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禮三件重器驚艷《國家寶藏》,博物館頂級的國寶重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起最近最火的電視節目,無疑就是央視聯合九大博物館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了。

雖然節目只是播了兩期,但是豆瓣評分就已經衝上9.3的高位,廣受好評。

在這個節目中,雖然那些「滄海遺珠」背後的驚心動魄我們無從知曉,它背後的人文精神、民族性格我們不曾經歷,但是我們依然透過一件件國寶去俯瞰那歷史的長河,回首那歷史的滄桑。

就像該節目製片人、總導演於蕾說的,「每一件文物的真正價值,不是它值多少錢,而是它背後的人文精神、民族性格,以及它所代表的整個民族的歷史進程。

10日晚,湖北省博物館登上《國家寶藏》第二期,越王勾踐劍、雲夢睡虎地秦簡、曾侯乙編鐘三件重量級國寶從兵、禮、法三個角度講述了荊楚大地的博大精深。

正如網友所說的「武力乃國之基,律法乃國之本,禮樂乃國之魂,而且以上文物全部出自先秦,這壓根就不是什麼國寶,全是國之重器。

」低調立於東湖之畔的湖北省博物館不出則已,一出就驚艷世界,就連湖北本地觀眾也連連感嘆「太震撼了」!

節目播出之後,許多人冒著冬日的嚴寒慕名來到了湖北省博物館,想要親身探究這座荊楚文化寶庫。

湖北省博物館目前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曾侯乙墓》等十多個展覽,展品豐富,向觀眾介紹了湖北地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然而,面對館藏的24萬件文物,絕大多數人只能走馬觀花,許多國寶重器被匆匆略過,不能深入探究其中的奧秘,更不能了解其背後蘊藏的動人故事。

而館員和志願者的講解服務又不能覆蓋所有人,這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

於是今天,「十分武漢」的小編柒月走進湖北省博物館,在從事志願講解工作多年的朱老師的幫助下,盤點了湖北省博物館最頂級的20件國寶重器,希望讓更多人能夠深入了解這座荊楚文化寶庫。

四大鎮館之寶齊爭輝

鄖縣人化石的熹微晨光;

越王勾踐劍的銳利鋒芒;曾侯乙編鐘的千古絕響;四愛圖梅瓶的盛世輝煌。

早上9點,清晨的寒意還沒有完全褪去,省博準時開館,柒月和同事成為了當天最早進入省博的遊客之一。

通過安檢之後,柒月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巡邏隊員們在巡視著這座藏著無數珍寶的寶庫,讓人一下子心安了不少。

而右側配殿的的大屏上,剛好播映的就是央視熱播的欄目《國家寶藏》。

身臨其境,讓武漢人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

說起湖北省博物館的國寶重器,不得不提的就是它的「四大鎮館之寶」。

在《國家寶藏》中,撒貝寧也專門進行了科普,它們每一件背後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歷史印記,有著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這也是柒月今天拜訪的首要目標。

曾侯乙編鐘

年代:戰國

出土時間和地點: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

拾級而上,柒月進入了綜合樓的二樓,右手邊鮮艷的「曾侯乙」背景牆一下子吸引了柒月的注意,而「四大鎮館之寶」之一的「曾侯乙編鐘」就身處其中。

編鐘是由大小漸次的青銅鐘相編而成的打擊樂器。

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先秦編鐘已有一百多套,其中曾侯乙編鐘的規模最大,數量最多,鑄造最精,音樂性能最好,保存最為完整。

曾侯乙編鐘的鐘架,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

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個圓柱承托著七根彩繪木樑,構成曲尺形鍾架。

架及鍾鉤共246個構件。

鍾架分三層八組懸掛著65件青銅鐘。

上層為三組鈕鍾,19件;中層為三層甬鍾,33件;下層為兩組甬鍾,12件。

下層正中懸掛的一口鎛鍾,是楚惠王送給曾侯乙的。

最大的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鐘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總重約5000公斤。

編鐘上大多刻有銘文,共有3755個文字。

上層十九枚鍾只標示著音名,中下層四十五枚鐘上不權標著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

曾侯乙編鐘最為神奇的是一鍾雙音,按照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同一鍾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而且,兩個樂音之間相差三度。

全套鍾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

在聲學上,證實了先秦時期合瓦形鍾能夠發出雙音,也證實了先秦存在絕對高音。

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直接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在《國家寶藏》上,來自武音的編鐘樂隊以一曲《茉莉花》震撼全場,那空靈的天籟之聲仿佛把人一下子拉回了2500年前。

其實,在省博,開放的日子裡每天都有編鐘演奏中外名曲,而且把編鐘與塤、排簫等古典樂器完美融合,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古典音樂的美,讓柒月如痴如醉,強烈建議大家去欣賞一番。

鄖縣人頭骨化石

年代: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00萬年)

出土時間及地點:1989年和1990年,鄖縣青曲鎮曲遠河口的學堂梁子出土。

來到三樓,柒月首先來到了史前文明的展區,迎面而來的就是兩個頭骨化石的複製品,這就是另一個「鎮館之寶」——鄖縣人頭骨化石。

鄖縣人I號頭骨化石和Ⅱ號頭骨化石(均為複製品)

約在100萬年前,在曲遠河與漢江交匯處有一塊高地,不斷抬高后,逐漸變成了山崗。

現代居民在此建了一座小學,叫彌陀寺小學,這條山崗被人們稱為學堂梁子。

山崗高出河面約50米,有茂盛森林,「鄖縣人」就生活在這樣的自然環境裡。

1989年和1990年,在湖北省西北部的鄖陽先後出土了兩件古人類頭骨化石。

兩件完好的頭骨化石的發現,轟動了世界古人類考古學界。

從其形態上,鄖縣人大多數面部形態特徵與中國和亞洲已經發現的直立人化石相一致,但是又有智人的進化特徵。

因為兩件頭骨化石標本空前的完好,它對人類的起源與發展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年代:元

出土時間及地點:2006年,鍾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在三樓的另一個展廳,裡面擺滿了琳琅滿目的陶瓷,而正中央的兩個元青花大瓶吸引了柒月的注意,其中一個就是柒月參觀的第三個「鎮館之寶」。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是湖北省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中唯一沒有出現在《國家寶藏》這個節目中的,但是絲毫不影響它的珍貴程度。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

主人靖王朱棟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瓷器。

這種造型的瓶子誕生於中國的宋代,由於口沿極小,專為插梅枝所用,故而得名梅瓶。

這件青花四愛梅瓶,瓶身的肩部飾有鳳穿牡丹圖,腹部的四個菱形的開光內描繪了這樣四個小故事: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鶴、周敦頤愛蓮。

(上圖為武漢市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下圖為湖北省博物館的元青花四愛圖)

青花瓷明凈素雅,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

這個梅瓶足部繪一圈仰覆蓮紋,以卷草紋和錦帶紋間隔三層紋飾,層次分明,繁而不亂,帶給人們以優雅明凈的審美享受,堪稱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其實在武漢,還有一個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那就是武漢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越王勾踐劍

年代:春秋晚期

出土時間及地點: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

到了四樓的「楚文化館」,柒月一眼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越王勾踐劍」,在《國家寶藏》中,段奕宏飾演的劍靈,為主而憂,為主而悲,為主歷經磨難。

那句含淚的「越地長歌不散,我翹首以盼,重逢」,讓柒月潸然淚下。

我還在這裡偶遇了在湖北省博物館做了多年志願者的朱老師,多年來,他義務為參觀者講解數百個小時。

他不辭辛勞的為我講述了諸多越王勾踐劍的前世今生。

誠如段奕宏在節目中「吐槽」的,勾踐劍並不長,因為劍這種兵器本身都是被當做單手副武器而設計和使用的。

它的通長不過55.7厘米,柄長8.4厘米,寬4.6厘米,但是此劍鑄造精美,劍身中脊起棱,飾黑色菱形花紋,劍刃薄且鋒利,毫無鏽蝕,被掩埋在黃土中,歷經兩千多年,出土時依然寒光襲人,可以輕易劃破二十多層紙張。

在勾踐劍靠近劍格的地方刻有鳥篆體錯金銘文「越王鳩潛(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

在《國家寶藏》中,提到劍格中鑲嵌的是綠松石,其實並不全面。

勾踐劍反面鑲嵌的確實是綠松石,而正面嵌的是藍色琉璃,也就是玻璃,這是我國最早可見的玻璃實物之一。

由於在此之前,我國對於玻璃製品毫無記載,但是這塊藍色玻璃的潔凈度非常高。

因此有專家推測,這是西方傳入的,勾踐劍的存在很可能證明著中西方交流的歷史遠遠早於目前大家所熟知的「張騫通西域」。

勾踐劍的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十一道極細小的同心圓圈,同心圓相距最近處不足0.2毫米,比起現在的技術也毫不遜色。

小答疑:在節目中,同心圓旁的白色字,引發了許多人的疑問。

其實這是當時主持發掘工作的譚維四先生的夫人白紹芝女士親筆所寫的出土文物編號。

65是指1965年,M1是指1號墓,9號是指棺內第九件出土的順序,5.555應該是後來博物館賦予的藏品序號。

與越王勾踐劍比鄰而居的,就是它千年的「老對手」吳王夫差矛了。

也許是冥冥中宿命的安排,1983年,夫差矛出土時,距離18年前越王勾踐劍的出土地直線距離不足三千米,再之後又一起在並肩展覽,給柒月一種玄妙之感。

那些難得一見的國寶重器

湖北省博物館擁有館藏文物24萬餘件,由於空間和保存條件等因素的設置,能夠展示的文物只是少數,一大部分的珍貴文物收藏在庫房裡,其中也有一些國寶重器。

雲夢睡虎地秦簡

年代:戰國末期-秦初期

出土時間及地點:1975年12月,雲夢縣睡虎地出土

在《國家寶藏》中第二個登場的是雲夢睡虎地秦簡,雖然在這之前它的名氣比不上其它兩個文物,平常也不對外展出,但是實際上,它的重要性和珍貴程度絲毫不遜色。

睡虎地秦墓竹簡共1155枚,殘片80枚,分類整理為十部分內容。

這些竹簡內文為墨書秦篆,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

秦簡的主要內容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於吉凶時日的占書,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中的許多制度和思想一直沿用至今。

在節目中,這張圖的出現讓我深受感動,秦國一個普通的基層官吏「喜」,死後不用任何金銀陪葬,用的是生前抄錄的秦法,一捆捆竹簡不捨得放在棺外,放在自己枕下蓋在身上,這份對國家的文化熱愛簡直無法形容,也許雲夢睡虎地秦簡能夠千年不朽真的是喜的靈魂在守護吧!

崇陽銅鼓

年代:商

出土時間及地點:1977年6月14日出土於湖北省崇陽縣白霓鎮

在這20件國寶重器中,「睡虎地秦簡」並不是唯一一個平常人難得一見的,商代的崇陽銅鼓同樣極少對外展出。

崇陽出土的這面商代銅鼓,是我國僅存的商代獸面紋青銅鼓,有相關報導稱之為「商代饕餮紋青銅鼓」。

銅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組成,仿木質皮鼓的形制,為我國至今發現時代最早的青銅鼓之一,這鼓的時代約為商代晚期,距今約三千多年。

據了解,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發現的商代銅鼓僅兩面,崇陽商代銅鼓就是其中一面,是國內保存的一件商代至西周早期的銅鼓,是研究我國古代青銅藝術和奴隸社會禮樂制度珍貴的實物資料。

它堪稱絕世之珍品,可謂青銅的瑰寶矣,另外一面(「雙鳥鼉鼓」)已流失至日本,藏於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館。

由於篇幅的限制,柒月決定將20件國寶重器分為兩篇,明天的下篇我們將講述剩餘14件國寶重器的前世今生。

「這些東西你永遠都不可能買回家,它們也不會被明碼標價,但是你可以為他背後的故事嘆為觀止,你可以感慨我們老祖先的東西有多麼的無與倫比,然後來驚嘆我們血脈里流淌的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多麼的值得人驕傲。

讓我們一起為湖北省博物館這座荊楚文化寶庫打call!

文 字:柒月 部分資料來自網絡

圖 片:柒月 網絡

排 版:柒月

十分武漢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同名維信公號:十分武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博物館奇妙之夜

有人說,想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最好的去處是博物館。既然大伙兒已經到了武漢,不參觀一下省博物館怎麼行呢?

驕傲!隨州「國寶」將亮相CCTV

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日前舉行開播儀式。即將在節目中和觀眾見面的27件國寶也正式公開,其中包括三件來自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雲夢睡虎地秦簡。從現場公布的片...