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山東大漢」身高達1米9 為目前焦家遺址最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M184墓出土的身高1.9米男子骸骨,其葬式為大汶口文化葬式中的仰身直肢葬。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焦家遺址中出土的彩繪陶,既是生活實用器也是墓葬內隨葬品的組成部分。

中國古人身材有多高?昨天,一位身高1.9米的「山東大漢」現身國家博物館,他來自約5000年前。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濟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昨天在國博開幕。

這位大個子古人的出現,曾引發學術界對古代人類體質發展狀態的重新認識。

此次展覽是國博全國考古發現成果系列展之一,將持續至9月9日,展出物品絕大多數為焦家遺址出土。

另外,上周,「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作為該系列首展,已經登陸國博。

該「山東大漢」為目前焦家遺址最高

這具骸骨來自山東濟南章丘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部族首領大墓M184。

據考古人員介紹,墓主為男性,身高經實測1.9米,為目前焦家遺址出土最高的男性。

墓內一棺一槨,內外相套。

棺槨之間和主人身上放置了18件陶器、玉器隨葬品,其中一件玉鉞長達18厘米,是焦家遺址目前所見最大玉鉞。

昨天,這座墓被「搬到」展廳中。

墓主人骸骨和隨葬的禮器全部經過復原,採用等比例原狀陳列的方式,展示當時的禮儀形式。

記者看到,棺槨之間擺著數隻陶器,墓主人遺骸間散落著各式玉器。

焦家遺址出土多名高個子首領

「很難想到,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山東人身高就已如此偉岸」,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焦家遺址考古領隊王芬稱,提起遠古時期人類,以往大多研究者和公眾認為當時生活艱辛和環境惡劣,所以人身軀矮、體質弱。

「但焦家遺址的發現顛覆了這種認知,讓我們從全新視角重新認識古代人類體質發展狀態,究竟是什麼原因促成這樣的偉岸身材,成為耐人尋味的歷史之謎。

王芬稱,高個子在焦家遺址大墓中尤其多,類似「山東大漢」M184的大墓還有幾處。

她表示,據專家推斷,這些墓主人身材如此高大,可能因為當時農耕時代廣泛種植穀物和飼養家畜,食物更加豐富和穩定,營養充足導致身體素質提高。

同時,墓主人在部落中等級都較高,占有的物質資源更豐富。

也有專家認為身高可能與地域分布有關。

■ 現場

保持陶器發掘時狀態

除了M184墓,大型墓M152也被還原在展廳中。

墓主為老年男性,共39件陪葬品,均按被發掘時的情形加以復位。

記者注意到,現場有一些陶器中仍裝滿泥土,保持了考古發掘時的狀態。

國家博物館策展人王月前介紹,考古成就展與普通文物展的不同,就在於其「考古味」。

「不求將文物打磨得多精美,而是營造『鋪天蓋地』的效果,將發掘到的文物展現給觀眾。

」王月前說。

此次布展的重點,就是M184墓的還原。

布展人員花了3周時間,仿照發掘現場布置了展區。

「我們希望通過搭建,儘量多地把考古現場複製到展廳來,再附帶簡單說明,就能給觀眾直接感受。

在國博首個全國考古發現成果系列展——「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上,這樣的「考古味」也無處不在。

最明顯的是,展覽特別設置了考古科技環節,介紹了此次考古的過程,以及各類高科技在這個全國首次內水區域水下考古發掘中的應用。

■ 介紹

大汶口文化 距今6500—450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

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為龍山文化的源頭。

龍山文化 距今約4000年前,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其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

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

■ 焦家遺址

本次展覽展出了焦家遺址文物中的精華,共有230餘件文物展品亮相,包括玉器、白陶、彩陶、遺骸等。

展覽分為橫空出世、王者之城、禮制先河、工藝流變4個部分。

分別介紹了焦家遺址的發現和基本概況、遺址從大型聚落到中心城邑的演變歷程、墓葬中折射出的社會分化與禮儀制度以及焦家先民高超的制陶治玉工藝發展。

焦家遺址發掘內容絕大多數屬於大汶口文化,此外還包括少量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漢代灰坑。

展覽最引人注目和重點呈現的部分,就是場景還原的M184墓。

該墓是焦家遺址最有代表性的大墓,集中體現了這一時期墓葬形制與工藝水平。

1 揭示黃河下游社會階層分化

焦家遺址主要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距今5300-4600年,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

該遺址為探究黃河下游地區古代社會發展演變進程,提供了珍貴線索。

其墓葬材料極為豐富。

大型墓葬棺槨俱全,隨葬品有玉鉞、玉鐲、陶高柄杯、白陶器和彩陶等,大墓附近還發現了20多座陶器或動物祭祀坑。

考古人員發現,大汶口文化中期到晚期,墓葬分化趨勢不斷加劇。

另外,高達62.8%的葬具使用率,在同時期其他墓地中極為少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對記者表示,焦家遺址發掘的意義在於,多年來考古學家苦苦尋找黃河下游社會階層分化的證據,但都沒找到,而焦家遺址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

2 展示大汶口文化居民拔牙習俗

焦家遺址不僅證明了階層分化,也呈現了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的社會風俗和禮儀。

國家博物館策展人王月前提醒記者注意展廳里的兩個頭骨。

頭骨有著明顯的變形,其枕部變窄,專家認為這可能是長時間仰臥於硬質器具之上導致的顱骨枕部扁平。

王月前說,這是大汶口文化居民中普遍存在的習俗,一般男性變形率高於女性。

另外,焦家遺址中的人還有拔牙的習俗,兩個頭骨的中門齒均被人為拔掉。

考古人員研究發掘出的頭骨後發現,大汶口文化居民一般在13至21歲之間青年時期拔牙。

一般拔除上頜的一對中門齒、側門齒或犬齒,以拔除一對側門齒居多。

相關研究認為,這一習俗是遠古先民青春期以後男女已婚的標誌之一。

3 出土早期禮儀制度證據彩陶等

遺址內不但有夯土城牆、護城壕溝、大型聚落居址等設施,更有大批高等級墓葬和大量的玉器、白陶和彩陶高端產品,形成了十分穩定的禮儀制度和文明化標誌。

這些與早期禮儀制度相關的遺存證據,為深入研究中國早期社會的禮儀、宗教、思想和藝術等提供了罕見的實物資料,「禮出東方」的展覽名稱即來源於此。

根據研究成果,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

王芬表示,焦家遺址地處黃河下游,居於文明起源核心地域之中,其深入發掘和研究有助於揭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的形成與發展特徵。

(倪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東焦家遺址出土文物如此光鮮

原標題: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呈現發掘原貌關注美的體驗7月10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濟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

考古發掘者解讀章丘焦家遺址考古發掘細節

6月10日,第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省文物局在濟南市章丘區焦家遺址考古工地舉辦了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主場活動。焦家遺址考古發掘獲重要發現,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王芬介紹了遺...

5000年前「山東大漢」亮相國博 身高近兩米

提起遠古時期的人類,大多認為當時人們因生活艱辛和環境惡劣,所以身材矮小、體質羸弱,然而,山東焦家遺址的發現卻顛覆了這種慣識。據光明網7月11日報導,在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

考古大發現,五千年前濟南章丘已現古國

最近的考古發現表明,早在五千年前,咱濟南地區就已經很牛了!10日,在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天,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濟南章丘焦家遺址已經發現房址104處,墓葬205座,灰坑近千,出土陶器、玉...

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亮相國博

「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亮相國博人民網北京7月11日電 「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作為國博考古發現系列展之一,本次文物展出230餘件,絕大部分...

禮出東方 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

山東章丘——中國考古的搖籃,是中國學者在中國東方發現並最早進行考古發掘和探索的區域之一。著名的龍山文化,就是以20世紀20年代原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遺址得名而聲聞海內,其歷史脈絡可追溯到距今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