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城考古遺址建多座博物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來源標題:潞城考古遺址建多座博物館
本報訊(記者 朱松梅 通訊員 張麗)記者昨天自通州區獲悉,城市副中心範圍內的104處文物將全部採取「不拆、不遷、不改」的保護原則。
今年,剛剛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潞城考古遺址也將妥善保護,並建設數座博物館。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場考古「大會戰」自今年2月啟動,至今仍在持續,涉及潞城鎮的胡各莊村、後北營村、古城村等。
此前,經過數千名考古工作者的探秘,已有1092座古墓展現在世人面前,漢代古城路縣也初露真容。
此次考古意義重大,把通州實物考古史從隋唐往前推進了千年,中間斷環全部補齊。
行政辦公區正位於潞城鎮,規劃面積約6平方公里。
通州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行政辦公區6平方公里內的文物遺存已進行了考古勘探,地下文物遺存得到妥善保護,並將一部分墓葬、遺址進行了提取保護,「十三五」期間,將按照計劃建設數座博物館展示,增加行政辦公區域的歷史文化內涵。
不單是潞城鎮考古遺址,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全部155平方公里範圍內,文物遺址都將遵循「不拆、不遷、不改」的原則,在原址進行保護性修繕,並改善周圍整體環境。
據統計,目前,副中心的文物遺存較為集中,共計104處,其中大運河沿線、「三廟一塔」、南大街、張家灣古城遺址等重要片區將專項保護,整體運營管理。
而在通州全境906平方公里範圍內,將採取「分區域保護」原則。
結合實際情況,在有效保護文物的基礎上,突出區域文化內涵,發揮文物應有的社會價值。
通州區將利用三年時間,挖掘通州特色歷史文化元素100項。
「十三五」期間,重點打造本市三大文化帶之一的東部大運河文化帶,形成燦爛歷史和現代城市交相輝映的布局。
文化帶串起通州、張家灣、漷縣三座古城;建成運河歷史文化展覽館、瓮城博物館等一批歷史文化展覽場所;實施南大街地區保護性修繕,對運河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清理,逐點修繕保護。
此外,位於漷縣鎮的延芳淀也將恢復遼代皇家濕地的美景。
「三廟一塔」也成為通州著力打造的重點景區。
文廟、佑勝教寺、紫清宮及燃燈塔,是國內唯一的儒、佛、道「三教合一」建築群,周邊還有多處運河文物古蹟。
今後,通州將打造以「三廟一塔」為中心具有「通州味兒」的傳統文化圈,包括編制「三廟一塔」景區整體保護利用規劃,挖掘通州歷史文化載體,通過祭祀、演禮、教育、論壇、講學、禮樂、廟會等形式,強化文化創意產業與教育、旅遊等行業的融合,實現文物保護與利用相統一,充分展現運河文化的內涵。
通州區建制史長達2200多年,擁有許多珍貴文物古蹟。
據統計,通州擁有不可移動文物236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地下文物埋藏區7處。
其中,大運河與通州近代教育建築群2處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卓吾墓、通州清真寺、通州兵營、燃燈佛舍利塔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古遺址有望建公園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1092座古墓、1座漢代古城遺址、萬餘件出土文物……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揭開神秘面紗。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和北京市文物...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新發現 揭開通州城塵封的身世之謎
2016年11月24日訊,今天上午,市政府新聞辦、通州區政府與市文物局聯合舉辦「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一系列考古成果,揭開了通州城塵封的身世之謎。
三條文化帶|散落京城的500餘處文物古建將點亮文化古都
未來4年,北京將聚力重塑三條文脈——北部長城文化帶、東部運河文化帶和西部西山文化帶,將散落著的500餘處文物古建統籌,小心翼翼地拂去灰塵,點亮成串。
厲害了!大運河文化帶將成為世界認可的國家文化符號!
通州的大運河歷史悠久,每天它靜靜流淌在咱們家門口,很多人對它「熟悉」卻又「有點陌生」。熟悉是因為每天見到它,感受到它的存在,聽過家裡老人講述大運河的故事。陌生是因為它還有很多沒有被人們發掘的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