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中華」,領略未曾謀面的」十大考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5月18日於首都博物館正式開幕的「美好中華」 展,相信很多朋友們已將它默默列入必看展覽清單 。
那麼這個匯集了1990年以來至今中國二十年考古成就的重磅展覽,大家又能從這些文物中找到哪些曾經的「十大考古」呢?昨天加班肝稿的小編就將展線打亂,通過歷年「十大考古」的主線,用考古的「姿勢」帶你領略「美好中華」!
1992
雲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
考古人員在 1100 平方米範圍內清理墓葬 58 座,出土銅、鐵、金、玉等隨葬品2066件,大量器物為滇青銅文化遺址考古發掘之首見。
大量的金飾物、金制兵器公之於眾,虎牛鹿貯貝器、祭祀貯貝器、馴馬及紡織貯貝器以及三騎士與四舞俑銅鼓等青銅器精品被發掘出來,遺址內第一次發現了銅狼牙棒、銅魚、銅矛等儀仗器和兵器。
由此推斷,李家山可能是歷史滇王的王族墓地之一。
1995
新疆民豐尼雅遺址
尼雅遺址系20世紀初英國學者A·斯坦因首次發現,1995年,中日合作尼雅遺址學術專察隊對遺址N2工區住居址、N5佛教寺院以及新發現的95MN1號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髮掘。
清理出土木構件、佉盧文、毛織物、絲綢、銅飾件、料珠等文物。
由於沙漠乾燥的環境,保存下來較多華麗的織錦綺絹衣物、毛織衣裝和生活用品。
1995年尼雅遺址考古工作是20世紀尼雅考古中收穫最為豐碩的一次,它使近百年歷史的尼雅考古學研究及絲綢之路南道漢晉考古學研究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有力地推動西域史學各領域研究的深入開展和絲綢之路史的研究,為今後西域考古學研究建立一個標尺。
1996
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
應國墓地主要是周代應國貴族的埋葬地,其中也包括應國滅亡後部分楚國貴族墓葬與兩漢時期的一些平民墓,地屬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地區薛莊鄉。
應國墓地共發掘應國墓葬 42 座,排列有序,具有「族墓葬」特徵。
出土文物數千件,主要是青銅器和玉器。
所出銅器銘文涉及大射禮、俯聘禮、帝王廟號、喪服制度,對古代禮儀制度與諸侯方國史研究有重要價值。
排列有序的國君墓葬,為同時期墓葬斷代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山東長清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
雙乳山漢墓東北
1.5公里處的福祿山頂部椰油兩座陵墓,封土高大,保存尚好,其形制、排列、規模等都和雙乳山漢墓相似,所以我們推測也是西漢濟北王陵,顯然,這裡應該是稀罕濟北國的王陵區。
福祿山漢墓的發現,也為證明雙乳山漢墓為西漢濟北王陵提供了佐證。
墓葬鑿山為陵,為呈甲字形的豎穴石擴木槨木,主要由封土、墓道河內外墓室幾個部分組成,總長85米,總深22米,鑿石量約8800立方米。
墓主人二槨三棺殮葬,出土銅器、玉器、漆器、鐵器、陶器、金餅、車馬器具等2000餘件,該墓未經盜擾,保存完整,增加了對漢代考古、歷史的認識。
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
青州龍興寺出土的大批佛教造像,多數形體較大,包括北魏至北宋延續 500 年的石 、 玉、 陶、 鐵、 木和泥造像 200 余尊,其中以北齊時期石像最多,有佛、 菩薩、 弟子、 羅漢 、 飛天、
供養人等多種題材。
為山東地區北魏至北齊時期的石佛造像提供了一批珍貴的斷代標本。
龍興寺始建於北魏時期,是一處延續千餘年的著名佛教寺院。
窖藏造像雕刻技巧高超,包括浮雕、鏤雕、線刻、貼金、彩繪等多種技法。
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數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
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的發現,為研究中國佛教美術史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的實物資料。
1998
安徽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祭壇和墓地
探明了以凌家攤遺址為中心,半徑約2公里的範圍內分布著6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和1處大型墓地,系一處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聚落群。
在凌家灘墓地中心的最高處發現新石器時代祭壇一座,面積約600平方米,由大小不一的石塊和鵝卵石與粘土攪拌鋪設而成,中間高四周低,平面為不規則圓角長方形;祭壇可分三層,分兩次建成。
44座墓葬中出土大量精美玉器,有玉人、玉龍、玉璜、璧、玉喇叭形飾、玉鷹、玉鏟等,其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雕琢之精湛為安徽省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收穫。
其中玉人以淺浮雕技法製成,體態比例勻稱,是我國發現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體玉雕塑;玉鷹、玉龍等造型獨特,在製作思想、造型構思、工藝技術等方面都表現了嶄新的觀念,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玉器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研究資料。
石鑽和與之伴出的一件正面磨成凹形的褐紅色砂岩礪石,系石制加工工具,在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屬首次發現,對研究新石器時代制玉工藝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凌家灘文化出土的玉器鑽孔技術尤為發達,是中國玉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祭壇和玉禮器的發現為探討中國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信息。
浙江慈谿上林湖寺龍口越窯窯址
窯址內清理出龍窯窯爐一座、作坊遺蹟一處並獲得自唐末五代至南宋初期的各類瓷器三萬餘件(片)和大量窯具標本。
其中南宋龍窯窯爐、作坊遺蹟系越窯遺址中首次發現。
這處重要遺蹟的揭露,展示了越窯制瓷工藝的整個生產流程。
浙江慈谿越窯窯址發掘是建國以來對越窯中心窯場的第二次大規模揭露,再現了越窯從唐末五代到兩宋時期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為解決貢窯、秘色瓷等學術問題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並進一步提出了越窯與汝官窯、南宋修內司窯的關係等一系列學術問題。
1999
雲南羊甫頭墓地
墓地規模宏大,總面積4萬餘平方米,發掘面積10700平方米,清理滇文化墓葬488座,東漢時期墓葬36座。
滇文化墓葬分大、中、小三種,均為豎穴土坑墓,多數有腰坑,部分有腳窩,生、熟土二層台。
大、中型墓均有棺槨。
葬俗多而奇特,疊葬最多達五層,另有合葬、叢葬及殉葬。
隨葬品有青銅工具、兵器、農具和大量漆木器、玉石器、金銀器等4000餘件,特別是M113出土的大量完整的漆木柄兵器、工具、農具和一組造型各異的漆木雕,色彩鮮艷、保存完好,為雲南地區首次出土,填補了雲南出土文物中漆木器的空白,極大地豐富了滇文化的內涵,也為研究農具和兵器的木柄如何與金屬頭安裝成一體增加了實物依據。
該墓地時代跨度較大,清楚地顯示了滇文化逐漸被漢文化融合的過程,為研究滇池區域民族文化及中原文化對邊疆地區的影響提供了重要依據。
山西太原虞弘墓
墓葬為磚砌單室墓,帶斜坡墓道,墓室平面呈弧邊方形,殘存漢白玉石槨、八角形漢白玉石柱、石雕供養人頭像等。
石槨呈仿木結構的建築形式,由槨座、槨壁、槨頂三部分組成,特別珍貴的是,在槨座和槨壁四周,雕刻有內容豐富的浮雕圖案,且施以彩繪或描金。
墓中人物、服飾、器皿及花鳥等紋飾帶有強烈的中亞民族文化色彩。
該墓是迄今為止中原發現的唯一經過科學發掘,又有準確紀年的反映中亞文化的考古資料,內容豐富,保存完整。
對研究北朝、隋代中西文化交流、絲綢之路和晉陽城的歷史具有極重要的價值。
2000
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
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是宋元時期一處規模較大的汝瓷官窯遺址。
分布於河南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內及村南台地,總面積超過一百萬平方米。
分布範圍之廣,為河南瓷窯址所罕見。
其中心區域在村內的中北部,燒造的御用瓷器以天青色釉為主。
汝宮窯在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特別是對於兩宋官窯瓷系的發展,起承前啟後的作用。
2001
四川成都金沙商周遺址
金沙遺址清理和發掘出土的重要文物共2000餘件,包括金器40餘件、銅器700餘件、玉器900餘件、石器300餘件、象牙骨器40餘件等。
此外,還出土了數量眾多的象牙和數以萬計的陶器、陶片等。
這是四川省繼三星堆之後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極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後在成都地區興起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蜀國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
通過對金沙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對建立成都平原先秦考古學文化序列和對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以及破解三星堆文明衰亡之謎等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浙江杭州雷峰塔遺址
2000-200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分三階段對雷峰塔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保護等工作。
2001年8月,開始資料整理工作,2002年即發表了發掘簡報並出版了大型圖錄《雷鋒遺珍》,正式的發掘報告《雷峰塔遺址》於2005年面世。
通過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搞清了雷峰塔塔身的形制和結構,其為五層磚塔,歷代的破壞僅僅毀掉了塔院及木構部分,磚砌塔身未動。
發掘中出土的吳越國王錢俶《華嚴經跋》殘碑上明確記載「塔因名之曰皇妃雲」,更是解決了歷史上懸而未決的雷峰塔初名問題,證明文獻中的「黃妃塔」乃宋人有意篡改所致。
此外,考古工作者還發掘了保存完好的雷峰塔地宮,出土了鎏金純銀阿育王塔、銅鎏金佛像、鎏金銀盒、鎏金銀腰帶、銅鏡等器物,展現出五代吳越國濃厚的佛教信仰氛圍,以及高超的金銀器、玉器、青銅器製作工藝。
2002
山東日照海曲漢代墓地
出土文物豐富精美,陶、銅、漆、木、玉、鐵、角器等各類文物1200件。
其中500件漆木器和大量絲織品是發掘的重要收穫之一,不僅數量多,且是山東目前保存最好的,是研究漢代漆器製造業和紡織手工業的工藝水平的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發掘基本搞清了封土墓葬的堆積形式和形成過程,為如何認識封土墓葬的性質提供了新的資料。
墓地完整的棺槨結構、清晰的封填、下葬方式、隨葬品組合和形制特徵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時代和地域特點等,為研究漢代墓葬埋葬制度和埋葬習俗提供了重要資料。
2003
陝西省眉縣西周青銅器窖藏
2003年1月9日,眉縣馬家鎮楊家村五位農民在取土時發現了一個青銅器窖藏,隨後,省考古部門對該窖藏進行發掘,並對窖藏周圍進行了調查、鑽探和發掘。
除銅器窖藏外,共發掘墓葬16座,車馬坑1座,馬坑1座。
這批窖藏青銅器最為重要的是銅器銘文提供的材料,盤銘文一一記載的周王十一代十二位王,在以往的青銅器中是絕無僅有的;單氏家族8代與周王十一代十二位王的對應關係,對估定西周積年總數和西周青銅器斷代研究和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有積極意義。
同時,銘文對於認識單氏家族史以及研究周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的關係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窖藏外的發掘,為這批銅器提供了背景資料。
山東臨沂洗硯池晉墓
山東臨沂洗硯池晉墓為山東已發掘漢晉大中型磚室墓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山東已發掘大中型磚室墓葬中惟一一座未被盜掘的墓葬,出土了豐富精美的隨葬品。
墓葬出土隨葬品十分豐富,有銅器、瓷器、陶器、漆器、鐵器、金器及其它質料的隨葬品250餘件(套)。
其中瓷器主要為南方風格的青瓷,器形有盤口壺、雞首壺、罐、缽、水注、燭台等。
陶器有盤、釉陶瓶等器類,其中盤多為漆衣陶。
銅器有熏爐、鼎、魁、斗、熨斗、燈、碗、弩機、帶鉤等。
金器主要為裝飾品,有手鐲、釵、簪、鈴、串珠、牌飾、指環等。
鐵器有刀、燈、鏡諸類。
墓葬隨葬漆器數量也很多,但多腐朽嚴重,可辨器形有奩、壺、耳杯、盤、勺等類。
在出土隨葬品當中,尤以青瓷胡人騎獸燭台、青銅人物騎獸燭台、鳳鳥形銅熏爐等器物造型優美,保存十分完整;銅弩機上刻有「正始二年五月十日左尚方造…」等30余字銘文;部分漆器的底部有清晰的朱書文字,記載明確的年號,內容有「太康七年」、「太康八年」和「十年」三個年號以及「王女」、「李平」、「李次」、「官」等文字。
2號墓葬為單磚室墓,主墓室前有寬大的甬道,是山東已發掘磚室墓中規模最大的單室墓葬,雖然經過兩次盜掘,但墓室結構保存依然完整,殘存各類文物20餘件。
江西景德鎮珠山明、清御窯遺址
2002年10月——2003年1月、2003年10——12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江西景德鎮珠山明、清御窯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發掘面積788平方米,出土了一批遺蹟和一大批遺物。
出土遺蹟有牆、窯爐和清末民國時期江西瓷業公司發行所房屋建築等。
窯爐遺蹟一組6座(已清理出4座),均為葫蘆形,坐東朝西,整齊有序的排列在一條直線上。
皆為楔形紅磚砌成,由窯門、火膛、前室、後室和護窯牆等組成。
這組窯爐遺蹟的年代為明洪武中期至永樂時期。
葫蘆形窯爐是在龍窯的基礎上發展、改進而來的,在景德鎮元代民窯中已見使用,在御窯遺址中尚屬首次發現。
此次考古發掘為研究、探討明代早、中期御窯的範圍、燒成技術、產品特徵和管理制度等提供了新的科學資料。
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
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鄉土城子村,建成於明昌3年(1192年),是當時蒙古草原與河北、山西等地進行商貿交易的榷場所在。
遺址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元代瓷器,其中出土的完整青花瓷器7件,是繼元大都後英房遺址、河北保定、江蘇金壇、江西高安青花瓷器窖藏之後的又一次重要發現。
集寧路古城城內建築保存較為完好,房址、街道、窖穴、水井等遺蹟基本上完整,堪稱中國北方草原地帶的「龐貝城」,並被證實為草原絲綢之路南端的重要起點,所折射出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異常豐富。
2004
山西芮城清涼寺廟底溝二期墓地
芮城清涼寺墓地屬於寺里——坡頭遺址(即「坡頭遺址」),遺址最早發現於1955、1965年,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二期文化,墓地總面積近5000平方米。
2004年的發掘共清理墓葬262座。
這批以隨葬玉石器、特殊葬制為特色的墓地,對詮釋這一地區的復興歷程具有著毋庸置疑的作用,對中原地區文明起源及與此相關的學術課題研究也將有所助益,是近年來少見的重要發現。
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在上世紀初由羅布獵人奧爾德克首次發現,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進行了調查發掘。
從2002年底以來,通過跨4個年度的沙漠考古,共計發掘墓葬167座,出土珍貴文物數以千計。
樓蘭地區史前考古資料表明,在這一地區存在一支文化面貌獨特的考古文化。
由於良好的埋藏條件,墓地諸多方面的信息得以較為全面的保存,尤其是極為豐富的與原始宗教有關的遺存,一批保存相對完整的古屍、服飾等等,都為國內外史前考古所罕見。
小河墓地的全面發掘是新疆史前考古的一個重要進展。
2005
湖南洪江高廟遺址
該遺址是一處貝丘遺址。
考古人員通過大面積發掘,在揭示了高廟文化晚期的一處大型祭祀場所,出土了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裝飾有鳳鳥、獸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圖案的陶器(距今約7800年左右),出土了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白陶製品,在高廟上層遺存中出土了部落首領級的夫妻並穴墓和四人合葬墓等重要遺蹟。
發現了為建立本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的關鍵性遺存。
高廟下層遺存出土的祭祀場所不僅年代早、規模大、且可明確判別其作為祭祀場所的諸多設施,為我國現知同期史前遺存中所罕見。
它生動地再現了當時居民祭儀活動的真實狀況。
它面對河流並呈南北中軸線布局,對後來祭壇的布局和結構產生了先導性的影響,對追溯我國宗教祭儀活動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高廟遺址的發掘和發現.填補了湘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區域考古學文化的空白,為建立本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譜系與年代序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一發現,既揭示了它與本區域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的淵源關係,又反映了它與洞庭湖區以及嶺南珠江流域新石器時代同期文化間的交互擴張和影響。
陝西韓城梁代村兩周遺址
在梁帶村兩周遺址共發現兩周時期墓葬 103、車馬坑17座。
根據《史記》注釋等記載,梁國地望應在今韓城市境內,從諸侯級墓葬及車馬坑出土物的情況和墓地規模分析,這裡有可能是梁國貴族墓地,但其中一部分遺存則又可能屬於芮國遺存。
梁帶村兩周遺址發現的高等級貴族墓地,為了解和研究陝西及黃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學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會歷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2006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
遺址位於禮縣縣城以東13公里處的西漢水北岸。
20世紀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盜掘,大批珍貴文物流失海外。
2006年調查、鑽探面積達150萬平方米,發掘面積3000多平方米。
通過調查與鑽探,發現城址一座,夯土建築基址26處、中小型墓葬400餘座以及較豐富的文化層堆積。
發掘大型建築基址一處,中小型墓葬9座,祭祀遺蹟一處、大型「樂器坑」一座、人祭坑4座。
大型「樂器坑」的發現對於被盜秦公大墓墓主的確認以及早期秦人的禮樂制度、祭祀制度、銅器鑄造工藝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材料。
甘肅張家川戰國墓地
墓地為搶救性發掘,清理被盜墓葬三座,出土金、銀、銅、鐵、陶、骨以及瑪瑙、釉陶珠等文物2200餘件。
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錯金、銀、鐵制車構件和金、銀、銅車飾品,以幾何圖案和動物為主。
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金、銀、銅飾品如虎、大角羊等、有著明顯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徵;出土的海藍色釉陶杯和大量的釉陶珠,有著濃厚的西域文化特點;出土的鏟足鬲和陶器,又有著強烈的戎人文化風格。
墓葬出土的一批尚不知金屬成份的動物飾件、俑、車構件等,為我國冶金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
2008
陝西岐山周公廟遺址
自2003年以來,周公廟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全覆蓋式的地面調查、重點區域的詳細鑽探和有針對性的發掘,發現了商周時期7處千餘座墓葬、40多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1700餘米長的夯土牆,以及鑄銅和制陶作坊遺存各一處,出土商周時期周人甲骨文近500字。
基本建立了該遺址自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編年與文化譜系,大致探明了該遺址商周時期的布局結構
卜辭內容比較豐富,大體可以歸納為人物、地名、祭祀、戰爭、紀年曆法、占夢、數字、卜辭格式等八類。
河南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
河南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考古發掘共清理了2座墓葬,分別編號為1號墓和2號墓。
1號墓尚在發掘之中。
2號墓雖然經過多次盜掘,破壞嚴重,但是仍出土了一批文物,大部分經過擾動。
其中以出土的多枚刻字銘牌最為重要。
另有兵器和墓主人的頭骨、肢骨等殘塊,為我們確定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結合墓葬的形制、規模、出土文物、出土銘牌銘文的內容、字體、出土墓主人骨骼的鑑定.並結合魯潛墓誌和西門豹祠等的相互位置,以及歷史文獻記載的魏武帝陵位置,最終判斷此墓的墓主人是魏武帝曹操,此墓系魏武帝曹操的高陵。
特別是那些帶有「魏武王」銘文的文物出土,為確定墓主人為魏武帝曹操提供了重要證據。
此墓葬墓主人曹操去世和入葬的年月清楚,紀年明確,為東漢、魏晉時期墓葬的斷代起到了標尺性作用。
曹操所開創的魏晉南北朝薄葬制度是從兩漢到隋唐喪葬制度的過渡階段,在中國喪葬制度演化的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我們全面了解中國喪葬制度的演化過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河北曲陽澗磁村定窯遺址
定窯遺址位於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北鎮村及野北村、燕川村一帶,其中澗磁、北鎮窯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總面積約117萬平方米。
考古隊在澗磁嶺、北鎮、澗磁西及燕川四個地點布方發掘,發掘總面積776平方米,清理各類遺蹟94處,其中窯爐11座、作坊12座、房基3座,灰坑45個、灶7座、墓葬2座、溝6條、界牆8道,出土了數以噸計的各時期的瓷器和窯具,其中完整或可復原標本數千件。
本次發掘,發現並清理了從中晚唐到元代各個時期的地層;大體可以判定定窯的始、終燒時間;清理了一批重要的遺蹟,包括2座保存較完好的五代窯爐、1座宋代窯爐、3座金代窯爐;出土了一批代表定窯各時期貢御情況的重要遺物,如五代、宋初地層中的「官」字款器物,北宋地層中的帶「尚食局」「尚藥局」「喬位」款、裝飾龍紋的器物,其中還有一些仿古代青銅禮器造型的器物和精美的瓷塑製品;金代地層中的「尚食局」「東宮」款碗盤等,都為我們研究定窯貢御瓷器的特徵及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2010
陝西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園
北宋呂氏家族墓園位於陝西省藍田縣五裡頭村,系北宋文壇名士及金石學家呂大臨與其兄弟大忠、大防、大鈞等家族成員墓瑩,也是迄今已發掘的最完整的古代家族墓園。
墓園出土600餘件(組)隨葬品,均為墓主生前用具或物品,反映了北宋士大夫階層的精緻富足而不奢華的日常生活。
其中瓷器較多,以耀州窯瓷為主,兼有定窯、建窯、景德鎮湖田窯產品。
極具地域特點的驪山石製品中,豹斑石平底缽為呂氏收藏之唐代古物。
出土磚、石墓志銘二十四方、合,可了解北宋藍田呂氏之起源及家族延續脈絡。
江蘇南京大報恩寺遺址
大報恩寺遺址位於南京市城南,遺址得名於明代皇家寺院——大報恩寺。
明代大報恩寺規模巨大,總體上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北區為寺院的主體。
對遺址北區的考古發掘,是我國考古界首次對佛教寺廟遺址進行大規模的全面揭露,較充分地揭示了大報恩寺的原有風貌。
在遺址最高處發掘了始建於北宋的長干寺塔基與地宮。
地宮深達6.74米,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深的佛塔地宮。
地宮中出土了以佛頂骨舍利為核心,以七寶阿育王塔為代表的一大批珍貴遺物。
其中佛頂骨舍利為北宋著名印度高僧施護所獻。
它的發現,使我國成為佛教三大舍利一一佛頂骨舍利、佛指骨舍利(陝西法門寺)和佛牙舍利(北京靈光寺)的匯聚之地。
在塔基外圍,發現了明代修建琉璃塔時搭建的「鷹架」遺存,這是國內首次發現類似遺蹟。
廣東汕頭「南澳I號」明代沉船遺址
經鑽探、發掘,在望京樓遺址發現了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兩座早期城址以及兩城址外廓城的線索,遺址總面積為168萬平方米。
其中二里頭文化城址目前已發現東城牆、東南角、東北角及其護城河;二里崗文化城址城內面積約37萬平方米,發掘出城門、道路、大型夯土建築、房基、墓葬等遺蹟。
二里頭文化城址位於二里崗文化城址外側,其城牆毀棄於二里崗文化城址始建之時。
這兩座城址面積之大,在同期聚落中極為罕見,且二城位於同一地點,為國_內首見。
對於探討二里頭文化晚期與二里崗文化早期兩種文化更替、分界及早期中國城池建制、布局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
2011
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
奇和洞遺址位於福建省漳平市象湖鎮灶頭村東北,發現於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
為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過渡的洞穴遺址。
2009~2011年先後進行了3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120平方米。
目前已發現3處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工石鋪活動面遺蹟,並出土打制的石製品200餘件,少量打制骨器及哺乳動物化石等。
石製品屬典型南方礫石石器傳統。
奇和洞遺址是福建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土著文化,它的發現填補了福建乃至中國東南區域史前文化新、舊石器過渡階段的空白。
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
葉家山墓地已揭露出65座墓葬和1座馬坑,共出土陶、銅、瓷、漆木、玉石等各類質地的文物739件套。
其中,青銅器325件,器類主要有圓鼎、方鼎、簋、鬲、甗、觚、觶、斝、爵、卣、觥、弓形器等。
大量西周有銘青銅器和原始瓷器的出土,是本次發掘的一個亮點。
根據遺物初步判定這批墓葬的年代應在西周早期。
部分青銅器有銘文,其中,在M2、M3、M26、M27和M65共5座墓葬中見有「曾」「侯」「曾侯」和「曾侯諫」的銘文。
根據墓葬的規模和銘文可確認M65和M2為西周早期曾侯諫及夫人媿氏墓,其他墓葬和銅器銘文也顯示出葉家山墓地應是西周早期的一處曾侯家族墓地。
葉家山墓地是湖北西周考古的一次空前發現,不僅將曾國的歷史向前推進了500餘年,更為重要的是,對諸多昭王南征銅器銘文中的「在曾」、「在曾、鄂師次」等系列銘文都可以重新得到詮釋,對曾國史的研究是一個重大突破。
同時對漢水以東區域西周早期曾、鄂的關係以及曾楚關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江蘇省盱眙大雲山漢墓
2009年至2011年間,南京博物院對江蘇省盱眙縣大雲山漢墓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揭露出一處比較完整的西漢諸侯王陵園,陵園內共發現主墓3座、陪葬墓11座、車馬陪葬坑2座、兵器陪葬坑2座、陵園建築設施等遺蹟。
陵園外發現了東司馬道及陵園外陪葬墓1座。
結合文獻和出土資料證實一號墓墓主人為西漢第一代江都王劉非,大雲山漢墓區為西漢第一代江都王陵園。
目前已基本明確了大雲山西漢江都王陵園的基本結構和平面布局。
儘管受到早期盜墓影響,但一二號墓仍出土陶器、銅器、金銀器、玉器、漆木器等大量精美文物1萬餘件(套)。
其中鎏金銅象、鎏金銅犀牛與象奴、犀奴均為首次發現,對研究中外物質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編鐘、編磬、玉棺、金縷玉衣等都極為罕見,學術研究意義重大。
2012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
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了保存較好的石砌城牆,以及城門和疑似「馬面」「墩台」「角樓」等城防建築。
2012年的複查確認了石峁城牆保存基本完整且大致可以閉合,並構成由「皇城台」、內城和外城三個層次組合的石峁城址,城內面積在400萬平方米以上。
2012年重點發掘了外城東門址,揭示出一座體量巨大、結構複雜、築造技術先進的城門遺址,包含內、外兩重瓮城、砌石夯土墩台、門塾等設施,出土了玉鏟、玉璜、壁畫、石雕和陶器等龍山晚期至夏時期的重要遺物。
外城東門位於外城東北部,門道為東北向,由「外瓮城」、兩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內瓮城」、「門塾」等部分組成,這些設施以寬約9米的「『」形門道連接,總面積約2500餘平方米。
從地勢上來看,外城東門址位於遺址區域內最高處,地勢開闊,位置險要。
石峁遺址系目前國內所見規模最大的龍山時期至夏階段城址。
它的發現為研究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資料,對進一步理解「古文化、古城、古國」框架下的中國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貴州遵義海龍囤遺址
海龍囤位於遵義老城西北約40里的龍巖山巔,又稱龍巖囤,是一處宋明時期的羈縻·土司城堡遺址。
通過發掘發現,海龍囤特別是「新王宮」的整體格局與明故宮契合(同時也保存了本地建築的一些特點),反映了土司在意識形態上的國家認同,這種一致性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有效維護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海龍囤是我國羈縻·土司制度的實物遺存,它完整見證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政策由唐宋時期的羈縻之治到元明時期土司制度再到明代開始的「改土歸流」的變遷,它的發掘為從考古學的角度深化中國土司制度和文化的研究,探討中央與地方的互動關係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視角。
其對推行羈縻之治以來,中央如何開發、經營與管理西南疆,邊地又是如何逐步漢化而與華夏漸趨一體等問題的深化有著積極的意義。
2013 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地點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發掘工作,共發掘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
墓葬均早期被盜。
墓葬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分為有底箱和無底箱兩類。
墓葬方向和大小相近。
方向為南北向,槨室長5~7米、寬3~4.5米、高2~2.2米。
共出土遺物620餘件,其中陶器有罐、鼎、盆、缽、瓮、壺、井、灶等;漆木器有耳杯、奩、幾、盤、盒、木俑、馬、璧、杖、器座、案、半圓形器、織機模型等;銅器有弩機、帶鉤、扣飾、錢幣有「半兩」和「五銖」;另有少量鐵器、竹編器、草(棕)編器等。
重要收穫有M1出土的50餘支木牘、M2出土的玉質印章和4件竹木製織機模型、M3出土的920餘支(編號數量)竹簡及人體經穴漆人像等。
M1出土木牘書寫內容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類。
M3竹簡為醫簡,經初步整理,醫書暫定名為《五色脈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醫馬書》。
墓葬年代初步推測為西漢景帝、武帝時期。
出土四部織機模型應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綜多躡織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研究的空白;首次在四川出土的醫簡是繼馬王堆之後出土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醫簡醫學文物。
江蘇揚州曹莊隋唐墓(隋煬帝墓)
2013年3月,在江蘇省揚州市西湖鎮司徒村曹莊中星海上紫郡房地產建設項目中發現兩座磚室墓(編號2013YCM1、M2)。
M2由墓道、甬道、主墓室、東耳室、西耳室五部分組成。
在主墓室倒塌淤積土中發現了少量的龍紋磚與蓮瓣紋磚。
隨葬文物豐富,清理出陶器、瓷器、銅器、漆木器、鐵器、玉器等600餘件(套)。
其中青銅編鐘、編磬是迄今國內唯一的隋唐時期的實物。
人骨和牙齒鑑定為年齡大於56歲、身高約1.5米的老年女性個體。
通過出土的高等級文物,結合文獻記載與人骨鑑定的結果,判斷M2墓主人是隋煬帝夫人蕭後。
考古發掘確認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墓、蕭後墓,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後的最後埋葬之地,印證了歷史文獻的記載。
隋煬帝墓為研究隋唐時期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學資料;為研究隋唐高等級墓葬形制提供了實證資料;豐富了揚州城遺址的內涵,有利於促進揚州城國家大遺址的保護利用。
2014
河南鄭州東趙遺址
東趙遺址考古學文化延續時間長、文化序列連續完整,尤其是三座先秦時期城址集中發現,在中原地區同類遺址中甚為罕見,將進一步完善中原地區夏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分期體系與文化譜系,有助於解決中原地區夏商分界、商周分界等學術難題。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
禁山窯址它遺蹟豐富、窯爐眾多而保存完整、堆積豐厚、產品種類豐富、質量高超、時代延續時間長,代表了從東漢到三國西晉時期成熟青瓷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尤其是東漢全新成熟青瓷類型及東漢至三國、西晉時期完整的窯爐發展序列的發現,更在陶瓷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系列的考古工作再次證明了上虞的曹娥江流域是中國成熟青瓷的起源地與第一個燒造中心。
該窯址群對於探索中國成熟青瓷的起源及其早期發展、早期越窯技術的擴張及周邊地區窯業的興起、漢六朝時期江南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中國南北方文化的交融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
2013年4月~2014年11月,在新蒲楊氏土司墓地清理播州楊氏土司墓葬3座,除M1(楊烈墓)外,M2(楊鏗墓)和M3(楊價墓)均系新發現,尤其M3系未遭盜掘的雙室並列之土坑木槨墓,是形制特殊且保存完整的大型高等級大墓,墓內出土有大量造型精美的金銀器及相關隨葬品,是貴州土司考古繼海龍屯遺址之後最重要的考古新發現。
2015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
通過對海昏侯墓周邊5平方公里區域的考古調查和勘探,發現了以紫金城城址、歷代海昏侯墓園、貴族和平民墓地等為核心的海昏侯國一系列重要遺存,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
大量的出土文物,完整的墓園結構,高等級的建築遺蹟,鮮明的墓葬特點,明確的墓地與都邑位置關係,組成了關於墓主身份的多重證據鏈,清楚表明墓主是西漢時期第一代海昏侯劉賀。
保存完整、文物豐富、展示了2000多年前的生動圖景。
2016
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
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位於泉州市永春縣介福鄉紫美村西南面當地人稱「苦寨坑」的一座山坡上,與德化三班鎮接壤,海拔高度約674米。
共採集6件炭樣本送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進行年代測定,為公元前14世紀末至公元前18世紀中期,即相當於中原時期的商代中期至夏代中期。
苦寨坑窯址是我國目前已知燒造最早原始青瓷的窯址,與浙江地區夏商時期的原始青瓷窯址相比,兩者無論是窯業技術,還是產品,均有較大差別,應屬兩個窯業技術系統。
因此,苦寨坑窯址對探討我國原始青瓷與印紋硬陶的關係以及瓷器起源有著重要意義。
由於該展覽匯集了21個省(市區)的49家考古所、博物館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近400件藏品,沒有看到圖的話,不是網絡問題,而是小編時間匆忙漏拍了=。
=...
展覽詳情:
展 期:2017年5月18日-2017年8月27日
地 點:首都博物館地上一層B展廳
地 址: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16號
開放時間:09:00 ~ 17:00 ( 16:00 停止入館,周一閉館 )
官方網址:http://www.capitalmuseum.org.cn/
展覽免費不免票,需預約參觀。
對於60歲以上老年人、殘障人士,可憑本人有效證件享受免預約參觀特展的優待政策。
此外,首都博物館將配合展覽內容定期推出面向各年齡層公眾的互動活動和講座,公眾可通過首都博物館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了解活動具體日期和報名方法。
圖片:City
編輯:梖梖
整理:閒凝眄/張三
2016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錢塘江現千年前13米長海塘!
2016年12月1日,由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的2016年度浙江重要考古發現評議會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開。來自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考古學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
南水北調文物保護打開中華文明天然「地書」
新華網鄭州10月29日電(記者桂娟)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乾渠、丹江口庫區和受水區地下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的相繼完成,從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一直到明清時期的重要發現不斷出現,一部綿延不絕記...
2018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2講:《神秘的西伯利亞:最新的考古發現》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考古網(李宏飛):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考古與民族學研究所莫洛金院士的講座《神秘的西伯利亞:最新的考古發現》於2018年4月4日上午9:30在社科院考古研...
湖北荊門發現大型新石器時期墓葬200餘座
新華社武漢6月14日電 位於湖北荊門市沙洋縣的城河遺址王家塝墓地考古發掘近日取得重大成果。截至目前,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墓葬212座。專家認為,其中5座10平方米以上的墓葬,或為長江中游地區,甚至...
發掘出土文物1800件
本報訊 (駐黑龍江記者張建友)9月19日,記者從黑龍江省文化廳了解到,為了釐清黑龍江亮子油庫遺址各時期的文化堆積狀況和文化內涵,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黑龍江大學考古系聯合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泉水邊穿越萬年前的古營地和遺珍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發掘單位:寧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青銅峽市文物管理所項目負責人:彭菲專家點評:在遺址發掘出距今4800年、1...
揭曉 |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4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25個入圍項目中,以下10個最終脫穎而出,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寧夏鴿子山遺址地處騰格...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交流會舉行
2017年1月10日至12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交流會在臨淄工作站舉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舉辦多年「田野考古工作匯報會」,此次為鼓勵大家暢所欲言、自由交流,特改成「田野...
專家稱西周早期曾國政治中心為湖北隨州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鳳春14日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隨州葉家山墓群的考古發掘證實,西周早期曾國政治中心就在今湖北隨州。在現存的歷史文獻中,沒有任何關於曾國的記載,有關曾國都城過去也不知道。...
陝西龍崗寺遺址發現距今10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蹟
中新網西安11月11日電 (記者 冽瑋 張一辰)記者11日從陝西文物部門獲悉,考古人員研究確認,位於陝西南鄭縣的龍崗寺遺址早在100萬前就有人類活動。此發現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文化發展、南北舊石器文...
吉林省發現遼金時期完整陶窯遺址
光明日報長春4月25日電(記者鮑盛華)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日前對一處遼金時期古城遺址發掘時,發現了保存狀況較好的完整陶窯遺址。負責此次發掘工作的考古隊領隊梁會麗表示,出土的文物從一個側面...
四川會理髮現335座新石器至西周時期石棺葬
新華社成都4月28日電(記者童芳)記者28日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該單位去年到今年在四川會理縣發現335座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石棺葬,是我國西南地區首次發現數量如此巨大的石棺葬,為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