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大運河文化帶將成為世界認可的國家文化符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通州的大運河歷史悠久,每天它靜靜流淌在咱們家門口,很多人對它「熟悉」卻又「有點陌生」。

熟悉是因為每天見到它,感受到它的存在,聽過家裡老人講述大運河的故事。

陌生是因為它還有很多沒有被人們發掘的遺蹟,是個未知的文化寶庫。

據媒體報導,通州區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在經過摸底調查的236處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項目中,重點選擇了運河文化特徵明顯的部分項目,優先進行搶險修繕和挖掘整理。

通州區文物管理所書記任德永表示,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的「一核一城三帶兩區」,其中就包括大運河文化帶。

「作為文化人,貫徹落實新版北京城市總規,把大運河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在京津冀地區、直至全國,做文化遺產保護的先鋒和典範。

前期工作 梳理236處不可移動文物

通州有不少歷史文化遺產,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

7月1日,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北京市代市長陳吉寧調研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利用工作,蔡奇強調,要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一步擦亮世界認可的國家文化符號。

前期工作中,首先梳理文化遺產。

通州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項目236處,已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50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包括大運河與通州近代教育建築群;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4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4處。

同時,規劃文物保護格局。

結合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採取「一線四區多點」的文物保護格局,即:以保護大運河為主線,重點提升保護管理水平;全面打造通州古城、張家灣古城、漷縣古城、路縣古城遺址「四大片區」,彰顯運河文化底蘊;深入挖掘多點遺存,傳承歷史文脈的總體布局。

第三,挖掘歷史文化。

編輯出版《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歷史文化叢書》,完成《通州區城市文化傳承與特色發展研究》《通州區歷史文脈梳理與傳承研究》兩項專題研究。

出版了《通州文物志》《古韻通州》等一系列歷史文化書籍。

亮點項目 百年老胡同 裝上木質導行牌

通州區文物管理所書記任德永說,「雖然運河文化在書上有記載,但老百姓感覺不到和生活有直接的關係。

」因此,通州區在經過摸底調查的236處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項目中,重點選擇了運河文化特徵明顯的部分項目,優先進行搶險修繕和挖掘整理,讓居民、遊客感受到自己處於運河文化之中

在有著百年歷史的南大街胡同內,記者看到,雖然已入秋,木質的花壇圍欄內花草依舊繁茂、整潔的路面、古樸的胡同導行牌、各類民族特色展板……現代元素與胡同文化相互交融。

位於南大街的蓮花寺、悟仙觀、白將軍社區都發起了為身邊增綠行動,倡導每家每戶將家裡的盆栽擺放在門口兩側裝扮胡同。

此外,街道還在各條胡同口的牆面上安裝了木質導行牌,導行牌旁邊還安裝了社區、胡同簡介的展板,即使初來南大街的居民也能輕鬆了解老胡同故事。

景美了,街道還對胡同衛生建立了長效機制。

幾個月來,在南大街胡同內,社區工作者、「胡同主事」、社區居民、愛心志願者紛紛走上街頭刷洗垃圾桶,清理亂貼亂畫,整理背街小巷內的衛生死角。

髒亂差的老胡同成了乾淨、整潔且極具風情的「文化區」。

中倉街道辦事處蓮花寺社區書記高艷輝向記者介紹,社區深化「四有四服務」,通過工委有驛站、支部有幫手、居民有榜樣、黨員有責任,全體黨員和社區單位積極踐行「四有四服務」,為服務城市副中心建設發揮作用。

三年內有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全面修繕

接下來,通州區將繼續認真做好「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三方面工作。

首先,要科學保護大運河文物古蹟。

進一步加大對運河的保護和環境整治力度,加強運河沿岸文物修繕保護,逐步恢復原有風貌,建設路縣古城遺址公園及配套博物館、考古站等。

結合市文物局三年行動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將通州有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全面修繕,徹底改善文物生存環境。

二是鞏固宣傳文化陣地,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擬於通州區「綠心」內建設大劇院、圖書館、運河博物館等一批公共文化設施。

三是落實河長制工作要求,打造北運河(通州段)景觀帶項目,開展通惠河(通州段)治理工程,做好蕭太后河綜合治理及濱水綠色文化休閒兩個項目,建設延芳淀濕地公園區域,恢復漷縣八景,展現漷縣古城片區深厚的運河文化底蘊。

在傳承好運河文化方面,將進一步豐富運河沿岸歷史文化景觀和歷史文化故事。

逐步恢復通州運河文化景觀,如「通州八景」,「文昌閣十二景」,「漷縣八景」。

結合康熙皇帝治理北運河事件,講述勤政愛民的故事等。

同時,弘揚通州名人文化。

如對通惠河開鑿有著巨大功勳的名人元代郭守敬等人。

深入挖掘對通州有重要影響的古今名人,如:明代哲學家李卓吾,清代曹雪芹、大小于成龍等。

此外,還將增強對外宣傳,拓展通州歷史文化傳播,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當面講授技藝等。

在利用好運河資源方面,首先文物古蹟將做到保護與利用相統一

合理利用修繕完成的文物古蹟,開闢成為村民文化活動站、非物質文化展示、村史館等,讓修繕完畢的文物充分為百姓服務。

同時,開發休閒旅遊產業

編制《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品牌提升規劃》《城市副中心背景下的通州文化旅遊開發對策研究》《通州大運河旅遊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可行性研究報告》。

合理利用大運河森林公園、運河公園、「三廟一塔」景區、休閒農莊等景區。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與河北省香河縣、天津市武清區成立「通武廊旅遊合作聯盟」,簽訂三地旅遊聯盟框架協議,共同推動運河旅遊帶建設,共同推動北運河全線通航。

此外,還將打造台湖演藝小鎮,建設環球影城,發展宋莊藝術小鎮等。

大力推進文化創意產業與旅遊、科技、農業等產品融合發展,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運河經濟發展帶。

制定出台扶持、引資、人才等優惠政策,培養文化創意產業領軍企業。

(文章源自: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延伸閱讀

燃燈佛舍利塔這座始建於北周時期的古塔啟動大修。

上一次大修,要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文物部門透露,此次大修主要是依照古法,添補殘損的塔身構建,比如瓦片、磚塊等。

塔周也將提級。

比如地面整修,解決排水不暢。

未來,燃燈塔周邊將形成大規模歷史文化景觀,同時保持合理生活功能。

人與景和諧共存。

"三廟一塔"景區保護利用規劃也正在完善

這裡將成為"市民講壇",通過演禮、教育、論壇、講學、禮樂等多種形式,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展現運河文化的內涵。

燃燈塔的修繕,算是"喚醒"運河文物的第一步。

未來3年,運河沿線的碼頭、閘、壩、橋都伴隨河道清淤疏浚等工程,逐一制定保護方案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在八里橋察看(圖片來自:識政)

通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一線四區」,其中一線是大運河,四區就是通州古城片區、張家灣古城片區、漷縣古城片區和路縣古城遺址片區。

是不是覺得這」一線四區「很熟悉,沒錯。

它就是在通州「十三五規劃」,特別是在城市文化發展研究中都提到的「一帶四片」。

通州古城

重點是圍繞「三廟一塔」打造運河歷史文化區,恢復「三廟一塔」運河歷史文化景區五進院落的整體風貌。

改擴建西海子公園,進一步擴大綠化空間和活動空間。

建設瓮城博物館,增加運河文化展示和體驗相關內容,與「三廟一塔」空間連片,整體打造城市副中心的大運河文化標識區。

路縣古城

路縣故城已被確定為遺址公園,上空將禁止架橋,地面嚴控修路。

今年,發掘工作將重點聚焦南城門及附近城牆。

「找到城門,就有望順藤摸瓜找到西漢時的主路。

據介紹,為配合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設,今年2月2日至5月14日,城市副中心共完成勘探面積998845平方米,新發掘各時期古墓葬276座。

其中東漢墓數量最多,有100座。

出土各類文物1000餘件(套),包括陶器、瓷器、銅器、金銀器。

未來,遺址公園會建成什麼樣?

從漢代起綿延了兩千年的歷代典型墓葬「代表」將被完整展示。

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墓葬、窯址、地層剖面已經整體遷移保護,遺蹟總量超過60處。

張灣古城

張家灣古鎮始建於元代,曾是大運河北起點上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最大的集散中心,城樓、古廟、市肆、岸柳與石橋映帶,非常繁華壯美,故而有大運河第一碼頭之美譽。

▲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通運橋

建設重點,是重現古城歷史風貌,展現古代航運景觀和輝煌運河文化,與環球主題公園現代文化相呼應,打造漕運古鎮。

▲最美鄉村——皇木廠

漷縣古城

作為歷史上唯一一個以縣命名的千年古鎮,歷史上的漷縣曾幾經興衰:漢代為鎮,遼代升為縣,元朝再升為州……如今,隨著副中心建設,這座千年古鎮正在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建設重點,是重現延芳淀昔日煙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濕地風光。

呼應漷縣古城歷史景觀,成為兼具優美水域景觀與濃郁運河風味的特色休閒旅遊場所。

來源:通州小兵微信公眾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字實錄

開場節目:《運河號子》 主持人(於平):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早上好。一曲激昂豪邁的《運河號子》拉開了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北京主會場開幕式。2016年9月國務院正式發布,自2017...

潞城考古遺址建多座博物館

來源標題:潞城考古遺址建多座博物館本報訊(記者 朱松梅 通訊員 張麗)記者昨天自通州區獲悉,城市副中心範圍內的104處文物將全部採取「不拆、不遷、不改」的保護原則。今年,剛剛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