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涼山|新石器時期,神秘部族背後的「謎」之文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專家們,或許您不曾想到,四千多年前,一支神秘部族就在您腳下的土地繁衍生息,辛勤勞作;這裡暴露出的192座石棺葬,時間可追溯到新石器晚期……」對於從八方趕來參加烏東德水電站(四川)考古發掘階段性成果論證會的十餘名考古專家而言,在會理新安鄉大劈山墓地,講解員口中所講述的考古發現的確是神奇而特別的存在。
石棺葬、房址、陶器、石器、骨器、貝器……2017年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涼山州博物館、會理縣文管所開始烏東德水電站(四川)的考古發掘工作,一年來,數千件文物驚艷亮相。
而且隨著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越來越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謎團擺在了人們面前:神秘奇特的石棺葬之下,到底潛藏著怎樣的秘密?生活在這裡的是什麼族群?為什麼要實行割肢葬?他們將通過這些精緻且造型各異的文物講述怎樣的故事?
考古發掘現場。
4月26日至27日,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與會理縣政府共同舉辦的烏東德水電站(四川)考古發掘階段性成果論證會在會理舉行,全國十餘名考古專家來到烏東德水電站(四川)考古發掘遺址現場,嘗試追尋歷史的腳步,探秘來自新石器時期神秘部族背後的「謎」之文明。
大量文物證明曾經的文明存在
烏東德水電站位於涼山會東縣和雲南祿勸縣交界的金沙江河道上,是金沙江下遊河段(攀枝花至宜賓市)規劃建設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四個水電梯級的最上游梯級,是我國目前第四大水電站。
該項目區域位置從中國西南的版圖來看,上接甘青地區,下連滇西北高原,位於狹長的南北走廊地帶。
其間橫斷山脈由南向北,怒江、金沙江、岷江等多條水系縱貫。
該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這一地區是天然的民族遷徙通道,文化傳播的走廊,同時又是星羅棋布的小區域文化的孕育之地。
隨著烏東德水電站(四川)考古項目的推進,這一區域的文化面貌還原也逐漸清晰。
2015年12月,烏東德水電站項目獲國務院核准,受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委託,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擔了烏東德水電站(四川段)庫區的文物保護工作。
通過前期考察,烏東德水電站淹沒影響區(四川段)共涉及文物古蹟22處,其中樞紐工程建設區3處,水庫淹沒影響區19處,計劃發掘面積共計13.48萬平方米,投入文物保護經費2.6億元,是四川省發掘面積最大、投入人力最多的一次文物考古項目。
會理縣是烏東德水電站淹沒影響區(四川段)涉及文物古蹟最多的,共計17處。
2017年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涼山州博物館、會理縣文管所開始烏東德水電站(四川)開啟考古工作,到目前為止,考古發掘文物點8個(猴子洞遺址、河頭地遺址、河東田遺址、李家坪遺址、大劈山墓地、河漂遺址、三台地遺址、下壩子遺址),發掘面積37500平方米。
發現遺蹟種類有墓葬、灰坑、水溝、房址、窯址、灶等,共計851個,其中石棺葬335座最為突出;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銅器、鐵器、骨器、貝器等各類文物共計2136件,標本數萬件。
「烏東德水電站(四川)考古發掘項目,是四川省發掘面積最大、投入人力最多,單個項目投入經費最多的一個考古項目。
同時也是西南地區發現石棺葬數量最多的單個考古項目,目前發掘石棺葬335座。
」項目總負責人劉化石說,項目實施科學規劃,保護文物與開展課題研究緊密結合,大量運用自然科學研究方法與技術,充分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
在考古工地的發掘中,全面使用數字化測繪裝備,完整提取考古對象及周邊環境的地理空間數據信息等,探索數字化管理系統及考古發掘移動應用系統的應用,並利用文字、圖片、攝像等技術手段對考古進程進行全方位紀實記錄。
考古發掘現場。
考古專家根據放射性元素碳十四測定、骨化學(同位素)研究、古DNA研究等初步推斷,遺址年代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
專家認為,出土的大量文物證明了這裡曾經有文明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證明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發現的遺址中,像大劈山墓地、猴子洞遺址這樣,規模如此之大且如此集中的情況,在整個西南地區都極為罕見。
同時,包含石棺葬墓地和生活聚落遺址,文化內涵豐富獨特,為當地文化內涵及發展演變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石棺墓葬驚現「割肢葬」
城河是金沙江的支流,河水清澈見底,此處位於會理縣新安傣族鄉。
發現的遺址中,大劈山墓地、河頭地遺址、猴子洞遺址、河東田遺址、李家坪遺址就位於此地。
城河流域文物點分布圖。
四川省考古研究研究提供
「石棺葬墓地和居住區遺址在同一個地方被發現,這是以前沒有過的。
」在猴子洞遺址,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羅二虎說,從現場看到的地層關係來說,石棺墓和居住區為同一地層,雖然石棺壓在了房址上,時間稍晚,但基本可以確定它們是同一個時代。
羅二虎說,在橫斷山脈南部地區,此前從沒有發現如此密集的房址,極有可能是聚落的其中一個部分。
猴子洞遺址延續時間長,罕見的是同時發現石棺葬墓地及居住區,這將為探索城河流域石棺葬源流及與金沙江流域石棺葬文化的關係,解決青藏高原東麓、川西高原與雲貴高原石棺葬人群的文化互動、人類遷徙提供重要資料。
石棺葬是我國西南地區分布較為廣泛的一種考古學文化遺存,在岷江上游、雅礱江中下游、滇西地區、大渡河中游、金沙江流域都有分布。
墓室。
在已發掘的猴子洞遺址和大劈山墓地上,一種特別的葬俗出現,逝者的頭顱被割了下來,放在胸口上或者手旁邊,被稱作割肢葬。
在墓葬中,發現了非正常死亡現象,包括身中箭鏃、骨骼缺失、錯位、破損、體態扭曲等5種形式,這表明,當時該地可能經常面臨人群間的劇烈衝突。
「頂面有蓋板,旁邊有側板,底面有底板。
」一些石棺墓葬中,考古專家還發現了頭箱、腳箱,內置器物隨葬。
其中埋葬的並不是完整的人骨,而僅有下肢和部分頭骨。
仔細一看,頂骨還有多處疑似切割的痕跡,斷面還很整齊,甚是神秘。
大劈山墓地內主要為戰國時期石棺葬。
考古項目總負責人劉化石說,這是首次在金沙江流域石棺葬中發現割肢葬。
至於為什麼實行割肢葬,抑或是民族風俗,抑或是戰爭緣故,進一步的發掘研究將揭開割肢葬的面紗。
民族遷徙密碼有望被揭開
在新安鄉用於擺放出土文物的陳列室裡面,擺放著數千件文物,有陶器、石器、骨飾、海貝、螺殼、蚌殼、動物骨、牙、角等。
出土文物陳列室內的陶器。
「墓葬絕大部分成組,成排分布,並有數座合葬墓。
這顯示了居民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習俗。
發掘中,我們看到有7層地層,其中第4、第5、第6、第7層都是年代較早地層,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現場負責人高寒說,在近半數墓葬中,都發現了隨葬品。
擺放於出土文物陳列室內最左側的隨葬品中,幾個帶紋飾的黑皮紅色彩繪陶十分精美,為這一地區首次發現。
兩個被復原的陶器。
據介紹,由於大量的陶片尚在整理中,遺址不具備分期條件,但根據墓葬層位關係、形制、分布隨葬品特徵,可將墓葬分為早、中、晚三期。
陶罐。
單耳陶罐。
早期墓葬,石棺僅有蓋板,朝向西南,僅隨葬魚骨、獸角。
中期墓葬有序分布於生活區外圍,出現大量朝向西北和東北的,出現較多無底石棺,並出現合葬墓,開始隨葬陶器、箭鏃,個別墓葬隨葬海貝、骨飾,出現大量非正常死亡。
晚期墓葬朝向東北的墓葬消失,其餘墓葬繼續向居住區邊緣分布,北區出現墓葬,出現完整石棺,幾乎不隨葬箭鏃,不見非正常死亡現象。
獸骨。
在大劈山墓地考古發掘的一座墓葬內,在骨骸頭部上方,堆積了許多貝殼類飾物,頭部下方的身體遺存部位,則分布有大量細小的片狀裝飾物,這類直徑約2毫米、中間有小孔的片狀物吸引了考古專家們的注意。
薄片狀飾物。
對於這些薄片狀飾物,現場有專家推測可能是服飾。
而發掘的墓葬中,類似這樣的隨葬品不在少數。
主要包括蚌片,骨環,海貝等裝飾品。
「墓葬臨江,也許是當年人們從江里打撈的貝類,也許是人們通過貿易交換而來,又或許是從其他地方帶來的習俗。
」高寒說,對於此處先民來源,還需進一步的考證。
在會理縣新安鄉境內的城河流域,文物點密集出現。
專家認為,這指向了一種可能,當年,多批先民陸續到此,繁衍生息,形成一塊人丁興旺的聚集區。
航拍河東田遺址。
該地區地處橫斷山脈南部,地形複雜,山谷間多盆地與河谷。
在這樣自然地理環境中,先民開闢出一條天然的民族遷徙通道,上接青藏高原,下通雲南,使得這成為西南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區域。
通過區域內的遺存的發掘與研究,不僅可以考據古人的遷徙、居住面貌,還能勾勒出城河流域的新石器至戰國時期的演變過程,從而構建期間的考古學年代序列,將為金沙江中下游考古學文化譜系提供堅實的基礎。
素材來源 | 涼山陽光
綜合整理 | 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台
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四川發掘面積最大考古項目:17座墓葬發現非正常死亡現象
4月2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會理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烏東德水電站(四川)考古發掘階段性成果論證會上,作為四川省發掘面積最大、投入人力最多,單個項目投入經費最多的一個考古項目,發掘出土的文...
烏東德水電站(四川)考古項目發掘石棺葬335座
中新社成都4月27日電 (岳依桐)記者27日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2017年4月至今,考古人員對烏東德水電站(四川)的8個文物點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目前發掘石棺葬335座,為西南地區發現石...
會理髮掘石棺墓335座 石棺墓陪葬海貝或為稀有裝飾品
「烏東德水電站考古新發現」後續4月27日上午,烏東德水電站(四川)考古發掘階段性成果論壇在涼山州會理縣舉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介紹,目前,烏東德水電站四川區域發掘石棺葬335座,成為西南地區發...
四川會理髮現335座新石器至西周時期石棺葬
新華社成都4月28日電(記者童芳)記者28日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該單位去年到今年在四川會理縣發現335座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石棺葬,是我國西南地區首次發現數量如此巨大的石棺葬,為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