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考古的又一新成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楊輝墓位於貴州省遵義市遵義縣團溪鎮白果村,北距遵義市約20公里。

墓地坐西北向東南,北靠九龍山,南面雷水堰、福祿河,東西兩側有馬腦殼山、尖山為憑,整體地勢呈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格局。

該墓地的考古發掘,是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遵義海龍囤遺址申遺,在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的《海龍囤與播州土司遺存考古工作規劃 (2013-2015)》 框架下,繼海龍囤遺址、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發掘後,按規劃推進的考古工作。

2014年,先期對墓地及周邊遺存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勘探,重點理清了楊輝墓墓園格局,包括垣牆的結構、走勢以及園門及楊輝墓沿軸線分布的規律;對楊輝墓西側的建築遺址進行了重點鑽探,大致理清了遺址輪廓;對墓地周邊壽安莊及貓山營盤等遺址進行調查,對墓地及周邊遺存有了全面的認知。

在此基礎上,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5年對楊輝墓及墓祠進行了重點發掘,確定既往認知的楊輝墓是疑冢,而位於其正前方的一座三室合葬的大型石墓才是真正的楊輝墓,確定其西側建築遺址是楊輝墓祠遺址。

該墓地是播州楊氏土司墓地中保存格局最完整清晰、遺存類型最豐富的墓地,是第一次系統發掘確定的播州土司墓祠遺址,也是播州楊氏土司墓地中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建築遺址,取得了播州土司考古的重大新突破。

楊輝墓疑雲

楊輝, 字廷彰, 號退齋, 播州第 22代、 25世土司, 生於明宣德八年(1433),正統十四年(1449)襲宣慰使職, 年僅十七歲, 卒於成化十九年(1483)。

楊輝墓因有高大的封土堆, 而且墓前有三通墓碑,據碑文可知是楊輝夫婦合葬墓。

故明確見於文獻記載, 道光 《遵義府志·冢墓》 有載: 「楊輝墓, 在遵義城南南隅里雷水堰上。

」 陳懷仁 《心齋隨筆》 亦載: 「輝與其妻田氏、 俞氏合墓, 田右俞左, 據碑, 輝字廷彰, 系成化十九年葬。

」 早在 1956 年, 貴州省人民政府就將此處以 「遵義縣白果鄉流水堰的大型明代墓葬」 為名公布為貴州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1982 年,貴州省文化局又以 「楊輝墓」 為名將此處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重新公布。

1987 年底至 1988 年初,楊輝墓遭遇盜掘。

1988年5月,貴州省博物館對楊輝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髮掘,並按遵義宋明墓葬統一編號的方法將楊輝墓編號為 M10。

M10 保存有直徑約 29 米、高約4米,面積800餘平方米的高大圓形封土堆,封土經夯打,夯層明顯。

無墓壙,直接將地面平整後墊土修建墓室。

M10 是一座單室石室墓, 由八字牆、 前室、 後室三部分組成。

墓室主體部分系由重約幾十噸的整塊石板砌合而成, 墓室前兩側的八字牆由小塊條石砌築。

前室進深1.61米、 上寬2.03米、 下寬2.2米、 高2.3米, 前室前端有三塊封門石及抵門石, 前室內平放一塊抵門石, 將後室墓門抵緊。

後室完好無損, 沒有破壞。

前室與後室之間置以可開合的雙扇仿木格子門, 上寬1.94米、 下寬2.05米、 高2.2米、 厚0.14米。

後室平面呈長方形, 進深2.96米、 上寬1.59米、 下寬1.7米、 高1.84米。

墓底用整石鋪成, 其上鑿出棺床, 棺床四周有排水溝。

棺床上無葬具, 只在棺床中央放置了1件陶缽和棺床四角各放置了1件陶罐。

左壁、 右壁及後壁中部各有一方框形裝飾, 為剔地淺浮雕花卉盆景。

墓頂中部為圓形剔地淺浮雕線刻開光及捲雲紋。

因發現及時, 僅墓前室被盜墓賊用炸藥爆破損壞, 但前室內隨葬的68件陶俑基本保存完好, 另有圓柱狀骨器、 鉛罐、 鋪首鐵環、 鐵鎖, 漆盒等物, 共出土器物 87 件。

墓前立三通墓碑, 中間碑面正中刻篆書銘文 「皇贈昭勇將軍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楊公之墓」 , 上款楷書「明成化十九年歲龍□癸卯二月十九日良吉」 , 下款楷書 「孝子昭勇將軍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楊愛立」 ; 左側碑的碑額已缺失, 碑面正中刻篆書銘文 「明故播郡淑人田氏之墓」 。

右碑上有廡殿頂碑帽, 碑面正中刻篆書銘文 「明故播郡夫人俞氏之墓」 。

儘管一個墓地無法與墓前三通墓碑對應, 墓內也沒發現墓誌和印章等文字材料, 但清理者結合文獻記載及墓碑,將 M10 墓主身份推斷為明代 25 世土司楊輝。

而三通墓碑和一個墓室的疑雲, 隨著清理完畢的原地回填保護, 被塵封了起來。

楊輝夫婦合葬墓室的新確認

2006 年底,遵義縣文物部門接報,在楊輝墓 (M10) 正前方約 10 米處的一座三室並列的大型石室墓被盜。

文物部門接到報告趕赴現場調查踏勘,發現該墓位於 M10 前方至園門址之間,墓頂為平整農耕土,村民取土露出了墓頂板石,引起了盜墓賊的注意。

三個墓室墓門均已被毀,墓室被盜掘一空,僅殘存一些陶俑和漆木棺殘件,於是將盜洞封堵,回填保護。

2012 年,遵義海龍囤遺址申遺工作啟動。

為了有助於海龍囤遺址價值的梳理和提煉,豐富對播州社會、經濟、文化等面貌的認知,增進對宋元明時期中央對邊疆地區「羈縻·土司制度」 管理模式的探索等學術目標而編制的 《海龍囤與播州土司遺存考古工作規劃 (2013-2015)》 得以在國家文物局立項。

在這個規劃框架下,繼海龍囤遺址、新浦楊氏土司墓地發掘之後,於 2015 年對楊輝墓及墓祠進行了重點勘探與清理髮掘,並將 M10 前方的大型石室墓依序編號為M11。

M11 為同穴異室三室合葬墓,有墓壙,墓壙左右兩側有八字形夯土牆。

墓頂、墓壙內填土經過夯打,夯層較為明顯。

各墓室相互獨立,以中室為中心左右對稱,各墓室均由巨大的石板砌成,分前、後室兩部分。

墓室形制、大小、裝飾基本相同。

前後室之間設墓門,前室前端以橫條石封門。

中室前室進深 1.93 米,上寬 2.38米、下寬2,45米、高2.71米。

前室前端殘存2塊封門石,封門石前端設置有墓誌石函一盒,前室內平放有 1 塊抵門石,將墓門抵緊。

抵門石上發現了大量陶俑殘片。

後室進深 3.53 米、上寬1.81米、下寬1.87米、高2.16米,墓底用厚0.28米整石鋪就,其上雕出棺床,棺床上殘存較多鐵棺釘及棺板殘片。

棺床四周鑿有排水溝,排水溝內發現有7組錢幣,各組錢幣數量為3~7枚不等,皆鏽蝕嚴重,可辨識者以唐宋錢幣為主,從擺放位置和數量看,似有特殊的含義。

墓門為雙扇仿木格子門,上下均雕成雙腰華版和障水版。

門扉外側雕刻格眼毬形紋、忍冬紋,內側無紋飾。

中間門扉閉合處為子母口,可開合,門環已毀。

門扉兩側上下各有圓柱形門軸,門與墓壁之間用石灰填縫。

左、右兩室結構及砌築方式同中室,但在兩棺床正中皆發現有一圓孔,直達墓底。

在中室、右室前室中軸線上封門石外各出一墓誌。

左室棺床正中部下方有完整的石質腰坑,坑內出土買地券、銅鏡、銅鑼及金銀質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

從所出墓志銘及買地券可知 , M11 起 建 時 間 是 明 成 化 九 年(1473) 十二月,墓主楊輝於「成化十九年(1483)正月五日疾卒,以卒之年二月十九日葬於雷水坪之原。

」由此確定 M11 才是播州 25 世土司楊輝及其夫人田氏、俞氏合葬墓!而此前所認為的楊輝墓 (M10) 與 M11 共用一個墓園,兩墓相距僅 10 米並處在同一中軸線上,從地層關係判斷,M10 的構築時間應晚於 M11, 應為 M11的「 疑冢」 。

墓園遺蹟

楊輝墓墓園坐落在九龍山下名為龍子崗的山樑上。

M10、M11、 園門位於同一中軸線上。

從園門到M10, 依地勢逐級抬升。

M11北距M10約10米, 疊壓在一建築遺址之下, 兩墓高差約5米。

墓園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260米,總面積約為5萬平方米。

垣牆依龍子崗而建, 歷經風雨, 如今殘存垣牆東側走向清晰, 西側損毀嚴重, 垣牆殘長約1000米。

垣牆砌築方式以兩側立砌石板或石塊中間填土為主, 局部砌築方法略異。

自墓園園門至 M10 前方墓碑處, 是四級逐步抬升的平台, 均殘留有有柱礎、 階條石等建築構件, 應是四級抬升的建築遺址, 南北通長約57米、 東西寬約24米, 面積約1300平方米。

第一級建築為墓園園門, 殘存5個柱礎石及台基, 從柱礎石位置推斷, 園門應為四面八柱式牌樓結構, 正面為四柱三間、 側面為二柱一間, 整個牌樓東西長5.79米、 南北寬約1.55米, 園門兩側有八字牆。

第二級平台內僅存南部台階、 廊道、包邊等遺蹟。

第三級平台下疊壓著 M11, 平台南部殘存部分土襯石和8個柱礎石。

第四級建築平台上即是M10前的三通墓碑。

墓碑北側即為M10。

楊輝墓墓園背靠九龍山, 前臨雷水堰, 整體平面呈 「凹」形, 形制獨特, 與新蒲土司墓地和高坪土司墓地前方後圓的平面布局不同。

兩側的突出部分似乎沒有實際的功能, 也許蘊含的更多是明代喪葬所崇信的藏風聚氣得水為上的風水觀念, 體現出在播州楊氏土司墓地中的獨特性。

腰坑葬俗

楊輝墓M11左室棺床正中部下方有石質腰坑, 腰坑頂蓋石之上即為後室底板石。

腰坑修砌時先挖坑壙, 再將石臼及頂蓋置於其內。

頂蓋石呈方形, 邊長96厘米, 中有圓形榫頭。

石臼由整石鑿成, 平面為方形, 邊長86厘米、 高37厘米。

臼窩為圓形, 口徑64厘米、 底徑56厘米、 深16厘米。

臼窩底部為長方形石槽, 長40厘米、 寬32厘米、 深6厘米, 石槽內置石質買地券1塊, 買地券由織物包裹, 織物表面塗有金粉。

買地券上置一直徑35厘米圓形銅鏡1面, 鏡面向上, 上置金質朱雀、 銀質玄武、 金質青龍、 銀質白虎四神, 四神頭部皆朝向墓前, 四神上罩直徑34厘米銅鑼1件, 鑼與鏡扣合。

銅鏡, 圓形, 直徑35厘米,鏡面略凸, 窄緣略卷, 圓形鈕及鈕座, 座飾一周心形紋, 鈕座外為反向對置的鸞鳳紋及花枝紋, 鸞鳳、 花枝紋相間均勻分布, 外為一周凸棱紋及一周寬凹弦紋。

買地券券呈長方形, 長 38 厘米, 寬 29 厘米, 厚 5 厘米, 石質, 黑色, 表面磨光。

券文外刻邊框線, 邊框線外每邊刻有兩排用直線聯接的圓圈, 券文正中亦刻有直線聯接的圓圈, 此為十組數字排列而成的總數為五十五之河圖數像圖, 是川渝黔鄂地區宋元明墓葬一直較為流行之河圖地券。

券面正中為買地券文, 左側為明成化九年紀年。

河圖數像 「一」「三」「七」「九」 圓圈內塗朱, 「二」「四」「六」「八」 圓圈內塗銀, 「五」 圓圈內塗金。

從券文知墓主是楊輝夫人俞氏墓室。

腰坑, 是播州楊氏土司墓的一個典型葬俗, 此前發現的土司墓,因被盜, 腰坑及隨葬品情況均不明, 楊輝墓(M11)左室棺床下的腰坑, 是目前已經發現的播州楊氏土司墓中唯一完好保存的腰坑, 提供了腰坑形制、 隨葬品及其擺放順序等的完整信息。

土司墓地規劃的典範

經過系統全面的調查勘探發掘, 理清了楊輝墓所在的雷水堰土司墓地的格 局 ,摸清了墓地內楊輝墓(M10、M11)、 墓垣、 楊輝墓祠、 水井、 窯址、 雷水堰等遺存的分布範圍及格局以及墓地周邊壽安莊、 營盤等遺蹟的分布情況。

發現了第一座播州楊氏土司疑冢,有著極具風水觀念的形制獨特的墓垣遺蹟, 有著完整保存的腰坑, 有第一座完好保存的土司墓地祠堂遺址並有塑像, 墓園與墓祠嚴格的中軸線分布格局及宏大規模。

這既體現出播州楊氏土司儒釋道並重的文化特徵和偏居西南一隅的播州土司的高規制及權力, 但卻在明王朝的規制之內, 又體現出土司政權對中央王朝及其主體文化的高度一致和認同。

是目前經考古調查發掘的墓地格局保存最完整清晰、 遺存類型最豐富的播州楊氏土司墓地, 堪稱播州楊氏土司墓地的典範。

播州楊氏土司墓地大多位於依山面水的風水寶地, 也是楊氏田莊所在地, 但要麼墓地明確而莊址不存, 要麼有莊址而無墓地, 雷水堰土司墓地則是與莊址的完美結合。

楊輝墓位於 「雷水坪之原」 , 緊臨雷水堰, 雷水堰有兩個功能, 一是風水堰, 相傳楊輝建墓時, 出於對風水的考慮, 於墓前山間築壩, 將順坡流下的溪流和泉水攔起, 即形成了這一約 7000 平方米的水域; 二是供田莊灌溉, 堰下的廣袤良田, 分別是楊氏雷水莊、 壽安莊、 福祿莊等的莊產, 至今仍發揮著很好的灌溉作用。

播州楊氏有祭祖傳統, 文獻記載有建忠烈廟祭祀播州楊氏十三世楊粲、 建忠顯廟祭祀十四世楊價。

清人全祖望作《寶積庵記》有過相關記載: 「設為寺、庵、 院之屬以守墓, 宋人最盛。

……明人稍易之為墓莊, 使佃戶耕墓田以司洒掃, 此變為合於禮者。

」 估計播州楊氏也是由最初的守墓向於墓旁建墓祠祭祖逐漸發展轉變的。

雷水堰土司墓地是播州楊氏墓地建祠堂祭祖和藉以莊田守墓、 養祠最完整、 最具代表性的實例。

墓祠遺址

楊輝墓祠,位於楊輝墓西北面約100米處。

坐西北向東南, 呈前後兩進院落的格局,各組遺蹟布局在由南至北漸次抬升的三級平台上, 平面呈長方形, 沿中軸線對稱分布, 南北長約80.3米、 東西寬約50.5米, 占地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是目前第一處經發掘揭示的播州楊氏土司墓祠遺址, 也是播州楊氏土司墓地內面積最大、 保存最為完好的墓祠建築遺址。

第一進院落, 南端及東西兩側有圍牆, 圍牆之外即為墓祠排水溝。

院落前端殘存一組建築遺蹟, 殘存基石及磉墩, 東西4列、 南北5排, 應為一面闊3間、 進深4間的建築, 其東、西、 北側有排水溝。

院落正前方殘存石質踏步的平頭土襯, 踏步兩側有石質八字牆。

第二進院落, 高出第一進院落約2.3米,院落前端為月台,略低於第二進院落台基,損毀嚴重,僅存南、西兩側石質踏步之平頭土襯。

月台以北為廊道, 廊道東西兩端各有一處長方形平台。

廊道中部存踏步痕跡, 自踏步可上至第二進院落台基。

第二進院落南端殘存一組建築遺蹟,殘存少量鋪地石板、陡板石及東西6列、 南北4排磉墩,應為一面闊5間、進深4間的建築。

該建築東、西兩側各存1組建築遺蹟, 僅殘存台基包邊土襯及磉墩痕跡, 估計是墓祠廊道。

三組建築之間形成天井, 天井北側正中殘存通第三級平台之踏步的平頭土襯。

第三組建築位於第三級平台上, 平面略呈 「中」 字形, 殘存3組遺蹟, 居中一組建築殘存基石及磉墩, 可知為面闊5間、 進深4間, 台基東西長約26.5米、 南北寬約16.6米。

西側凸出部分建築應為碑亭, 其內現還保存石碑 1通, 碑首刻雙龍戲珠紋, 正中篆書 「跋退斎楊公輓詩之後」 , 碑文楷書, 共五百餘字, 碑文云: 「右 《哀什》 一巨冊, 總若干首, 皆縉紳士大夫作, 以哀輓昭勇將軍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楊君輝廷章者也。

」 系明人謝一夔給楊輝哀冊所作跋文, 落款時間為 「成化十九年 (1483) 癸卯歲秋九月」 。

東側亦有對稱凸出建築, 但損毀嚴重, 僅存磉墩遺蹟兩處, 功能不明。

明成化年間, 明憲宗任命何喬新為欽差往勘播州楊愛、 楊友各項罪責, 後結成 《勘處播州事情疏》 一書, 書中提及楊輝兒子楊友先誣告楊愛 「又於雷水塑立楊輝神像, 龍章鳳式見存……」 , 但 「……到於地名雷水看得楊輝塑像止是朝冠朝服並無龍章鳳式」 。

可知墓祠內塑有楊輝像。

楊輝墓祠應於明萬曆二十八年 (1600) 平播廢棄, 後僧人宗蓮及其徒眾在楊輝墓祠的基址之上修建了雷音寺。

據 《遵義府志·壇廟(寺觀附)》: 「 (雷音) 寺在九龍山下, 萬曆四十二年 (1614) 僧宗蓮即楊輝墓祠基址建」 。

2015年發掘時, 又在遺址附近尋得落款時間為萬曆四十六年(1618)之 「萬年燈碑記」 碑一通,碑文提及 「(宗蓮)徒道極領工合建□經大殿廊廡天王……」 , 均表明此處即為楊輝墓祠遺址, 而該處也以雷音寺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楊輝墓祠布局方正、 規整, 規模宏大, 明顯受明代祠堂禮制的影響, 提供了明代墓祠制度研究的新資料。

土司儀仗隊

在兩座墓的前室,均發現陶俑。

特別是 M10 前室出土的陶俑, 是播州楊氏土司墓中出土的保存最為完好、 數量最多的隨葬陶俑。

1988年5月, 因被盜對楊輝墓 (M10)進行清理髮掘, 在前室清理出陶俑共68件。

皆為夾砂灰陶, 俑皆施陶衣, 部分面塗朱。

有儀仗傭和侍俑兩類, 儀仗傭又分為持物俑、 鼓樂俑、 騎馬持物俑、 騎馬背物俑、 騎馬武士俑等幾類。

頭分別戴六合帽、 尖頂小帽、 寬沿尖頂笠子帽、 幞頭等, 身著右祍窄袖袍、 圓領窄袖袍等, 穿靴, 或手持、 或背負物件、 或吹號擊鼓, 形態各異, 栩栩如生。

2015年發掘揭示的楊輝墓 (M11), 雖為楊輝真墓, 但被多次盜掘, 隨葬品所剩無幾, 前室也有許多陶俑殘件, 但能修復的只有17件, 主要包括陶俑及俑頭。

陶俑可分為男立俑、 女立俑及騎馬俑等, 皆泥質灰白陶, 通體施白色陶衣及彩, 陶衣及彩多有剝蝕。

女傭頭5件, 有雙丫髻、 椎髻及髮辮、 高髻插花釵等髮型。

男傭頭4件, 分別戴圓尖頂折沿帽、 寬沿笠子帽、 六合帽。

M10、 M11陶俑風格有細微區別, M11 出土陶俑面部、 體型稍大一些, 製作較為粗糙, 看上去更為粗獷豪放, 以立傭為主, 有明代較為少見的女俑, M11的陶俑應該以侍從傭為主。

從楊輝墓陶俑的服飾、 神態, 可以看出陶俑之間存在明顯的等級差別, 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頭戴烏紗, 著長袍, 騎馬, 昂首挺胸, 共有4件, 服飾上略有差別, 一件挎腰刀, 身著交領右衽長袍, 可能為武職官員, 其餘3件, 包括托印俑在內, 皆身著合領衫, 外穿對襟長袍, 可能為文職官員, 這一類陶俑數量少, 皆騎於馬上, 應當是等級最高的一類陶俑; 第二類戴尖頂帽, 且有帽沿, 形似元代流行的笠子帽, 戴這類帽子的陶俑多數為鼓樂俑, 皆騎於馬上, 可能為當時樂人的典型裝束, 或為元代遺風; 剩下的第三類陶俑, 為大量的侍俑、 持物俑、 部分鼓樂俑、 部分騎馬俑, 皆頭戴六合一統帽, 這符合差吏的身份, 為當時的典型著裝。

明代, 在衣著樣式上, 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僅從所戴巾帽而言, 種類極多, 但主要兩種卻由政府規定式樣, 頒發全國通行。

巾子方整, 名 「四方平定巾」 , 而帽用六片材料拼成的, 則名 「六合一統帽」 , 取意 「四方平定, 六合一統」 , 在政治上有象徵意義, 為新的封建王朝取吉兆,各階層人都戴。

但從大量流傳下來的的石刻、 木刻和繪畫作品看, 四方巾和六合帽為一般庶民使用較多, 但在不同行業也有所區別, 一般商販、 差吏、 小市民多戴六合帽, 而知識分子、 中小地主和退職閒居之人則著方巾為多。

楊輝墓隨葬陶俑特別是M10齣土的陶俑, 面部細小, 體態看上去輕盈小巧, 陶衣著色細膩, 以儀仗傭為主, 少數侍從傭, 數量多、 陣容大, 職能各異, 各司其職, 構成了宣慰使完整的 「儀仗隊」 , 他們侍奉著楊輝夫婦死後的生活起居,亦再現了楊輝生前浩浩蕩蕩的出行盛況。

從目前已經發掘的墓葬看,明代播州楊氏土司墓均有隨葬傭, 且均為陶俑, 都位於前室, 因被盜擾亂, 其擺放位置和排列順序不明。

以儀仗傭為多, 少數侍從傭, 符合明代陶俑 「種類專一」 的特徵。

這和儀仗制度自周代開始實行以來, 經歷代發展, 至明已經發展健全有關。

在明洪武年間, 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儀衛制度, 頗受重視, 嚴格執行, 「謹出入之防, 嚴尊卑之分」 (《明史·儀衛志》), 而且對喪葬制度也產生了影響, 顧炎武 《日知錄·墓祭》 有專門記載:「明代之制, 無車馬、 無宮人、 不起居、 不進奉。

」 這恰好與明代隨葬多儀仗傭而少侍傭的情況相映證。

楊輝墓特別是 M10 出土的完整成套陶俑, 提供了中國南方晚期陶俑的珍貴資料, 是研究古代播州土司的喪葬習俗、 社會結構、 衣著服飾、 雕塑藝術以及區域間文化交流等的寶貴材料。

專家點評

劉慶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播州楊氏墓地是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土司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5年5月至8月, 考古發掘的楊輝墓祠和編號為M11墓葬, 究明了以往發現的M10與M11的關係, 即後者為前者的疑冢, 揭示了當時的「疑冢」葬俗。

與此同時, 考古工作究明了墓園、 墓祠遺址格局。

從而改變了20世紀 80年代初以來對楊輝墓的認識與科學認知。

這次田野考古發現體現了考古學在推動世界文化遺產的發展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科學支撐。

這樣的考古發現無疑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土司遺址, 其重要的歷史、 科學意義主要在於承載著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政治文化認同。

坐落在九龍山下名為龍子崗的山樑上的楊輝墓園, 南北長約 250米、 東西寬約260米, 平面近方形, 墓園包括垣牆、 園門、 四級建築平台等遺蹟。

考古勘探究明的楊輝墓祠遺址, 平面呈長方形, 沿中軸線對稱分布, 呈前後兩進院落的格局, 各組遺蹟布局在由南至北漸次抬升的三級平台上。

它們是目前發現的播州楊氏土司墓地內面積最大、 保存最為完好的墓祠建築遺址。

從中國古代墓葬發展史來看, 隨著歷史的發展, 古人越來越突出對「墓上建築」的重視, 越來越凸顯「墓葬」的現實功能,而楊輝墓墓園與墓祠遺址的考古發現從歷史發展的深層次揭示出海龍屯土司墓葬制度所傳承的唐宋以來中華民族的主體墓葬文化基因, 這就是楊輝墓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所在。

信立祥(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貴州遵義縣團溪鎮明代播州土司楊輝墓地的發掘, 是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遵義海龍囤土司遺址申遺而進行的系列考古工作, 取得了土司考古的重大新突破。

楊輝墓各墓室墓主身份得到準確確認。

由於有明清時期文獻 「楊輝墓, 在遵義城南南隅里雷水堰上」的記載和楊輝墓地地表仍立有楊輝及其俞氏、 田氏夫人三通墓碑, 因而 1980年代位於墓碑後側一單室石室墓(編號 M10)被盜掘清理時, 便依墓前石碑將該墓稱為楊輝墓。

此次發掘, 依墓室前方出土的墓誌和腰坑中出土的買地券, 新確認位於 M10前方約 10米, 處於同一中軸線上的另一三室並列的同墳異穴合葬墓 (編號 M11) 才是真正的明代播州第 25世土司楊輝及其夫人田氏、 俞氏墓室, 而此前清理的 M10則可能是「疑冢」。

通過鑽探, 楊輝墓地不僅有較為完整的墓園和以墓室為中軸線對稱的四層平台地面建築遺蹟, 而且在墓地西北側約 100米處有保存較為完整的墓祠遺址, 墓室前端則為人工修築的風水堰塘——雷水堰, 堰塘下方則為楊氏重要的莊田和莊宅遺蹟, 這麼完整的墓葬格局在整個播州楊氏土司墓葬中是唯一的, 墓地以墓門到墓室為中軸線對稱分布的格局反映了明代播州土司對多民族國家「主體文化」的認同。

楊輝夫人俞氏墓室底部清理出完整的腰坑, 在播州土司墓葬中是首次。

宋明時期播州楊氏墓地, 墓室下方多設腰坑, 但此前清理的土司墓, 腰坑多被盜, 僅剩盛裝買地卷的石函殘件, 而俞氏夫人墓室腰坑中完整放置有金銀質地的四神、 石質買地券、 銅鏡和銅鑼等珍貴文物, 不僅為準確認識播州楊氏土司墓地使用腰坑的情況提供了完整的資料, 亦提供了了解中國西南地區宋明時期喪葬習俗完整、 全面、 系統的依據。

焦南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2015年遵義團溪播州楊氏土司墓葬的發掘糾正了上世紀 80年代以 M10為楊輝墓的認識偏差, 新確認 M11是真正的播州 25世土司楊輝夫婦墓。

播州 25世土司楊輝夫婦墓地背靠九龍山, 面向雷水堰; 園門、 神道、 墓祠、 墓室等要素基本齊全, 墓園格局保存大致完整, 出土文物豐富, 是已發現的最為完整和最為重要的元明土司墓葬。

播州 25世土司楊輝夫婦墓背山面水的選址、 南北中軸東西對稱的布局以及墓葬形制、 墓碑、 四神、 買地券、 銅鼓、 銅鑼等出土文物等既保留了先秦以來當地墓葬的原始風俗, 又充分反映了元明時期中央王朝政治、 經濟制度對西南地區的推行與影響, 同時還體現了西南少數民族在墓葬制度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播州 25世土司楊輝夫婦墓的發掘, 是貴州繼海龍囤遺址、 新蒲楊氏土司墓地之後, 元明時期中國西南地區土司遺存考古的又一重要新發現, 對播州元明土司墓、 中國西南土司喪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

杭 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貴州省遵義市遵義縣團溪鎮白果村播州楊氏 25世土司楊輝墓地的發掘, 是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龍囤遺址申遺的背景下, 在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的 《海龍囤與播州土司遺存考古工作規劃(2013-2015)》 框架下, 在新蒲楊氏土司墓地後,第二處全面、 系統、 深入開展調查、 勘探、 發掘的播州楊氏土司墓地, 是繼海龍囤遺址、 新蒲楊氏土司墓地後的又一重大新突破。

楊輝墓墓園園門、 楊輝墓 M11及墓上建築、 墓碑、 「疑冢」M10以及楊輝墓祠均按軸線前後分布, 布局規整、 規模宏大, 明顯受明代禮制的影響。

體現出播州楊氏土司儒釋道並重的文化特徵和偏居西南一隅的播州土司的高規制及權力, 但卻在明王朝的規制之內, 體現出土司政權對中央王朝及其主體文化的高度一致和認同。

播州楊氏土司墓地大多位於依山面水的風水寶地, 也是楊氏田莊所在地。

但此前的田野考古資料, 要麼墓地明確而莊址不存, 要麼有莊址而無墓地, 楊輝墓位於「雷水坪之原」, 緊臨雷水堰。

雷水堰有兩個功能, 一是風水堰, 相傳楊輝建墓時, 出於對風水的考慮, 於墓前山間築壩, 將順坡流下的溪流和泉水攔起, 即形成了這一約 7000平方米的水域; 二是供田莊灌溉, 堰下的廣袤良田, 分別是楊氏雷水莊、 壽安莊、 福祿莊等的莊產。

楊輝墓地與莊址完美結合, 是播州楊氏土司藉以莊田守墓、養祠最完整、 最具代表性的實例。

此外, 腰坑也是播州楊氏土司墓的一個典型葬俗, 特別是楊輝墓 (M11) 左室棺床下的腰坑, 是目前已經發現的播州楊氏土司墓中唯一完好保存的腰坑, 提供了腰坑形制、 隨葬品及其擺放順序等的完整重要信息。

而「疑冢」(M10)前室所出陶俑,幾乎完整保存, 是目前已發現的明代播州楊氏土司墓中保存最完整、 數量最多的陶俑, 亦提供了中國南方晚期陶俑的珍貴資料。

孫 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播州楊氏土司肇始於唐末, 兩分於北宋, 統一於南宋, 強盛於蒙元, 滅亡於晚明。

目前發現並確認的楊氏土司家族墓地共四處, 都位於今貴州遵義市境內, 按照起始年代早晚排列分別是, 紅花崗區深溪鎮官墳嘴、 新浦區洪江鎮新蒲村、 匯川區高坪鎮未山原和遵義縣團溪鎮雷水堰墓地。

啟用年代最晚的雷水堰墓地, 其墓主就是第 22代播州土司楊輝夫婦。

楊輝夫婦墓所在地原是楊氏土司的莊園「壽安莊」, 符合楊氏土司埋葬於土司各地官莊的慣例。

墓地後依天然成就的九龍山, 前臨人工修築的雷水堰, 左右有砂山對立, 再前遙對寬敞的壽安原河谷和遠山, 環境景觀非常優越。

墓園沿中軸線從前至後分別排列著三間石牌坊、 三座並列石室墓及墓上建築、 三通表形石碑、 以及位處最後高處的一座石室墓, 墓地構成要素在已知的楊氏土司墓地中最為複雜。

根據墓碑、 墓誌和買地卷可知, 該墓園是楊輝墓室居中, 左右分別是大夫人俞氏和小夫人田氏墓室。

最先埋葬的俞氏墓下有石構「腰坑」, 坑內從下而上分別放置買地券、 銅鏡、 金屬四神、 銅鑼, 最上罩石坑蓋, 這是楊氏墓葬中目前所知要素最為完整的腰坑, 為研究這一地區的葬俗流變提供了重要的啟迪。

墓園右側不遠處是楊輝墓祠遺址, 這是座五進院落、 布局嚴整的宏大墓祠。

當年楊氏家族鬧內訌, 仇家向朝廷舉報繼任土司楊輝之子楊愛的罪狀之一, 就是楊輝墓祠楊輝塑像違制。

雷水堰楊輝夫婦墓祠, 是目前發現的播州楊氏土司墓地中山水格局最講究、 墓地要素最完整、 墓園規制最清楚、 墓主信息也確切無疑的一處, 該墓地的考古工作不僅補充完善了楊氏土司墓葬發展序列, 還為認識明代其他播州楊氏家族墓地的墓園規制提供了很好的參照。

但是, 該墓地的墓園布局有若干不合常規之處, 如楊輝及兩位夫人的墓碑豎立在墓後而非墓前, 墓上有享殿一類大型建築遺蹟, 墓後還在地表另修一座帶墳丘「空墓」 (該墓因前有楊輝及其二位夫人的墓碑, 一度被認為是楊輝墓); 這些, 究竟是基於「風水」還是當時政治形勢的考慮, 還值得繼續探究。

發掘單位: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遵義縣文物管理所

撰 文:周必素 張興龍 韋松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播州楊氏土司考古再發現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貴州遵義明代播州土司楊輝真墓考古發現入圍,此系海龍屯申遺成功後,土司考古熱再度吸引世人眼球——雷水堰上的秘密數百年來,位於遵義縣團溪鎮白果村雷水堰旁的...

懸而未決的貴州土司墓之謎終於解開 原來如此

楊氏據播725年,楊輝為楊氏第25世土司,活躍於明中期,自楊輝之後,楊氏內鬥不斷,家道逐漸中落,至楊應龍時期終於為明廷所滅。楊輝墓為青石砌築的三室石室墓葬,墓葬與墓園、墓上建築遺存、墓祠等部分...

遵義楊輝墓考古取得重大收穫 謎團一個接一個

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仍有不少問題尚待深入研究遵義楊輝墓謎團一個接一個遵義縣團溪鎮白果村的雷水堰有一座「皇墳」,「皇墳」被巨大的封土覆蓋,封土堆前立了三塊墓碑,從碑文判斷,墓葬是古播州第二十五世...

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墓地

新蒲楊氏土司墓地位於遵義市東北側約20公里的新蒲新區新蒲村官堰組,地處烏江支流湘江上游的仁江(亦稱洪江)西岸,其中楊烈墓(第29世)發現較早,1982年即被公布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由於正在建...

播州楊氏土司遺存獲「田野考古獎」

22日,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經中國考古學會田野考古獎評審專家組投票選舉,全國有21項田野考古項目榮獲2011—2015年度田野考古獎。其中,遵義市播州楊氏土司遺存(海龍屯遺址、新蒲楊氏土司墓地、...

播州明代土司楊輝真墓出土

楊輝墓中出土了大量陶俑三室石墓的真楊輝墓本報訊 貴州省文物考古所昨日宣布:經過三個多月清理髮掘,考古隊在遵義縣團溪鎮發現了明代播州土司楊輝的真墓,出土墓志銘和陶俑等。數百年來,位於遵義縣團溪鎮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