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焦家遺址出土文物如此光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標題: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呈現發掘原貌關注美的體驗

7月10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濟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

展覽精選了230餘件玉器、陶器等出土遺物,匯集了焦家遺址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

「展覽在儘量呈現遺址的發掘原貌、保證展覽科學性的同時,力爭在展陳形式上給觀眾更多美的體驗。

」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王月前表示。

當之無愧的「王者之城」

焦家遺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於1987年當地文化部門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2016年和2017年春夏季,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與博物館學系對其進行了二次發掘,發現了夯土城牆、壕溝、墓葬等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骨器等遺物,年代為距今3500至4600年。

航拍焦家遺址

焦家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展覽以「橫空出世」「王者之城」「禮制先河」「工藝流變」4個單元展示焦家遺址考古成果。

「4個單元根據焦家遺址的內涵進行提煉,是遺址最突出的4個特徵,比如『橫空出世』單元,依據是焦家遺址的發現扭轉了一直以來關於大汶口文化分布區的認識,將其文化重心由泰沂山系以南擴展到山東北部,且多項重要發現填補了魯北地區大型聚落的空白。

」王月前說。

「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展廳內景

在「王者之城」部分,主要展示了遺址從大型聚落到中心城邑的演變歷程。

「房址建築是最能體現聚落形態變遷的物證,所以遺址發掘的116座房址為重點展示對象。

」王月前說。

展覽顯示,焦家遺址聚落形態經歷了早期居住址—中期墓地—晚期住址三個大的發展階段,早期房址多為半地穴式,晚期房址多為地面式,建築形式由早期單間房向後期聯排房轉變。

「這展現了遺址由普通村落發展成為古城中心聚落的史實,揭示了其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的演進歷程,再加上遺址城牆、壕溝以及高等級墓葬的發現,昭示著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的焦家遺址,已經是當之無愧的『王者之城』。

」王月前說。

記者發現,在這個單元,還展示了多柄玉鉞。

王月前介紹,在遠古文化中玉鉞最能體現世俗權力和軍事指揮權,是王權至上的象徵。

玉鉞的出土,顯示古城的地位不同尋常,至少是當時的區域中心。

「還有幾柄被毀壞的玉鉞,是毀墓現象的證物,反映了當時高層內部的權力鬥爭和社會生活中的風雲變幻。

」王月前表示。

禮儀制度初見端倪

焦家遺址共發現215座大汶口文化墓葬,墓葬體量、棺槨葬具的形制、隨葬品等級高低、多寡等現象,已經表現出明顯的社會分化和等級差別,並且開始形成了很嚴格的禮儀制度。

這從展覽現場復原的兩座大墓中可見端倪。

展品「五千年前,山東大漢」吸引了很多觀眾

「五千年前,山東大漢」,步入「禮制先河」單元,記者的視線被利用燈光效果投射在地上的這8個字吸引,在其旁邊就是等比例復原的部族首領大墓M184。

該墓男性墓主身高經實測近2米,葬具為一棺一槨,內外相套,棺槨之間和人身上放置著近20件陶器、玉器等隨葬品,其中1柄玉鉞長達18厘米,表面有大片的硃砂痕跡,是焦家遺址目前發現的最大玉鉞。

另一座大墓M152也頗為壯觀。

該墓為土坑豎穴墓,葬具為兩槨一棺,墓主為老年男性,共有39件隨葬品,其中陶器27件,有彩繪陶、陶鼎、陶背壺、陶豆、陶高柄杯等,多位於棺槨之間或內外槨之間。

墓主身邊多為玉器,有玉耳飾、玉指環、玉鐲、玉刀、玉鉞和龜甲器。

在這個單元,還展示了大汶口文化一些特有的信仰和風俗。

在展廳一角,擺放著被拔了側門齒的一件頭骨,揭示的是其人工拔牙的習俗。

據介紹,拔牙年齡一般在13歲至21歲,男女性別比例差別不明顯,該習俗是遠古先民們已婚的標誌之一。

在這件頭骨旁邊,還展示了一件變形的人頭骨,揭示的是大汶口文化居民中普遍存在的頭骨人工變形的習俗。

該習俗盛行於大汶口文化時期,龍山時代漸趨衰落,一般男性變形率高於女性,突出特點是頭骨的枕部變扁,可能是長時間仰臥於硬質器具之上導致的。

發達的遠古工藝技術

在展覽的最後一個單元,展示了豐富多樣的陶器和造型各異的玉器,與其他單元出現的陶器和玉器不同,它們的「使命」是向觀眾呈現大汶口文化的遠古工藝。

彩陶壺

陶背壺

玉指環

玉鉞

大汶口文化擁有十分發達的遠古工藝技術,以制陶和玉器製作最為發達。

制陶業已經達到成熟的高度,輪制技術普及,燒造火候高,可以生產出質地細膩的薄胎陶器,比如彩陶,表面均磨光,施黑、紅、白、褐、黃等顏色,構成弧邊三角、斜線、八角星紋等圖案,焦家遺址的彩陶更有自己的特色,常以簡單的圓點、線條、菱格等構成組合圖案。

玉器製作也異軍突起,既有玉鉞、玉刀等禮器,也有形式多樣的玉鐲、玉管、玉環、玉墜等裝飾品。

玉器形式古樸,造型多變,重功能和實用,不追求過分繁縟的修飾,或形成串飾組成使用,或單件玉飾形成固定搭配在人體上成套使用,這些用玉的原則和規律在玉器發展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

龍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啟岳石文化。

在這個單元,對於龍山時代發達的手工業也展開呈現,包括陶器已採用快輪拉坯技術,製作出磨光黑陶、蛋殼黑陶和白陶器,達到古代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

在治玉方面,除了以鉞、刀圭等為代表的大型禮器,還有以鏤雕、線刻等手法製作的複雜精美的玉飾,治玉技術和用玉制度已十分發達和成熟。

「焦家遺址如此發達的手工技藝不僅在當時創造了無數精品,而且技術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在後繼者龍山文化時代又得到了發展和提升。

龍山文化正因為繼承了大汶口文化的全部先進因素並且創新和提高,所以在文明社會初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一直與中原地區,北方、南方等地區並行發展。

」王月前說。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大發現,五千年前濟南章丘已現古國

最近的考古發現表明,早在五千年前,咱濟南地區就已經很牛了!10日,在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天,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濟南章丘焦家遺址已經發現房址104處,墓葬205座,灰坑近千,出土陶器、玉...

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亮相國博

「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亮相國博人民網北京7月11日電 「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作為國博考古發現系列展之一,本次文物展出230餘件,絕大部分...

5000年前「山東大漢」亮相國博 身高近兩米

提起遠古時期的人類,大多認為當時人們因生活艱辛和環境惡劣,所以身材矮小、體質羸弱,然而,山東焦家遺址的發現卻顛覆了這種慣識。據光明網7月11日報導,在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

禮出東方 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

山東章丘——中國考古的搖籃,是中國學者在中國東方發現並最早進行考古發掘和探索的區域之一。著名的龍山文化,就是以20世紀20年代原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遺址得名而聲聞海內,其歷史脈絡可追溯到距今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