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實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開場節目:《運河號子》

主持人(於平):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早上好。

一曲激昂豪邁的《運河號子》拉開了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北京主會場開幕式。

2016年9月國務院正式發布,自2017年起,將每年六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此時此刻,由北京市文物局、通州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17年北京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會場活動,在大運河隆重舉行。

大家面前的仿佛我們能看到運河之上白帆碧日的盛景。

如今運河文化帶將作為北京的一張金名片亮相在世人面前,本次活動得到了相關單位和領導的大力支持。

下面請允許我介紹出席今天活動的領導和嘉賓:

北京市副市長王寧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韓昱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舒小峰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副司長唐偉

通州區政府區長張力兵

通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查賢友

通州區政府副區長李亞蘭

市旅遊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王粵

市副中心指揮部行政辦總工程宏達

市園林綠化局黨組成員、副主任廉國釗

原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文物保護專家孔繁峙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文物保護專家付清遠

剛才大家看到的開場節目是由通州區文化委推薦的非遺產項目《運河號子》,表演者是傳承人,讓我們再次把掌聲獻給他們。

我國文化遺產日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民文明的瑰寶,下面我們通過大螢幕一起觀看北京文化和自然遺產宣傳片。

(宣傳片)

主持人:剛才我們看到的片子簡要介紹了一下北京市文物保護工作近些年的情況,特別是2016年至今,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尤其是在通州潞城鎮開展的工作中發現的千餘座墓葬,萬餘件出土的器物,一座漢代古城遺址,下面我們通過一個視頻短片來了解一下。

(播放視頻)

主持人:下面請通州區政府區長張力兵上台致辭。

張力兵: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同志們、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中國第12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們相聚在美麗的大運河,舉辦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北京主會場的活動,在此我代表通州區委區政府對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並致以誠摯的問候。

對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和通州發展的各位朋友,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千百年來我們身邊這條流淌不息的大運河,始終發揮著樞紐天下財富,交流各方文化的重要作用。

更孕育了通州厚重而獨特的歷史人文特質,造就了漕運碼頭等眾多名勝古蹟,創造了《運河號子》等一批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澱了博大精深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

當前,通州正處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關鍵時期,今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通州大運河畔,明確指出,通州有不少歷史文化遺產,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北京要積極發揮示範作用。

千年運河所承載的文化精髓、文明色彩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內涵和歷史意義。

傳承運河文明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和通州發展的重要文化載體和精神支柱。

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北京主會場活動,旨在增強全社會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在於展示北京市文化遺產的發展成果,也在於將中華元素文化基因融入到城市副中心建設中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掀起人們保護文化遺產的新高潮。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朋友:正在建設發展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張開懷抱,迎接四海賓朋,古老的通州正敞開大門,歡迎八方來客。

在此我真誠地希望各界朋友能一如既往關注通州,支持通州,與通州人民攜手共同創造通州美好的明天。

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張區長。

下面請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寧同志上台致辭。

大家歡迎。

王寧:各位來賓、同志們、朋友們:

歡迎大家來參加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北京主會場的活動,剛才一曲古老的《運河號子》把我們的思緒拉入歷史的隧道。

我們大運河從開鑿到現在有將近2500年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當中,這條大運河孕育了很多的歷史文化,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自然遺產和人文遺產。

所以今天我們在美麗的大運河畔,我們來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今年我們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就是:擦亮北京金名片。

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的時候就提出:經過新中國60多年的建設,北京已經成為一個有古都風貌的現代化大都市,這是有中國文明的金名片。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古都,有3千多年的建城史,有800多年的建都史,有不可移動的文物384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26處,世界文化遺產7處。

我們也看了一下,在世界大城市當中,同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達7處之多的就北京這一個城市。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16處,擁有北京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4項。

我們經過第六次文物普查,全北京市的可移動文物達到640萬件之多。

所以這些都構成了北京一張歷史文化的金名片。

所以要擦亮北京歷史文化的金名片,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張金名片。

總書記在視察北京的時候也告訴我們,要傳承保護好北京的歷史文化遺產,這是首都的職責,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來傳承仍是的歷史文脈,要下定決心,要捨得投入,要處理好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的關係,該修則修,該用則用,該建則建,做到城市保護與有機更新相銜接。

所以,我們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擦亮北京金名片,我們也要站在對歷史和首都負責的精神上,來加強文物保護工作。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工作。

北京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快速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北京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長城資源調查和大運河調查全面完成,特別是「十三五」期間,北京正在全力打造三條文化帶,其中大運河文化帶就是我們重點要打造的一條集現代、歷史文化和人文遺產的這麼一條文化帶。

所以,我們也希望我們大家都來關注北京的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工作,也要關注三條文化帶的建設。

特別是大家要關注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

在幾個月前,總書記也是在大運河畔眺望了大運河兩邊的景色,也看到了我們在治理環境上取得的成果。

特別是對城市副中心未來的建設,也提出了要求,所以通州這個地方有不少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我們來共同保護好我們這條大運河,也共同保護好由大運河孕育出的更多的歷史文化和人文資源。

所以我也希望我們擦亮北京這張金名片,我們應該人人都要參與,人人都要有責,要從自我做起,以文化資源遺產活動為載體,我們來共同行動起來。

最後,預祝我們今天的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王市長的致辭。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北京市的文化遺產保護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我們也一定要不辜負領導的期望,努力做好北京市的文物保護工作。

2017年以來,北京市在城市發展建設當中,地下文物的保護工作依然是成績卓然,接下來我們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郭京寧同志上台發布2017年上半年考古發現成果。

郭京寧:2017年1月1日至5月30日,北京市配合各類基本建設工程共完成考古勘探項目54項,勘探面積約660萬平方米。

完成考古發掘項目20餘項,發掘面積約16000平方米。

發掘和保護各時期古代墓葬1300餘座、窯址35座、房址10餘處。

出土文物共計3000餘件(套)。

一、城市副中心

1.行政辦公區核心區考古發掘

2017年2月2日至5月14日,城市副中心共完成勘探面積998845平方米,發掘面積約7000平方米。

發掘各時期古墓葬276座。

其中戰國-西漢墓4座,東漢墓100座,唐墓2座,遼金墓103座,元代墓4座,明清墓61座,不明時代墓2座。

出土各類文物1000餘件(套),包括陶器、瓷器、銅器、金銀器。

2.A-10地塊東北1號能源站考古發掘

通州區潞城鎮棚戶區改造一級開發A區A-10地塊東北1號能源站項目位於通州區潞城鎮胡各莊村東北,東臨宋梁路,北臨胡各莊居民回遷樓,西距漢代故城遺址約1.5公里、南臨建設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配套工程。

2017年4月12日至5月23日對其中的63座古代墓葬及2座古窯址進行了發掘工作,發掘總面積2310平方米。

唐代墓葬兩座為圓形磚砌單室墓,兩座為梯形磚砌單室墓。

墓葬破壞嚴重,僅殘存墓室底部。

出土器物為陶罐、陶碗、陶盤、銅帶扣、銅釵、銅錢(開元通寶)等。

東漢墓葬結構為磚砌刀形單室墓及磚砌甲字形單室墓,前橫室、單後室磚砌雙室墓,出土器物為陶盒、陶罐、陶耳杯、陶倉、陶廁、陶豬、陶雞、陶狗等。

西漢墓葬結構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頭向,北。

葬具為一槨一棺、一棺一頭箱及單棺葬,其中兩組墓葬是兩兩相鄰,墓向、棺槨長短大小基本一致,初步推斷為夫妻異穴合葬墓。

出土器物葬於棺槨之間,有鼎、壺、盒組合。

此次發掘對研究該地域漢、唐、遼、金不同時期的墓葬形制和葬俗葬制等意義深遠。

3.D02安置房發掘

共發掘遼金、清代墓葬70餘座,發掘面積達4000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200餘件。

4.綜合管廊

涉及A8地塊等,4標段發掘漢代墓葬35座,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100餘件。

5.A6地塊回遷房

發掘東漢、唐、遼金、清代墓葬77座,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250件。

6.A5地塊

發掘發掘3500平方米,清理墓葬43座,出土各類文物150件。

二、延慶世園會土地一級開發項目考古發掘

延慶世園會土地一級開發項目位於延慶區李四官莊、谷家營村等地,考古工作於2016年8月開展。

迄今勘探254萬平方米,發現墓葬1100座(圍欄區1034座,世園村66座)。

已發掘墓葬845座,包括東漢、魏晉、唐代、金代磚室墓以及明清時期土坑墓。

7座魏晉墓葬屬於家族墓地,保存完整,在北京地區較為少見,發現了寫有「上谷」的封門磚。

唐代墓葬大多規模較小,一座大型墓葬中出土了卒於唐中和二年(882)和光啟三年(887)陝州刺史後人白貴(字子道)夫妻合葬墓。

清代墓葬數量最多,分為單棺墓、雙棺墓、三棺墓等。

出明堂1座,磚上寫有《易經》的六十四卦,在北京較為少見。

三、圓明園如園遺址二期考古發掘

2017年上半年,開展了圓明園如園遺址二期考古發掘工作,清理出延清堂、含碧樓、挹霞亭、觀豐榭、引勝軒、假山、道路、湖泊及其泊岸等遺址,出土了粉彩瓷磚、板瓦、筒瓦、玉器、瓷片、玻璃、嘉慶御筆石刻及大量金磚等重要文物。

目前,已基本摸清如園遺址布局、建築形制和營造方式,對該遺址的保護、展示和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四、順義新城第30街區30-27-02、30-28-02地塊工業用地土地一級開發項目考古發掘

2016年11月23日至2017年1月18日,2017年2月18日至2017年3月28日,對該項目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

考古發掘區位於北京市順義區北小營鎮,北鄰北小營大街,東跨上宏東路,南鄰和新街,西鄰上宏中路,發掘面積4300平方米。

共發掘清理清代豎穴土坑墓3座,東漢磚室及瓦室墓葬95座,東漢窯址26座。

出土器物主要包括陶器、鐵器、銅器、銅錢等。

墓葬普遍保存狀況較差,早期盜掘現象嚴重,僅個別墓葬形制及隨葬器物相對完整,特別是幾座瓦室墓葬未被完全盜掘,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五、豐臺花鄉造甲村回遷安置房二期及配套工程考古發掘

豐臺花鄉造甲村回遷安置房二期及配套工程發掘區位於豐臺區花鄉造甲村新村二里北部,為配合該項目工程建設,2017年4-5月,對項目占地範圍發現的古墓葬進行了發掘清理。

共發掘漢代墓葬5座、明代墓葬19座、清代墓葬14座,發掘面積915平方米。

漢代墓葬均為豎穴土壙磚室墓,由墓道、墓門、前室、後室及側室等部分構成,破壞嚴重。

隨葬品多已不存,陶器器形有罐、灶、狗、雞等及壺、倉、房、井、勺等殘片、此外出有五銖銅錢。

墓葬規模大小不一,其中M2為帶有七個墓室的多室墓,形制複雜規格較高,說明墓主人有著較高身份地位。

從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分析,該批墓葬年代為東漢中晚期。

明、清時期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按埋葬人數多寡分為有單人葬、雙人合葬及多人合葬墓。

隨葬品有陶罐、釉陶罐、瓷罐,銀簪、骨簪、銅簪、銅飾、銅錢等。

墓葬年代為明末清初。

豐臺花鄉造甲村墓葬的發掘清理,為研究該地區漢、明、清時期墓葬的形制特點、喪葬習俗及當時的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我想考古發現第一是時間跨度非常大,最早有戰國的,一直到清代,2000多年。

第二是分布廣。

第三是類型非常多,有墓道、城址、窯址。

這些歷史發現構成了北京歷史的金名片。

謝謝大家。

主持人:剛才應該說我們是在第一時間了解到今年的地下文物保護考古的成果,2016年6月北京市首處公眾考古場所在圓明園西洋樓遺址開放,市民遊客可以近距離參觀神秘的考古現場,這在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今天圓明園的如園遺址考古也將要開放。

下面我們將進行一個現場視頻聯線,來看看如園的考古現場情況。

(現場聯線)

主持人:謝謝。

我們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們都非常辛苦,我建議把熱烈的掌聲再次獻給他們。

下面我們繼續聯線正在路縣遺址考古工地現場負責人。

(現場聯線)

主持人:謝謝。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作出重要批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張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

傳承歷史文脈,守護文化遺產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接下來就請欣賞文保志願者創造的詩歌,有請志願者表演。

(志願者表演)

主持人:擦亮北京金名片,走進文物看北京。

今天北京徒步協會的會員們也將沿著大運河一路前行,親身感受千年大運河的歷史傳承和脈絡,感受古老運河的文化魅力。

下面請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舒小峰和通州徒步協會主席李建國同志上台共同擊鼓發令。

(擊鼓發令)

主持人:擦亮北京金名片,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北京主會場日活動到此結束,感謝所有嘉賓的光臨,祝工作順利,安康快樂。

朋友們,再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千餘古墓現身通州 數說考古發現大陣容

千餘古墓現身北京通州,考古成果頗為豐富。發掘結果證明通州區在戰國時便有大量人口居住,通州歷史上推千年;漢代古城城址被發現;路縣故城內發現了一條遼金時期的路面遺存;142個足球場大的文物勘探面積里...

千餘古墓現身通州 數座博物館將亮相副中心

11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聯合舉辦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於平,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郭京寧,通州區文化委副主任楊根...

潞城考古遺址建多座博物館

來源標題:潞城考古遺址建多座博物館本報訊(記者 朱松梅 通訊員 張麗)記者昨天自通州區獲悉,城市副中心範圍內的104處文物將全部採取「不拆、不遷、不改」的保護原則。今年,剛剛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潞城...

考古豐富「通州味」傳統文化圈

光明日報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張景華 通訊員李錦珍)24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於平介紹了通州考古系列成果,揭秘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東漢時期 通州已是宜居地

本站文章謝絕轉載,否則法律後果自負!法制晚報訊(記者 趙穎彥) 通州區在戰國時便有大量人口居住;路縣故城內發現了一條遼金時期的路面遺存;142個足球場大的文物勘探面積里「藏」著萬餘件文物和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