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發明的發明時期及對世界的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儘管中華文明有很多重要的成就都以"四大""五大"等命名,如四大美人、四大古典小說、四書五經,四大發明的概念卻來源於西方學者,並在之後被中國人接受。

造紙術: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

印刷術: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

指南針: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火藥: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江西婺源:古法造紙工藝助返鄉農民增收

造紙術: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

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

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

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

這表明了中國古代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係。

西漢時期被蔡倫改進,並不能說明發明人是他,材料為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

最早發明是在西漢時期,具體的資料不詳。

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

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

到了隋朝、五代時期,竹、檀皮、麥杆、稻杆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先後被利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傳到了日本。

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

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

紙漿主要由大麻、藤條、竹子、麥稈中的纖維提取。

大約公元四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高麗、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

此後高麗造紙的技術不斷提高,到了唐宋時,高麗的皮紙反向中國出口。

西晉時,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

公元610年,朝鮮和尚曇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紙術獻給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聖德太子下令推廣全國,後來日本人民稱他為紙神。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中國宦官博物館: 蔡倫畫像 dfic

紙是何時問世的,已很難確知了。

根據考古出土的文獻,我們可以知道紙發明於西漢時期。

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漢代烽燧亭故址中出土了一片麻紙,同時出土的木簡有漢宣帝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的年號;1957年,在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紀的古紙,紙呈泛黃色,已裂成碎片,最大的長寬約10厘米,最小的也有3×u65300X厘米。

經鑑定,它是以大麻和少量苧麻的纖維為原料的,其製作技術比較原始,質地粗糙,還不便於書寫。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西漢烽塞遺址的發掘中,也發現了麻紙二塊。

其中之一,出土時團成一團,經修復展開,長寬為12×u65297X9厘米,色澤白凈,薄而勻,一面平整,一面稍起毛,質地細密堅韌,含微量細麻線頭,顯微觀察和化學鑑定都表明,它只含大麻纖維,同一處出土的竹簡最晚年代是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

這些情況表明至遲於公元前一世紀中葉,在遙遠的邊塞已有了質量較高的紙,這種紙在內地的出現應更早一些,即它是在灞橋紙後約數十年內出現的。

從這些事實說明造紙術自發明以後,其技術的進步是很快的。

1978年,在陝西扶風又發掘得西漢宣帝時期的紙。

1901年,先後在新疆和甘肅敦煌發現兩張東漢紙;1942年,在內蒙古額濟納河旁的東漢烽燧遺址中,考古工作者又掘得東漢時期約公元二世紀初年的紙張,即所謂額濟納紙,上有六、七行殘字,這可說是現存最早的字紙實物;1959年,在新疆民豐縣也發現了一張東漢紙;1974年,在甘肅武威縣一座東漢墓中,更發掘了一批東漢紙,這些紙比起西漢紙有著明顯的進步,十數張紙的上面都有書寫的字跡,有的是書信、詩抄,也有的是日常文書,可見這時的紙已經比較普遍地被人們用作書寫的材料了。

東漢時期,不僅中原地區使用紙,而且傳播到了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區。

另外,也不僅限於上層統治者使用,而是連民間也比較廣泛地使用起來了。

可以說,東漢時期是造紙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的時期了。

湖南張家界:探訪古法造紙術

從出土的實物中我們可以知道,早期的紙都是以大麻為原料製成的。

其製造工藝大致為: 漚麻 ,即把麻浸泡水中,使它脫膠;接著把麻加工成麻縷;然後把麻縷搗爛,又稱 打漿 ,使麻纖維分散開;最後進行 撈紙 ,也就是使麻纖維均勻地散布在浸入水中的篾席上,再撈出乾燥,就成紙張。

這個工藝過程與漂絮法極其相似,表明造紙工藝正是脫胎於漂絮法。

當然,早期的紙還是很粗糙的,麻纖維搗得不夠爛,纖維在成紙時也分布得很不均勻,因此還不便於書寫,大都只是用來包裝物品。

但這畢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張,正是由於它的出現,才引起了書寫材料的革命。

在這場書寫材料的革命中,蔡倫以其重大的貢獻而留名青史。

活字印刷術、渾天儀、豆漿,這些都是中國人熟知的發明,不過,有很多韓國人聲稱它們的發明權歸韓國。

這不,因為韓國的一本古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本,於是韓國人便聲稱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發明的祖先。

印刷術:

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

它開始於唐朝的雕版印刷術 ,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唐朝發明了雕版印刷術,而且唐朝中後期已經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宋朝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宋朝沒有普遍使用活字印刷術。

宋朝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中國宋代的一介布衣畢升發明了泥活字,德國人古登堡最終集大成發明了鉛活字。

鉛活字印刷術經濟實用,促進了歐洲出版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歐洲的現代化,風靡全世界。

中國漢字與活字印刷術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

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

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

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傾斜向下的廣告海報製作的工業印表機

畢升發明泥活字,是活字的開端。

以後又發展了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

其中木活字對後世影響較大,僅次於雕版。

朝鮮古代曾有過鐵活字。

漢字活字字體主要有宋體、正楷、仿宋、黑體4種。

並有長扁變形體,另有隸書、魏碑、美術體等不同風格的字體多種。

宋體又稱老宋體,橫細直粗,整齊清晰,容易辨認,閱讀效果好,為中國書刊報紙正文的基本用字,字面有粗體、細體等三四種,日本人稱為"明朝體"。

正楷字體端莊方正,筆法和手寫相仿,有幾種不同風格的活字,適用面廣,小學課本和兒童讀物更多使用。

仿宋體是仿照宋刻本的正楷字設計的活字,橫直筆畫粗細相近,橫畫略向右上傾斜,秀麗清健悅目,書刊的正文、標題、圖版、明文,商品包裝廣告等均適用。

字體有方形、長形2種。

黑體,視覺上橫直筆畫粗細相同,方正粗黑,又名方體字、等線體字,字體也有粗體細體的不同,一般作標題和重點文句用。

為了拿出更有說服力的證據,他根據北宋大科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關於畢升發明泥活字印刷術的記載,選泥、制料、刻字、燒制,排版印刷,他用自家做飯的土爐子燒制泥活字,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在煙燻火燎中經受了一次次失敗的考驗。

最後,從爐灰中用皸裂的雙手扒出了3000多個既難寫又難認的西夏文陶字,又用畢之法摸索印書,終於用自己親手刻出的字印出了《維摩詰所說經》(下卷)。

這一成功,以確鑿的事實向世界宣告:中國是活字印刷的發明國。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有三類部件,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

發源地為戰國磁山,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

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

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

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

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

它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北京東單搭建司南、羅盤等花壇迎奧運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乾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風水羅盤

在中國的方位文化中經歷了從天文學方法定位再以磁學方法製成司南,最後由司南演變成指南針的三個階段,隨之而來的是測定方位技術的不斷完善。

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

"司南"之稱,始於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終止於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因為司南古義不斷演化,使它與一系列的古代發明結下了不解之緣。

磁勺是一種天然磁石琢成的勺形指向器,當它被發現的時候,其狀取法北斗七星,名稱則沿用"司南"。

古文"司南"可以推定為磁勺的至少有《鬼谷子》、《論衡》、《玄覽賦》、《飄賦》四項記載。

磁針的發明,指南針的發明應當是在一個很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地改進的結果,而不同時期的形式,應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唐代堪輿家的活動相當活躍,並開始強調方向的選擇,尋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當務之急。

於是指南鐵魚或者蝌蚪形鐵質指向器及水浮磁針應運而生。

磁針問世後,先後用於堪輿和航海。

為了使用方便,讀數容易,加上磁偏角的發現,對指南針的使用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家首先將磁針與分度盤相配合,創製了新一代指南針--羅盤。

不過有些場合,碗中的水浮磁針仍在使用,故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稱"水浮多盪搖"。

江蘇、河北和遼寧旅大曾出土元代的不帶刻度的指南針專用針碗。

當航船還在使用浮針加針碗時,堪輿羅盤卻遠遠地跑到了前面。

對於磁石吸鐵性的認識和應用,傳說,秦皇宮的磁石門可防止身帶鐵刃的刺客進入。

文獻中對磁石吸鐵現象多有記述,如戰國時期成書的《呂氏春秋》、西漢時期成書的《淮南子》和東漢王充的《論衡》,這些作者都提到磁石吸鐵現象,玳瑁和琥珀等物體能吸引某些輕小物體的現象。

王充指出,這些現象是"感應"(一種超距作用的看法)的作用,但似乎並不知道電感應和磁感應的區別。

指南針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要發明指南針,就要研究磁石的指極性。

北宋時磁化技術取得了突破,這些技術加速了磁性指向器的普及,並且導致指向器形制新的演變。

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對地理大發現和海上貿易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指南針的發明源於中國古人如何定向問題的研究,也表明古人對如何定向問題的重視,為此,指南針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古代中國人將指南針用於軍事和航海的活動,也被用於堪輿術,後來還輾轉傳入歐洲,在歐洲的航海活動和地理大發現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航海技術發明中,指南針也是最重要的單項發明。

火藥: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

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藥和火箭、飛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藥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

火藥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火藥是低爆速炸藥的一類,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燒的藥。

燃燒時發生大量的氣體,具火藥有爆破作用或推動作用(使物體如彈丸以一定的速度發射出去)。

最早應用的是我國發明的黑色火藥,黑色火藥由硫,碳,硝組成。

根據燃燒時的性質,火藥可分為有煙火藥(燃燒時發煙,如黑色火藥)和無煙火藥兩類。

無煙火藥主要用作彈藥的引燃藥或發射藥。

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火藥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製丹藥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荒謬和可笑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藥的發明。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藥的國家,隋代時,誕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藥。

黑色火藥在唐代(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

火藥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做神仙並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與道士煉"仙丹",在煉製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藥的配方。

古代煉丹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

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藥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藥所含的成分。

燃燒爆竹的保險絲

火藥是武器發射彈丸的能源,按用途可分為點火藥、發射藥、固體推進劑。

其中發射藥又分為:槍用發射藥、炮用發射藥、彈射座椅發射藥等。

固體推進劑又分為火箭用固體推進劑、飛彈用固體推進劑。

最常用的是按火藥按結構分為均質火藥和異質火藥,因為結構不同,帶來工藝性質、燃燒性質和物理力學性能等均有顯著差別。

均質火藥又分為:單基藥、雙基藥、多基藥、改性雙基藥。

雙基藥再分為柯達型雙基藥、巴列斯太型雙基藥。

異質火藥又分為黑火藥、複合火藥等。

火藥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

很早以前,我們的先人對這個三種物質就有了一定認識。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在燒制陶器時就認識了木炭,把它當做燃料。

商周時期,人們在冶金中廣泛使用木炭。

木炭灰分比木柴少,強度高,是比木柴更好的燃料。

硫磺天然存在,很早人們就開採它。

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接觸到硫磺,如溫泉會釋放出硫磺的氣味,冶鍊金屬時,逸出的二氧化硫刺鼻難聞,這些都會給人留下印象。

古人掌握最早的硝,可能是牆角和屋根下的土硝,硝石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能與很多物質發生反應,它的顏色和其他一些鹽類區別不大,在使用中容易搞錯,在實踐中人們掌握了一些識別硝石的方法。

南北朝時的陶弘景「草木經集注」中就說過:「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硝石也。

」這和近代用火焰反應鑑別鉀鹽的方法相似(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

硝石和硫磺一度被作為重要的藥材,在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硝石被列為上品中的第六位,認為它能治20多種病。

硫磺被列為中品藥的第三位,也能治10多種病。

這樣人們對硝石和硫磺的研究就更為重視。

雖然人們對硝石、硫磺、木炭的性質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硝石、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放在一起製成火藥還是煉丹家的功勞。

演練

我國現在看到的第一部記載火藥配方的書,約成書於八九世紀。

書中說「以硫磺、雄黃合硝石,並密燒之」,會發生「焰起,燒手面及火盡屋舍」的現象。

這裡的「密」應該是蜂蜜的「蜜」。

蜜加熱能變成炭。

硫磺、硝石與炭混合,這就是火藥的配方。

火藥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製藥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藥已被用於軍事。

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

這裡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

(火炮)是把火藥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藥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引線點燃後用弓射出。

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藥武器的加速發展。

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藥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藥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

南宋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藥的(突火槍)。

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

這些都是以火藥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

下圖為南未突火槍和北未火藥箭。

在12,13世紀,火藥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

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英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藥和火器的記載。

內蒙古民族文物陳列展 續傳003

到了元明之際,這種用竹筒製造的原始管狀火器改用銅或鐵,鑄成大炮,稱為「火銃」。

明代在作戰火器方面,發明了多種「多發火箭」,如同時發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發射32支箭的「一窩蜂」;最多可發射100支箭的「百虎齊奔箭」等。

明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與建文帝戰於白溝河,就曾使用了「一窩蜂」。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發齊射火箭,堪稱是現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當時水戰中使用的一種叫「火龍出水」的火器。

據「武備志」記載,這種火器可以在距離水面三、四尺高處飛行,遠達兩三里。

這種火箭用竹木製成,在龍形的外殼上縛四支大「起火」,腹內藏數支小火箭,大「起火」點燃後推動箭體飛行,「如火龍出於水面。

」火藥燃盡後點燃腹內小火箭,從龍口射出。

擊中目標將使敵方「人船俱焚。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級火箭。

另外,該書還記載了「神火飛鴉」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燒性能的雛形飛彈。

「神火飛鴉」用細竹篾綿紙紮糊成烏鴉形,內裝火藥,由四支火箭推進,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藥筒並聯火箭,它與今天的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火箭的發展,使人產生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的願望。

根據史書的記載,14世紀末,明朝的一位勇敢者萬戶坐在裝有47個當時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雙手各持一個大風箏,試圖藉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實現飛行的夢想。

儘管這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但萬戶被譽為利用火箭飛行的第一人。

為了紀念萬戶,月球上的一個環行山以萬戶的名字命名。

早在八、九世紀時,和醫藥、煉丹術的知識一起,硝也由中國傳到阿拉伯。

當時的阿拉伯人稱它為「中國雪」,而波斯人稱它為「中國鹽」。

他們僅知道用硝來治病、冶金和做玻璃。

13世紀火藥是由商人經印度傳入阿拉伯國家的。

希臘人通過翻譯阿拉伯人的書籍才知道火藥。

火藥武器是通過戰爭傳到阿拉伯國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軍隊使用了火藥兵器。

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軍隊在與敘利亞作戰中被擊潰,阿拉伯人繳獲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藥武器,從而掌握火藥武器的製造和使用。

阿拉伯人與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戰爭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藥兵器,例如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時就使用過火藥兵器。

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歐洲人逐步掌握了製造火藥和火藥兵器的技術。

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歐洲,「不僅對作戰方法本身,而且對統治和奴役的政治關係起了變革的作用」。

「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

貴族的統治跟身穿鎧甲的貴族騎兵同歸於盡了。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精銳的火炮在歐洲的工廠中製造出來,裝備著威力強大的艦隊,揚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

中國的火藥推進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恩格斯曾高度評價了中國在火藥發明中的首創作用:「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

」火藥的發明大大推進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國的火藥推進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恩格斯曾高度評價了中國在火藥發明中的作用:「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

」火藥動搖了西歐的封建統治,昔日靠冷兵器耀武揚威的騎士階層日漸衰落了!火藥的發明大大的推進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國四大發明的影響

指南針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用天然磁石製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國魏時,馬鈞利用磁鐵和差速齒輪製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機械裝置——指南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製作指向用的磁針的方法。

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盤。

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

南宋時,已使用針盤導航.指南針的發明,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造紙術

在紙尚未發明之前,古埃及人曾用紙莎草,古印度人用貝樹葉,古巴比倫人用泥磚,古羅馬人用蠟板,歐洲人則用中亞細亞人製作的小山羊皮等當作記事材料.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則用竹簡、木牘、縑帛等作為記事材料;此外,還曾將抽絲織綢和製取絲棉時殘絮的薄片用於書寫.上述材料有的笨重,有的昂貴,有的來源較少,不能適應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 、魚網等植物原料,經挫、搗、抄、烘等工藝製成的紙,人稱蔡侯紙,是現代紙的淵源.紙的發明及應用,對社會歷史的記載與保存,對文化思想的交流與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火藥

火藥作為人類掌握的第一類爆炸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古代煉丹家們利用早在漢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藥物硝、硫,經過長期的煉丹實踐,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發明了火藥 ,並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縱火用的火藥兵器.經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銃等各種火器已達到成熱的程度.火藥的發明對世界科技的發展曾起重大作用,現代黑火藥就是由中國古代火藥發展而來的。

印刷術

中國約在公元7世紀的初唐時期就已出現採用雕版印刷術印製的書 .唐咸通九年(868)印製的《金剛經》 ,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刻印時間的印刷品.宋仁宗慶曆年間,平民畢升在雕版印刷業已普及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它是用膠泥刻字,每字一印,燒後製成字印.將一顆顆字印排列、鑲嵌於鐵板之上,經燒烤、壓平等工藝製成印版後,便可印刷.印版上的字印可取下反覆使用.這種活字印刷方法已具備現代印刷的基本過程——鑄字、排版、印刷,比15世紀中葉德國人J.谷登堡製造的活字印刷工藝要早400年.繼泥活字後,中國人又相繼發明了磁活字、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等印刷方法.印刷術的發明和傳布,大大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和發展。

中國古代著名的四項科技發明,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見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這四大發明相繼傳入世界各地後,對世界科技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難以想像古人的聰明才智!

古中國的文化、歷史、科技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流行的文明。光四大發明就夠外國人驚嘆不已得了,身為華夏子孫對老祖宗的聰明才智敬佩不已。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

影響深遠的中國古代黑科技

在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學和藝術等領域,我們可以看到什麼?中國是一個科技大國,據科技史專家研究發現,在宋代以前,中國曾經一度占有世界發明總量的70%以上。那麼我們分門別類的看看,我們中國,作為文明古...

中國四大發明

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背景歷史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其中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它們被發明的歷史背景又是怎樣的呢?造紙術:蔡倫從小聰明伶俐,他十多歲進宮那天起,就決定要做一個出人頭地...

中國文化亮點|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

說到中國古代的科技文明,就不能不說中國的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不僅給中國文化帶來重大影響,也影響著世界文明的進程。一、指南針與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