹟。

俞梁波耗時6年完成的長篇小說《大圍塗》,寫的正是蕭山人民圍墾治江的那段歷史。

這是一個關於人心的故事。

新書品讀會的主題叫「我的心裡只有你」,俞梁波表示:「《大圍塗》中的人、生活和感情,都可以用這一句話概括,它表達了一種單純的情感。

」的確,上世紀70年代,蕭山父輩為了集體、為了國家、為了腳下這塊土地,齊心協力,完成如此大的功績,這中情感是極其純粹的。

俞梁波說過:「我的母親十六七歲的時候,專門去參加圍墾。

我丈母娘也是,甚至當時已經懷孕了4個月的人也是。

」 那個時候蕭山六七十萬人口中,除了老人和幼兒,幾乎所有人親身參與過圍墾。

《大圍塗》展現上世紀70年代蕭山父輩圍墾的壯舉,歷時久、規模大、影響深遠。

這群蕭山人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與洶湧的潮水抗衡。

孫昌建表示:「這是一種奔競不息、勇立潮頭的精神。

」而這種圍墾精神,放在今天仍沒有過時。

「時代在變,萬事萬物都在變,」俞梁波說,「其實蕭山圍墾精神從本質上,跟如今的浙江精神、中國精神是一樣的。

」《大圍塗》以圍墾為背景,寫了那個時代的人、生活、愛情、痛苦、掙扎。

作品中的人物一步步成長,不斷挑戰自己,與當下勇立潮頭的精神不謀而合。

《大圍塗》的意義不僅在於與當下的時代精神有所呼應,同時它也體現了蕭山獨有的文化脈絡和人文素養。

艾偉表示:「俞梁波是土生土長的蕭山人,他用樸素的話,將隱藏在蕭山人骨子裡的文化精神寫出來了,這正是作品迷人的地方。

每個作家在寫作的背後,都有自己獨有的觀念支撐。

艾偉認為:「有時候忠執於生活更加重要。

」就像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從小受到美國南方傳統的薰陶,骨子裡有著對家族的自豪和對故土的熱愛。

因此,從他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關於美國南北戰爭、對於黑奴不一樣的解讀。

艾偉說:「小說不是對歷史簡單的概括,而是對歷史本身更豐富的詮釋。

《大圍塗》的好壞,最終有待於歷史和文學的檢驗。

孫昌建認為:「一個作家要對得起整個時代,就要留下對這個時代的反思。

」就像《二十二》,開始全憑著郭柯想要記錄這段歷史的熱情,靠著眾籌才最終上映,這之後引起的反響都是不曾預料的。

但是,郭柯還是做了,因為他想要記錄這段歷史,留下反思。

事實證明,這也是必要的。

俞梁波記錄蕭山大圍墾,書寫那個時代的人、事、物,塑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也是用自己手中的筆,記錄歷史,留下對時代的反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